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广学
老街的东头有一个大单位:供销社。弯弯曲曲又窄又凸凹不平的街道延伸到东头时突然地变开阔了,四五丈开阔的街道两边,两排相对着的又高大又廠亮的红砖瓦房是供销社的门面房,南部是收购部,收购红麻、棉花、破铜烂铁、麻绳头、破皮鞋等等,紧挨着的是土产门市部,销售犁耙、农药、锅碗、窑货等农业及生活用品。北部一排有经销书、笔及画的书店(当地人叫做宣传站),有烟酒副食门市部,有百货日杂门市部,有针织布匹门市部,有五金交电门市部。
在物质匮乏的大集体那年月,供销社是全公社物质最丰富最吃香的单位,逢集市时,乡下人带着自产的青菜、鸡蛋等农产品赶集去卖,卖完了,去门市部买回家里急需的物品。
在我刚刚认识了不多的几个字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小人书(我们小孩叫画书),最爱逛的是宣传站,没钱买的,隔着柜台玻璃看着小画书的那精彩的封面眼羡的直淌口水,半天挪不开步子,直到营业员说:这本《小英雄刘胡兰》一分钱,这本《山村枪声》二分钱,赶快买吧,快卖完了。家里穷,上哪儿弄钱呢?看到别人捡绳头废铁,我也捡,然后去收购部卖了换点零钱去买小画书。
北部一排有一个大铁门,里面就是供销大院,两层院子,前院有食堂、三个大仓库、一眼有辘轳的水井就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半条街的街坊都吃这井水,后面一层院子有职工住房、办公室和会议室,满院子高大的法国梧桐树郁郁葱葱,像一支支巨伞直插云宵,鸟雀在树枝树叶上翻飞嬉戏,尽情歌唱,两个花坛里栽种的奇花异草,香气袭人,鲜艳无比,大院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人气旺盛。针织百货大仓库前面也有一眼井,有水塔,电抽上的井水是专供食堂用的。
早些年供销社有一台解放牌汽车,跑远输接送货物,几乎每天都进县城,两位师傳比主任还吃香,乞求搭顺风车的人多,驾驶室坐满了就站后车厢里,双手抓牢车栏板随着车一路颠簸,那真是很危险的,如今车也多了,路也修宽了平了,出行是多么地方便啊!
当年后院办公室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是个极稀罕之物,只有本单位职工和街面上个别有头脸的人物才能饱受眼福,每天晚上,不大的办公室内挤得满满的,来晚的人只好站在门外听声音了,这情景我也是听单位的人讲的,我根本就没进去过。大门口有门卫日夜值班,一般外边的人除了去打井水外根本不让进大院,大院内还有一条叫“前哨”的大狼狗,威风凛凛,忠实地守护着供销大院,一条“前哨”就挡住了多少人的脚步。
后来办公室换了大彩电,但去看电视的人就逐渐少了,八十年代的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市场开放了,活跃了,做买卖的多了,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了,不再是供销社独家经营了,街上和乡下老百姓手头有了活钱,购买电视机的人家多了,买物品不再要粮票、肉票、布票等票证了,不再为买一条纸烟而排长长的队了,不再求人买紧俏的商品了。
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供销社为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至今不会忘记那曾经的艰难岁月,大多数人的心中仍然对供销社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新街建成,逢集了,供销社几个门市部全部搬到新街上去了,经营日渐衰落的供销社这时恰如打了一剂强心针,又红火了一阵子,但终究没抵挡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每况愈下,先是把街面房承包给单位职工,再后来把街面房也给卖光了,供销社仅剩下乡村里六七个代销点了。
老街彻底结束了几百年逢集的历史,古老的街道也鲜有人行走了,留下了风雨雕刻了几百年的遗迹和深深的遗憾,当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供销大院里已没有了往日热闹,但也没有冷冷清清,这里还住着单位老住户,前面门市部也被职工们改造成了住房,几个大仓库也还发挥着作用,大解放车早已报废,住在县城里的老何小何父子俩每隔两天就开着小四轮从县社仓库送一车货下乡,货卸到仓库里,再由搬运工拉着毛驴架子车一趟趟地往各个代销点送,但这样的场面也没维持太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下面的代销点陆续地连货带房卖给了个人。供销社名存实亡,职工们下了岗,自谋生路。
供销大院,大铁门卸了,前井辘轳拆了,后井铁水管抽了,都被人家卖了废铁,食堂坍了,门市部后一排小房塌了,仓库里的剩货被人偷了,整个大院更空旷了。
大院里的空地被住户们开垦出了一块块的菜地,人们在后井拔井水做饭、洗菜、洗衣服,洗菜洗衣服的水流进十米开外的一个废弃消防池里,再由人们挑到菜地里浇菜。在井边淘洗,在菜地里大家斗嘴取笑,不亦乐乎,他们还把自己劳动成果互相赞赏,“瞧,你种的黄瓜又长又脆,好吃!”“哎,你的番茄是上了啥料了?比街上卖的还大!”这些种菜的当年可是响当当站柜台的,算盘打的啪啪响,嘴甜得如抺了蜜一样,现在成了种菜的行家里手了。
夏日傍晚,大院里的人们从自家里搬出凉床,把孩子们洗干净了放到床上,大人们一边手摇蒲扇给孩子扇风乘凉,一边讲着故事,时不时的有几个大人凑一块儿话家长理短,邻居家饭菜的香味在大院里弥漫,幸福感满满的。
大院里还有七八个上幼儿班上小学的学生,由于父母下岗辛苦打拼养家,这些孩娃们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他们不娇气,挺争气,大院里常听到他们嬉戏打闹声,常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身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读了研读了大学现在都参加了工作。
大院里下岗职工们为生活而奔波操劳,从来没有谁个报怨命运不公。他们一边浑洒着汗水一边梦想着美好的生活,努力地收获着希望,在艰苦的下岗岁月中,大院人成长了成熟了。我妻子也是供销社下岗职工中的一员,她当过柜台营业员、仓库发货员,1993年首批停薪下岗,我家从1990年到2000年在供销大院住了整整十年,妻子见证了供销社兴衰的过程,对单位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她南上北下打工经商,自强自立,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支撑着我们的小家,风风雨雨陪我一路走来。
十年前,老街供销社拍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如今,当年的大院内建起了漂亮的楼房,修了宽阔的水泥道路。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早就已经留存在了供销社职工的心中,只要记忆还在,供销大院就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