搜索
郭泗耀的头像

郭泗耀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16
分享

话别多说

多年前,父亲跟我随意闲聊,问过我这样一个话题:人为什么只长着一张嘴?

起初,我以为父亲在跟我开玩笑,旋即又认为父亲看似不经意间抛出的话题其实有些过于简单,便笑着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他的提问。我说,人之所以长一张嘴,主要是用来吃饭和说话的,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令我感觉诧异的是父亲的话题反倒有些奇怪了,一时我竟然不知他究竟有何用意。父亲之所以问我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想必自有他的一番道理。

父亲听了我的回答后点了点头,紧接着又摇了摇头,父亲意味深长地告诫我,其实你只说对了一半,嘴巴的最大功能不仅仅只是为了吃饭和说话,而是懂得适时的学会闭嘴。做人,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话不要说得太多,也不能说得太满,必须学会谨言慎行,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和人生的哲学,你需要用一辈子的精力投入进去。

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父亲不止一次当面对我的教诲。那时年轻,对于父亲的叮咛也只是局限于记住了,并没有真正地铭刻进心中,也没有往深处去理解。后来我曾主动地跟父亲谈及过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经历过的挫折,父亲耐心地帮助我分析问题的原因,启迪、开导我今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学会同上下级打交道,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令我至今都受益匪浅。

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三四年中,工友们日常的工作接触是单纯的,关系也是友好的,可以说彼此之间说话比较随意、随性、随和,心不设防,就连平时开开玩笑都会觉得十分开心,用不着藏着掖着。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调到处室,说话也不能像在一线班组时那么自由、随便。毕竟,能在机关处室里呆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父亲说,那都是个顶个的人精,与机关里混事的人相处更要格外地谨慎小心,遇到可说可不说的话宁愿不说,言多必失。

担任部门领导第一年,由于年轻气盛,曾当众顶撞过领导,打那以后,顿觉如鲠在喉,浑身不自在了许久。就因为说话时不克制自己,把领导得罪了。但我还一直认为自己是有理的,并没有认识到由于言语的冲动伤及了领导的自尊。同事们私底下劝解我赶紧给领导道歉,我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从此,与领导的关系有了距离,那种尴尬直到多年以后才慢慢褪去。

在我担任办公室主任不久,父亲跟我谈了几次话。内容无外乎告诫和警醒。谈话过后,父亲送给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便是《菜根谭》。父亲说,这本书他已经熟读了十几遍,全都是些为人处世、如何说话做事、做人的大智慧,他希望我认真地多读几遍,吃透书本里的语言,好好磨一下自己有些凌厉的性格,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沉稳一些。

父亲在这部书中特意用粗笔标注了一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大意是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言行举止应该谨慎,时刻保持朴实的个性,只有那样,才能使自己行稳致远。读了本·琼森《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一书,记住了一句经典的话语,“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马克·吐温在《冉·达克》中精辟地说道,“谨慎纯粹是一种心的质性,它是凭感觉而不是凭理智进行的,它所能达到的限度是相应地更广阔、更崇高的,使它能够觉察和避免根本不存在的任何危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的历练,特别是中年以后,感觉自己越来越喜欢沉默。因为,经历过一些挫折,在很多时候,沉默更是一种修为,也只有沉默的力量能够沉淀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清醒。这么多年来,除了工作,便是读书、写作。读书,使人睿智、理性、从容、大度、不愚。写作,给心灵以慰藉和舒缓。

为人,不是不能说话,但话一定要少说,说得恰到好处,不会伤人,也不能伤人。学会尊重、谦卑、沉默,永远比任性更加重要。人生,且行且珍惜,话别多说,你就算是活得通透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