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散文
201911/23
分享

乡村人物记(文/庞云初)

素娟


 

素娟参加了队上的劳动。她喜欢唱歌,劳动间隙,若有人提议了,她就很愿意地唱歌给大家听;她还积极参加大队的宣传活动,与干部社员相处得都很好。

大队的学校师资短缺,有人推荐她去做老师。我是在读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才认识她的,并知道她娘家就在我村里。她并不教我课,我因此对她没有太深的印象。

那时,我功课不好,对文艺倒有些兴趣。素娟叫我参加学校宣传队,这样,我和她见面机会就比较多了,但除了排练,她并不同我多说话。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素娟把我和村上的另一个同学从家里叫到村后的打谷场上,说,“四人帮”倒台了,学校要突击排练一台节目,让我们说一段天津快板书。借着朗朗的月色,她说一句,我们跟着说一句,一个晚上就学会了。这个节目,曾在开挖河道的工地上演出过,回来的路上,听到演出的录音在广播里一遍遍播放,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到外地读初中后,就很少再看到她了。

很多年后,我在市报上发表文章,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有一个妹妹在市医院上班,每次来妹妹家,只要时间来得及,她都会来看望我,给我讲许多勉励的话。那些豆腐块文章,起初写时,兴之所至,是比较随意的,得到她这般重视,我很意外,既感到惭愧,也为之感动。

素娟退休以后,去青岛女儿那里帮着带孩子。每次回来,她还是会抽空来看我。有一次,听说她在市里,我有意请她吃顿饭,电话约她,她欣然前来。聊到午饭时,她起身要走,我再次表达了请她吃饭的意思。她说:“这样吧,我也想和你再谈谈,饭就不要出去吃了,如果方便,去你们食堂打一份盒饭来,我就在你办公室吃。”好说歹说,还是不行,最终只能依了她。素娟一边吃着盒饭,一边继续同我聊着。吃了一半,停下了,她把那盒饭很仔细地盖好,我起身准备将那盒剩饭丢到垃圾箱里去,她却说:“不要扔了,我带回去,晚上还可以吃一顿的。”停顿了一下,又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不要笑话我啊。”想到素娟平时免费辅导学生,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解囊相助时,我知道,这不是素娟的小气,是她在家庭熏陶下常年养成的珍惜粮食的习惯。我对她越发敬重了。

到了下午上班时间,素娟准备回乡去了,我送她下楼,看到她骑着一辆十分破旧的自行车。我以为这是她从妹妹处借来临时用用的,她却告诉我,她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来市里的,一会还要骑着它回乡下去。一个有着稳定退休金且已是一般年纪的人,还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四十多公里的城乡,我还能说什么呢?

很多年里,素娟一直都关心我的写作,她把青岛的散文作家侯修圃先生介绍给我认识,并给我寄来侯先生的书;她给我发邮件,帮我改稿,倾注了很多心血。

最近,我写她父亲和堂哥的人物记,请她提供素材。她像往常一样,很快给我寄来了,洋洋洒洒,一手工整的楷体,看得出她做事的认真。我写出初稿后,她又从文章的内容到标点符号,一一给我指点、纠正。


三平


三平比我大一岁,按辈份,还长我一辈。小时候,去他家玩,都是直呼其名,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我的一个堂姑,嫁给了他,以后见到他们,一个叫姑,一个叫名字,也觉得挺自然。

原先,他家住在村中间,我家住在村北头。我出入村里的时候,每每从他家屋西边的巷子里经过。我的一个同龄同学,与他走得近,我因此同他也熟悉起来。

他的祖上,开过碾坊。我那时跟别的孩子溜到房子里去玩,见过那个磨台,很大,后来碾坊就成了他家养牲畜的地方。三平家有三间正屋,屋的顶部,有一层木板搁着;堂前墙上,挂着一座很长很大的木质框架的铜钟,这在当时农村,已经算是比较好的家境了。他的父亲,个子不高,背有些驼,不苟言笑,看起人来,眼睛直勾勾的,让你无法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他的母亲,身材比他父亲还高一些,也不太见她有说笑。

三平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最小。有一年,我们到他家里去玩。突然间,看到他的母亲在灶间不大的地方,舞着一根扁担,追着他的二哥打。原来是他的二哥嘴馋,将竹橱里的一盘鱼吃了不少,又怕父母追究,就自作聪明地将一只猫捉了进去,并且插上插销。本来偷吃一点也没有什么,但这样一来,整盆鱼却都被吃掉了。三平的二哥抱着头,哇哇叫着,四处乱窜,我们也吓坏了,趁乱逃了出来。

三平读的是两年制初中,两年制高中。印象中,他学习刻苦,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有能够考取学校。我到外地读书后,与三平也就断掉联系了。

后来听人说,他去邻镇的一个粮食管理所上班了,至于在那里做什么事情,我也没有细问。那时候,我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对于年少时的伙伴,也无心顾及了。

