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平及创作年记
庞云初
孙犁生于一九一三年五月十一日(旧历癸丑年四月初六日),乳名孙振海,学名孙树勋。父亲孙墨池,母亲张翠珠。他家是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一百多户人家,离安平县城十八里。上有兄、姐五人,下有一弟,独活其一人。父亲在安国县城一家店里有股份,多年置田置业,孙犁出生时,家境已稍裕。孙犁出生后体弱,有惊风病,十岁时,由叔父骑驴带至伍仁桥,请人针刺手腕(清明日,连刺三年)才痊愈。
一九一九年,七岁,入本村小学。
一九二四年,十二岁,随父亲到安国县上高级小学,和母亲、表姐借住在胡姓亲戚(孙犁的干娘)家里。开始读文学刊物、书籍,多为商务印。
一九二六年,十四岁,考第二师范未取,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05年建校,1929年开办高级师范科。1931年始办高中班),四年制。保定距离安国县一百二十里。与李之琏、张砚方、李书平(即李树屏,孙犁晚年在病榻上曾念及)是同学。
一九二七年,十五岁。休学一年,主要原因是年幼想家。这一年,与本县黄城王小丽(王小立?)(在娘家叫“二妞”,结婚后叫“振海家的”,“王小丽”是进城后孙犁为妻子起的正式名字)订婚。
一九二八年,十六岁,复学。重新编入新年级班,与《乡间旧闻》里写到的老刁,刁之安,《同口旧事》里提到的侯士珍,《题莲池书院法帖》中提到的陈耀宗同班。另一位同学黄振宗与孙犁不在同一班。
一九二九年,十七岁。与二十一岁的王小丽结婚。
至一九三一年,四年间,孙犁大量阅读中外著作,读鲁迅的散文、小说,达到痴迷的程度,同时也对茅盾、叶圣陶、巴金的作品有兴趣。外国小说家中,喜爱普希金、梅里美、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作品。开始练习写作,因文章出色,被校刊《德育月刊》文艺编辑、国文老师谢采江推荐,曾在校刊上发表小说《孝吗?》(1930年二卷五期)、《弃儿》(1930年二卷九、十期)等和独幕剧本。
一九三一年,十九岁,初中毕业,升入本校高中部,读文科。学习中国文化史、欧洲文艺思潮史、中国伦理学史、中国哲学史、生物学精义等课程,知识大进。开始购书,习作古文,获得好评。期间,同班张砚方为平民学校校长,聘孙犁讲国文课,孙犁喜欢班上女学生王淑,有通信关系,无果。
一九三三岁,二十一岁,高中毕业,系德育中学高中部第一届学生之一。到北平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做教员。想以卖稿为生,鲜被采用。论文《〈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代段经济的性质》刊登于《中学生》1933年1月第41号,署名芸夫。同年暑假后,曹禺(著名剧作家)入校任教。
一九三四年,二十二岁,去北平。父亲托人谋市政府工务局一雇员职,不适应,后被免职。其父又托人 ,在一小学任事务员,一年后辞。《〈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性质》载于1934年1月第41号《中学生》杂志。诗《我决定了》载于1934年4月26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沈从文主编),署名芸夫。《北平的地方戏》连载于1934年11月29日、30日、12月1日《大公报》本市副刊,署名芸夫。
一九三五年,二十三岁。春季失业家居。父亲出资,订一个月《大公报》。
一九三六年,二十四岁,同学侯士珍、黄振宗介绍其到安新县同口镇教小学,任六年级班主任及国文教员,月薪35元。同口镇系一大镇,位于白洋淀之畔,这里的风土人情,水域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九三七年,二十五岁,暑假后,因七七事变等诸多因素,不能返校,且地方大乱,同事侯聘之时任河北游击军政治部主任,来信约其去肃宁县城,见到老朋友阎素(1916-2009,曾任石家庄市文化馆馆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乔(1912-,画家,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副部长级离休待遇)、李之琏(解放后,曾任中宣部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孙犁的《小同窗》写的就是他),识王林(1911-1984,作家,曾任天津市总工会宣传部长,天津市文联、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腹地》等)。参与政治部宣传工作。是年11月,冉淮舟(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新港》文学月刊编辑,《天津文艺》编辑部副主任,铁道部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与孙犁有颇多交集)出生。
