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畅的头像

何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30
分享

朝 圣

11月18那天,一早起来便惦记着修文县龙场了。上午还有个现场观摩黔省非遗博物馆的活动,只得再等上个把时辰。事实上,非遗馆也让人感到意外收获,这从大家紧跟着解说员,频频举起手机拍这拍那得到一些旁证。想不起是谁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话了,在非遗馆,让我想起这句话,多少能体现集馆者的用心,还有身居这方土地的民族了不起的一面。

参观完非遗馆,出了大门,我便径直来马路边候车,一边看手机里关于龙场的信息,心是早飞到那里去了。昨晚想找个同行者一起去朝圣,在群里招揽说:有去龙场的吗?几个人回应了,有问龙场是什么地方的,有问是干什么的,有问有无步行街的。见如此细议,我便不好意思再说龙场是王阳明悟道地方了。也难怪,大家平时很忙,每天要处理的信息量巨大,更何况业余还有的“抖瘾”,“微视”,“快手”,都充斥着大家的生活时空。于是便决定不再回复,独自龙场朝圣去。

很快来一辆打着“空车”字样的出租车,招手示意停下,上前忙把手机上关于龙场的信息递给司机看,司机聪明又热心,知道我是外来客了,便热情邀我上车慢慢的说好。司机很年轻,长着涉世未深的样子,让人感到信赖。他看了一下我的手机,很快就在手机上找到对应的方位,让我核实,我点点头,车便上路了。

说到对司机的信赖,除了涉世未深的样子外,应当还有大家“日用而无所觉”的大数据在支撑着。前些年,不是有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让乘客受损的案子吗?现在大数据让大家安全感不知不觉提升了。何况,这块土地又是大数据时代的新秀。

路上很快跟司机接上生活话头。问他是否贵阳人,他说是毕节人,又补充说爱上贵阳了就来发展了。停了一会,我说贵阳的路修得真好,他说整个贵州都好啊,县县通高速了。语气中包含着生怕客人不了解的元素。其实我的语意不在高速公路,是想赞许贵阳市区的路网撘配得好,虽不宽敞,但通达顺畅。他很快心领神会,马上拿重庆来类比,说一方城能造就一方路吧,我点头赞同。接着他笑着说,大家都说贵阳和贵州是“平的”。我明白他的意思,强调“平的”,是因为贵州是传说中的“三无”省份: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个“平的”说法,在贵阳的这几天听过几次了,显然是官宣语言,但民间认可度很高。

车到修文县城,年轻的司机让我用自己的手机导航想去的地方,他说与王阳明悟道相关的地方好像有几处,不知道我要去哪一个。我便照他的话去做,很快导到一个叫“玩易窝”的地方,车子绕着那地方走,却人影稀罕,不像文化之所。忽见一对父子在广场上打羽毛球,便让司机稍停,下车前去请教。那父亲见我问王阳明,很热心跟我说话,还让我去问不远处小铁门旁边的大爷。我目测来回需要时间,正犹豫,那位父亲又说,你要去的地方应该是离此四里的王阳明博物馆吧,那里有个“阳明洞”。我一听便连连点头并道了谢,心想应该就是那地方了。便又上了车,跟司机说了,让他往那边开。此时司机明白客人来修文的目的了,还问我要在这里逗留多长时间。我知道他在为我考虑返程的事情,但是我却拿不准,毕竟是有心来朝圣的,要视情况而定。但又不好不回应他的热心,便说:大概需要一个时辰吧,这边打车回贵阳方便吗?他说:从贵阳来修文,出租车是很少“拍空”回去的,原因是返程经过白云区,那里回贵阳的客源稳定。但从修文去贵阳中心区就不同了,修文的车送完客人,只能空着回来,因此收费会高一些。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是要等我一起回去吗?正要说话,他却先说了:您看完王阳明,可以选择打车回到白云区,那里有地铁站,回中心区挺方便的。又叮嘱地铁回贵阳应该在哪个站下车。一股清流注入了我的心房。我郑重道了声谢谢,下了他的车,在车外很认真地跟他挥了手。

看出租车走远了,回转身便看见气势恢宏的巨石大门,横额上从右而左的“知行合一”手写体显出古朴之风。大门右侧从外往里是四条大石柱,书曰:黔中王门、江右王门、楚中王门、粤闽王门,左侧对称四石柱,书曰:浙中王门、南中王门、北方王门、泰州学案。物为新物,而非古物,却彰显着历史视觉,让人心生敬意。