这样过了许多年,我再次听到了三平的消息。他已经从那个单位出来,自己租了几间门面房,开起了一家粮油加工店。不久又听说,他经营的那个粮油店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放心粮油店,镇江地区只有两家。

这就说明,他事业有成了。我为他高兴。

有一次,我经济上遇到了一时的困难。有人提醒说,可以请三平帮帮忙。很多年没有联系了,突然间找他,就开口借钱,我觉得非常难为情。

矛盾了好几天,最终还是给他打去了电话,没想到,他竟极爽快地答应了。我带去了房产证,写去了借条,准备办理手续。三平朝我急了,说:“统统拿回去,像什么话?我们是少年弟兄,谁没有个急?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都是应该的嘛。”

从那以后,我们就有了来往。

我很多次去他店里,他都在楼上忙碌着。做粮油生意,是“捡芝麻凑斗”,全靠一分一角地挣出来的。这个活儿,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没有超人的吃苦精神,是搞不好的。这么多年来,三平靠他的诚信,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靠他的吃苦耐劳善待员工,生意越做越红火。

虽然挣的是血汗钱,三平还是想到了力所能及的反哺社会。家乡造路,他捐钱;社会有难,他捐钱。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是多大的老板,了解的人就知道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善举。他在用一个个实际行动,满足着自己的内心要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我们每年都能见上几面。看到他疲惫的神情,苍老的面容,我劝他早点歇下来,好好享受一下人生吧。每次他都是憨憨地笑笑,说:“不吃苦,不吃苦,再干几年吧。”

我知道劝不动他。虽然交往日渐增多,但得承认,我并不完全了解他。我只能作这样的猜想:作为一个劳动者,他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劳动,一旦失去了劳动,他就可能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果真如此,我也就不必多言了,还是为他送上真挚的祝福吧。


东方


东方,是我远房堂姐的名字,这个名字很清秀,也很响亮,像她做姑娘时候的样子。

她家住在我家东边,中间隔着两户人家。从当时的布局来看,我们两家的祖上其实还都住在一个院落里,只是后来子孙繁衍,分家立户,院子中间才用墙隔开来了。因此,如果有事找到她家,我还得走出院子,绕一个道,从另一个院门进去才可以。

东方的父亲毕业于邻县的一所农校,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可以到省城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做到工和师。她的母亲是我们村办学校的教师。她的家境,在我们村里,算是比较好的。那时,我家穷,有需要时,母亲也会去她家借点钱或是什么,东方的母亲总是有求必应。

东方长得很好看,一双小眼睛眯眯地总是含着笑,皮肤很细腻,也很白晰,与众稍不同的是她皮肤上的血管呈现出淡青色,像细丝一般若隐若现地布在她的额头上、身上,长大后看到青花瓷,我一下子就会想到东方姐的肤色。青春即美丽,东方的美,除了外貌,骨子里还有一种妩媚、气质,因她从小喜欢文艺。初中时,她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她,经常借时新的杂志书籍给她看,有时她带回来,也借给我看,我因此很早就接触就到赵树理主编的《说说唱唱》,以及《大众电影》、《电影创作》等。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少能够看到那些精美杂志的。因为有一些共同的兴趣吧,虽然我比她小二、三岁,我们接触还是比较多的。

她的父亲到过朝鲜,寄回来一些明信片,东方拿给我看,让我对朝鲜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国家有了一些感性的印象。我很羡慕她,有这样一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父亲。她的母亲,平时比较严肃,我不太敢见她,有时和东方姐在一起说话,见到她母亲回来,我就识相地退了出来。

东方高中毕业后,考取一所财经学校,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东方表现出了异常的轻松和开心,即便是在我家的院子里,也能够听到她爽朗的说笑声了。她主动来约我打羽毛球。在村后的打谷场上,一个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女孩子,愿意和我这样一个体质羸弱、面目丑陋的男孩子在一起打球,一方面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另一方面又给我带来了莫名的快乐。

后来,东方家迁居到南京去了,原来的老房子买给了村里一户人家,我家后来也搬离村里。东方中专毕业后,分配在地区海关工作,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她的一个高中同学,中专毕业后分配在我所在的县城工作,我们有一些交往。有一次,他在我面前提到了东方,我很兴奋,立即请他给我带去问候,后来东方姐来见过她的这位同学,但是没有联系我。后来,我又在她的同学面前提到东方姐,这位同学意味深长地笑着说:“我在她面前提起过你,她只说你是她的村上人……”

我哑然,一时心堵。多少年来,东方姐都是我少儿时的一个美好记忆,是她让我读到那些新鲜的书, 为我打开文学的窗户,是她给了我自信和向上的动力,我是一直视她为我的姐姐的。然而现在,在她那里,我只是她一个普普通通的村上人。

但随即,也就释然了。天空有道彩虹,曾经映照过你的内心,即使远逝了,依然是美丽的,值得追忆的。想起东方姐在和我打球时,看到我拙劣的球艺时,一边笑歪了腰,一边指着我高喊“憨头、憨头”时的那一幕,就觉得那一刻的岁月真是静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