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008/25
分享

小裁缝店


 

  周华锋

 

叭哒叭哒,缝纫机也叫洋机的滚动声清脆入耳,熟悉又动听,曾经大大小小裁缝店遍布丹阳大街小巷,间隔几米,几十米,一条街就有好几家服装店,真是丹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现如今屈指可数,寥寥无几,马上要绝迹了似的。

2020年春天冠状病毒横行几个月了,一般人尽量都不外出,在家看电视,晒美食之类的,趁晚上人不多,偷偷出去散步走走,不经意路过实小斜对面有个丹化服装店,三十几年的老店了,上小学的时侯就有了,十来个平方,一边墙上挂着坯布,一边挂着展示好的新衣,昏暗的灯光下,七十出头的老妇女裁缝还在赶制新衣,老伴原先不会裁缝,看老妇实在辛苦,开始学习简单的活儿,年数长了,手艺竟然超过他的师傅老婆,简单和老板唠叨几句,赞叹他们勤劳,他们总是叫我代他们向我妈妈裁缝同事问好。丹阳城中几乎所有服装店老板都认识我妈妈,百合苑的洋洋服装店,四牌楼的老尹服装店等等,都是老姐妹,老同事。

很多时侯大家忽视小裁缝店的存在,在窗户上挂个店名牌子,干脆在墙上用粉笔涂个店名,讲究点的店放一两个塑料模特在门口,无关紧要,拼的是手艺,顾客为上帝,街头巷尾的男女老少,谈论最多哪家小裁缝店手艺好,款样多,特别美女们喜欢比较,推荐到那个有创新意识的裁缝师傅那儿去做衣服,巷子再深也要赶去做件称心的服装,生意好的服装店就添了几个帮手,生意清淡的很着急,千方百计学着创新,赶时髦服装迎合顾客,不行只好卷起铺盖回老家,到别处开店了。

很久以前,女儿出嫁总是要缝纫机,收音机,永久自行车,老三件陪嫁,外公狠狠心卖了家中几头大肥猪,特地到丹阳给妈妈买了辆缝纫机,还是名牌蝴蝶牌!16岁的青春少女开始了她的裁缝梦,一根扁,一头挑着缝纫机头,一头缝纫机机座,和许许多多的乡村姑娘走南闯北做裁缝,在丹阳东南部,吕城,运河,折柳,导士,豆庄,珥陵等乡镇以服装加工为经济产业,妈妈开始在折柳营里村大队做裁缝,没日没夜地做服装,就想年终在队中多点工分,后来又折柳老林,陵口,珥陵,吕城,运河张村进厂做服装,哪里有服装厂,哪里就有我妈妈一帮子姐妹兄弟去上班,在大队集体社办厂做的时长了,妈妈也和在丹阳上班的爸爸商量在丹阳开个小小裁缝店。

开在哪里好呢?北门吧靠我们建材总厂宿舍近,好几千人的小区,爸爸用硬板纸简单写个秋英裁缝加工几个字,开业也没放鞭炮,家里三个人多炒了几个菜,妈妈没有正式师父,只是在厂里做做流水线,完全要靠自己摸索,主要裁剪,把各种各样的衣服,用纸板画好,样板挂好,小孩的归小孩,西装归西装,女装归女装,头几天没人问津,爸爸在厂里做工会,职教,文秘,经常到处联系工作,人脉广,渐渐拿来衣服加工,还好开始简单轻车熟路,凭着十来年的服装经验还很顺利,妈妈总能针对不同人的身材,特别认真地量好,一丝不苟地裁剪,缝制,拷边,熨烫,挂好,很多时侯提前赶制好送给别人,节约布料,价廉物美,优质服务,款式新颖,客人越来越多,经常加工到深夜,屋里挂满了新衣新裤,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裁缝台压满了未加工的布料,妈妈也经常抽空到城中的服装店,走走看看,哪家店有好的款样,哪家店有好的布料,特别到专业裁缝老师傅学习裁剪技术,比如到西服厂找蔡炳关技术副厂长学习裁剪。

经过一年的裁缝加工,妈妈手艺传遍了北门这一块,很多人慕名而来,很多小姑娘也愿意学徒,妈妈也专门选了个心灵手巧的当徒弟,生意也越来越好,过年过节特别忙,小孩做个滑雪衫,大人西装,就这样做了十来年,因为房子拆迁,年纪大了眼睛散光等原因,加上天天要加班加点到深夜,妈妈终于累倒了,小裁缝店终于关门了。小裁缝店开起来,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经常有荤菜打打牙祭,改善伙食。我穿的都是妈妈的试验新服装很自豪。

如今老了爸爸妈妈谈起小裁缝店的故事总是有说不完话,哪次给那个美女做了旗袍很让人家满意,哪次过年给人家做了过年的新衣,哪次又给厂里做了厂服。

小小裁缝店不仅散在丹阳大街小巷,还走出丹阳,手艺好的裁缝把店开到了大上海,省会城市的繁华地带,大江南北的许多城市,操着一口丹阳话,展示着丹阳名裁缝风采。大家知晓的华莱士,帅英特,仕牌,圣柏等许多知名服装,都是小裁缝们一点点创立起来的,小裁缝变成了大老板。很多小裁缝老板办的外贸服装加工厂遍布丹阳每一个乡镇,为丹阳经济发展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存下来的小裁缝店有几十年的光景了,小裁缝变成了老裁缝,岁月不饶人,他现在驼了,眼花了,但他却依然放不下对老顾客的牵挂对小裁缝店的留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