门票价30元,购票时工作人员轻声提醒:进去只可看博物馆和阳明洞,我不明真相,囫囵应着,心想:看这两处足矣。进了大门,便来到圣人塑像平台,平台是个大圆台,圆心处是三米多高的大理石方正基台,圣人像筑立在基台上面,约七八米见方。圣人左手在后,右手执笔平放左胸,目视远方,若有所思状。方正基台四面刻有浮雕,曰阳明心学,曰知行合一,曰致良知,曰心即理,曰四句教,曰龙冈书院等;大圆平台边缘立石碑四块,其一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余三石碑文较长,在此不一一罗列,爱者可网上查阅。

向里拾级走下大圆平台,右侧走几十步便是王阳明纪念馆。进得纪念馆外门,是一个开阔的院落小广场,正对着馆外门是个里门,跨进里门,迎面便是三块石牌坊,从外而里分别是“明德”、“亲民”、“至善”,从三牌坊底下走过,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猛然前瞻,见圣人像端坐于庭院间的浅池中央,临水打坐,面慈目善,敢情是先生顿悟后的表情吧。但不知为什么,此情此景,却让我感觉有点唐突,这池这水这院墙,似乎有点跟圣人坐像不协调哩,或许是我想得多了。

从此处左拐便进入图文并茂的馆说模式,访客不多,寥寥可数。有位美女导游在跟三位客人认真作着解说,似乎她是此间唯一的解说导游,且是那三位访客雇用了的。这是从该导游只照顾他们仨而不招呼其它人作出的判断。这种私家导游服务,我在山东曲阜孔庙体验过,虽然能够多了解一些信息,却缺乏心物交流的自由度,不适合朝圣者选用,至少是不适合现在的我。

纪念馆从王阳明先生来到龙场开始讲述。1508年,阳明先生得罪权阉刘瑾被贬龙场驿,在此安静又困顿的日子里,结合自身所学和历年遭遇,日夜反省,格物穷理。某天半夜,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龙场悟道”便由此而来。

“顿悟”后的阳明先生,首当其冲想到的是立学。后世把龙场立学之地称为“龙冈书院”,此为后话。阳明先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离开龙场后,仍一直致力于修学立学讲学,教学相长,自成心学体系。顿悟“悟性自足”,主张“心即理”,强调“致良知”,践行“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自幼聪明过人,八岁能作诗,且语惊学斗。读书志向可谓高人一筹,一般人读书为追求功名进士,他读书以成圣人为标杆。因为读书定位高,故读诸子百家、历代大家、特别是读程朱理学,都在“穷理”上做足了功课。日积月累业已成体系,只是在“顿悟”前不曾“自知”罢了。

过去读《阳明心学》,因古文功底不厚,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误读有二矣。其一,以为阳明先生顿悟后便一通百通,接着立志于学,遂成大学问家。其二,以为阳明先生格物致知,格至发病之程度,幸得身体“内神”指引,像六世惠能一样“顿悟”,成了“学圣”。事实上,1472年出生的阳明先生,到1508年龙场悟道时,36岁的他其时已学富五车了。否则,顿悟后的“龙冈立院”,不会成为当地求学者的追捧地。如果说寒门子弟无处求学别无选择,但远近读书人慕名而来,却绝非易事!故以为,阳明先生不是顿悟后博学,而是博学后顿悟,顿悟后文化自信心满满,悟性自足,终成大家。

史料载,阳明先生顿悟前某年在家守丧,某日看到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精神为之一振,此前娄谅曾说过“圣人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现在朱熹老师又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真是可以“格”出来的啊!一心读书求圣的阳明先生,决定格竹至理,于是,便发生了“守仁格竹”,可惜的是,“格竹”让守仁得了一个负面结论:“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如此看来,如没有后来的龙场挫折,与“寂”“困”为伴,得以顿悟,世间可能无“心学”矣。

古今贤达,持格物致知者甚众。所谓格物致知,格者推究也,致者求得也,谓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也。朱熹认为:“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朱熹老师其实是在说“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而阳明先生的“顿悟”,正是合乎这个规律的一个例子。

边看馆中图文,边查阅资料,无间意错过了罗列的“黔中王门”“浙中王门”等一批学成的代表人物事迹,不过想想馆外广场上立着的那八条大石柱上之石刻,也就加深理解其中之意了。

