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雨的头像

春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3
分享

炒米

炒米

又是一个新春年,家家户户庆团圆。在过去缺衣少食的年代,生活在陕北一带的人们在年前总会用仅有的少数食材,变换着方法做出多种多样的美食,炒米就是那个年代新年的传统美食之一。炒米,又名茶米,它是以黄土高原上种植的糜子为食材加工成的一种食品。陕北府谷一带的黄土地土层厚,土质细又皆粘性,且黄土高原日光照射时间长,温差较大,所以这一带出产的糜子颗粒大,蛋白质及碳水化物含量较高。用本地盛产的糜子加工的炒米,颗粒大而均匀,酥脆可口,微略带甜,实乃府谷及周边一带待客的一道传统美吃。

炒米,说简单点就是爆糜子米花,但炒的流程、工艺及炉火的掌控还是有讲究的,也比较繁锁。为何又叫茶米呢?在过去府谷及周边一带喂养的羊子多半是绵羊,绵羊耐寒,皮质柔软,绵羊的尾巴硕大,而且里边全是脂肪,这也是绵羊耐寒的一个重要原因,绵羊宰杀后,羊尾弃之又可惜,于是聪明的北方人就用它做成了油茶,喝油茶时加点炒米,也算是黄金搭档——绝配。因此又把炒米叫茶米,此茶非茶叶,特指油茶。据说,陕北人走“口外”带的干粮多是油茶和炒米,这种饮食也就传到了内蒙,大草原牧养的牛更多,于是蒙古人用牛油取代羊油熬成了牛油油茶,后来又加入牛羊奶做成奶茶。时至今日,草原上的人仍保留着奶茶炒米的饮食习惯。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月,母亲把秋天收回来的新糜子取三五升用簸箕簸去秕子,捡掉土粒,准备炒米食材。腊八一过,春节渐近,年味渐浓,年货陆续开始备办,母亲也开始忙碌起来,炒炒米是每年我家必做的。母亲炒的炒米在村坊邻里也是有名的,不仅炒的炒米颗粒饱满酥脆,而且从没有失手炒焦失败过。那个年代,劳累了一年的庄稼人,新正月里是不下地干活的,坊间邻里走家串户聊天拉话,年轻人今天聚东家明天聚西家玩玩扑克打打牌,小孩子也会成群结队东家出西家进,这些大正月到家的坊间邻里,纯朴的庄稼人总会热碗黄酒或泡碗油茶炒米招待串门的客人,所以谁家的黄酒做的正宗、谁家的炒米炒的地道都是知道的,那时我家的炒米是邻里公认的。炒炒米的前一天,母亲会打发我们去对面沙坡的最高处无荒草的明沙地儿担沙,沙子必须是又细又绵的明沙且无任何杂质,所以担回来的明沙要用箩子筛过备用。前一天下午,大后锅里水煮沸,倒入先前撒簸干净的新糜子,用猛火煮,直至糜子用牙齿咬发出“咯嗞”声响,感觉糜壳里的米粒如浆似的,捞出糜子浸入凉水中。

第二天,母亲早早起床,捞出浸水的糜子控水。炉子生火,大后锅被大火烤的快发红时,母亲取半碗糜子均匀拌细沙倒入,用早就准备好的扫把翻搅,先在相对温度较低的锅后膀上翻炒,快到米爆时翻到温度高的前锅膀再翻炒,一阵米粒的爆响,用扫把扫出。再取再炒,炒完为止,期间加炭添火,这就是靠经验,火太大易焦,火小又爆不虚,炒米的好赖关键在掌握火候上。那时的我坐在炕上看着白花花的米花,好想抓一把放入口中,母亲说现在还不能吃,里边有沙,有碜,还有糜壳篓子会卡在喉咙上的。炒米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舂”,炒出的炒米倒入石臼,用木杵轻轻的舂,再用细筛子筛去细沙,用簸箕簸出糜子壳,这样炒米就可以吃了。炒米可直接食,可用油茶或开水泡着吃。

自从全家搬进县城居住,由于条件原因,母亲也就再没有炒过炒米,当年那香脆可口的炒米的味道留在了记忆中,如今偶尔到超市买点,细细品尝,就是难以品出当年的味道。现在母亲也年岁已高,但她老人家还保留着吃炒米的习惯,经常买的放在家里,这也许是一种怀旧,也许是一种念想,也许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