临出馆门,见墙上有光亮大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写照了。据说此句是他的遗言。委实说,如果阳明先生没有后来的“行”,当然不排除“心学”仍是大家学说,但“知理”而“无行”,毕竟是个缺憾,“明德、亲民、至善”也会难免落于说教。然而,历史却很眷顾阳明先生,没有让他的知和行脱节。让他得以“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了人生至善至美的境界。

出了馆门,右侧见一牌门,门额书曰“阳明洞”,穿过牌门,却寻不着访洞路径,忽见一青年闲走,大声请教果然得益。循石径上,便见一矮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明洞,落款日期是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拾级数十步,忽见一溶洞,洞口上壁书:“阳明先生遗爱处”,洞口右侧有一小石圆桌,配石凳,一看便知是后来之物。左侧一奇石伫立,似石龟引颈,状如守护。洞口开阔,前庭纳光良好,光线直达处摆放一木案台,案台陪椅子一张,左侧是一博古架,架子上摆放些古籍模型。案台前地板上散落若干摊水,寻水源乃石钟乳所滴。案台右侧可通石洞后庭,后庭再往里,渐窄,有后洞口可出,可通往另处朝圣点,却告示曰:施工重地谢绝参观。才明白售票员温馨提示之义。从后洞口返回,徜徉于此时此地,无一游客。唯溶洞,唯石刻,唯古树,唯万籁俱寂,唯五百年前之时空穿越。空寂之感驱体坐下,抚石而思。可惜我没有顿悟的天命,只能做顿悟的朝圣者了。

从思绪里出来,拍了几个照片,扫了洞口旁边的二维码,戴上耳机,听一些有关纪念馆的介绍,边听边往回走,很快就出了大门。回头再看阳明先生塑像,感觉有了血和肉,那毛笔,那石柱,那刻着“心即理”的石头,都融进了主人的生命。

看看时间,是下午两点多了,早过了跟年轻司机说的“一个时辰”光景,感觉肚子很饿了。扫视一下周围,没有发现接地气的小饭庄,便凭着感觉选个方向走上了一段。忽想起刚才扫码的有声图书里说到,阳明先生初到龙场时,是在“玩易窝”读《易经》的。玩易窝因阳明先生的《玩易窝记》而得名。想起上午打的初到修文时,导航引导的地方不就是“玩易窝”吗?便决计步行去再寻“玩易窝”看看。并想,这寻“窝”的路旁,定然会遇上接地气的饭庄,一举两得。

走了半里路,觉饥肠辘辘难耐。猛见路旁有共享电动单车,差一点没有笑出声来。骑车转个弯不到两里,便处处闻到沁人心扉的饭菜香味。饥不择食,胡乱要了一碗羊肉汤粉,捞完粉吃下肚,剩下的热汤却无法入口,氯化钠的咸度和花椒的涩和麻,让人无可奈何。付款出来,又进了旁边一家小笼汤包店,一口气吞了一笼,填上两碗清水才感觉回到了烟火人间。

玩易窝是个微型的山包包,四周被生态新广场包围着,从容走到广场标识处,见一石横卧,刻有《王阳明玩易窝》,全文摘录如下:“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乎其若决,了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克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阨也。

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共变而玩其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

据载,《玩易窝记》是阳明被贬谪龙场驿时所作,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记载悟《易》过程,龙场悟道正是在此之后。《易》抚慰了阳明之内心,还让他对儒家圣学有了新思考。为了纪念由《易》悟道,他便把此处命名为“玩易窝”。

看完《玩易窝记》,径直朝“窝”走去。“窝”四周砌有旧矮墙,设铁门,有大爷值守,进门不收费,登记即可,我是当天登记的第十二位访客。登记完,大爷微笑着提醒我:小心碰头。我胡乱答应着,却不懂话之含义。正想问他如何参观,却见他跟另一访客搭上话,便打住话头,信步往左走。走上几步觉得已一览无余,就又转回来,见路旁脚底下有一溶洞,洞旁赫然写着“阳明玩易窝”,靠近再看,洞口有牌提醒曰“小心碰头”,心里不觉轻笑一声。

顺洞径拾级下,进了洞,眼睛暗适应一下子还没调整过来,伸手不见五指。连忙打开手机照明,才朦朦胧胧看到了一些景物。洞高约2至3米,宽约2至4米,里有分叉道,最深叉道也不足30米。洞顶拉有照明电线,却不亮灯光,平时能看书的手机照明,此时被山洞吸得迷迷糊糊,让人生怕突袭来个蝙蝠什么的躲闪不及,只好转身出来。拾级回到地面,回头再看,叹阳明不易。

出了门口,左边有新修建的“玩易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