一九三八年,二十六岁,任冀中人民武装自卫会宣传部长,正式参加抗日工作。后任深县冀中抗战学院教官(和陈肇同事。陈肇,曾在国务院文办工作,后调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参与编诗集《海燕之歌》(国内外进步诗人作品),在安平铅印。在路一主编的《红星》杂志上发表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第一次使用“孙犁”笔名)等,在《冀中导报》上发表《鲁迅论》。经路一介绍,结识远千里(1915-1968,现代诗人,曾担任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远的妻子李穆玲,又名李敬钟,河北省博野县庄窝头村人,1940年参加冀中新世纪剧社任演员,后任任邱县妇救会主任,1944年冬季落井牺牲,孙犁《风云初记》中李佩钟原型)。秋冬之间,结识何其芳(1912-1977,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曾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解放后曾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沙汀(1904-1992,现代小说家,曾任四川文联、作协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一九三九年,二十七岁,调至阜平的晋察冀通讯社通讯指导科工作,负责与各地工农通讯员的联络,指导写作。编刊物《文艺通讯》,油印,发表散文《一天的工作》,诗《儿童团长》《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与康濯(1920-1991,现代作家,曾任湖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柳萌(1935-2017,散文家,曾任《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结识。
一九四0年,二十八岁。调晋察冀边区文协工作。夏天,邵子南(1916-1954.曾任新华社西南分社副社长,重庆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重庆分会副主席。)第一次见到孙犁。编辑期刊《山》(油印)、《鼓》(晋察冀日报副刊)。发表散文《识字班》,小说《邢兰》,战地通讯《冬天,战斗的外围》。写论文评介边区作者之作。王林、康濯的小说,孙犁都热情颂扬过。
一九四一年,二十九岁。到冀中总部帮助王林编《冀中一日》一册,此即为后来的铅印本《文艺学习》,妻怀孕,生儿子小达。发表论文《谈诗的语言》《论战时的英雄文学》,小说《懒马的故事》,散文《女人们》《投宿》《芦苇》《战士》,主编《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少年鲁迅读本》等。认识侯金镜(1920-1971,文学评论家,曾任《文艺报》副主编)。
一九四二年,三十岁。到《冀察冀日报》编副刊,不久调到华北联大教育学院高中班教国文。长子普因盲肠炎夭折,时年十二岁。发表小说《走出以后》《爹娘留下琴与簘》《丈夫》《老胡的故事》等。
一九四三年,三十一岁。发表小说《黄敏儿》《每一个洞》,散文《她从天津来》,小叙事诗《大小麦粒》等。
一九四四年,三十二岁。春天,和华北联大学员(其中有男生哲生,即孙犁1990年7月19日所写的《觅哲生》一文的主人公)一起,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达延安。途中,见到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贺龙。经过孟县时,诗人田间(1916-1985,著名诗人,曾任河北省文联主席)把一件日本军用皮大衣送给孙犁。入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先与公木为邻,后与鲁黎、邵子南为邻。发表散文《山里的春天》《游击区生活一星期》等。第一次见到丁玲(1904-1986,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等)。
一九四五年,三十三岁。5月15日,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荷花淀》(时任副刊编辑的方纪在《一个有风格的作家》一文中记:“读到《荷花淀》的原稿时,我差不多跳起来了,还记得当时在编辑部里的议论——大家把它看成一个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 荷花淀》的出现,就像是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阵清新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使人头脑清醒。”又刘绍棠文章中记述,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读到这篇小说,在报纸边写下“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的评语)。后又发表《芦花荡》《麦收》等著名小说,孙犁开始蜚声文坛。八月,日本投降,孙犁要求回冀中写作获准。
一九四六年,三十四岁。受冀中区党委委托,编过六期《平原杂志》。是年,与方纪(1919-1998,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挥手之间》,曾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作协主席,天津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结识。
一九四七年,三十五岁。5月,其父病故,享年66岁。其父自幼学徒,在安国县城内一家店铺做工,一生所得,买地五十亩,在村北盖新房一所,牲口棚、草棚、磨棚俱全。
一九四八年,三十六岁。春天,丁玲到冀中,给孙犁写了一封信,安慰他。孙犁在东张岗和大官厅工作一年,期间女老师秀容给孙犁留下美好印象。参加华北文艺会议,调深县任宣传部副部长,与深县中学康迈千最熟。孙犁自延安回冀中后的四年间,发表《碑》《钟》《“藏”》《嘱咐》《光荣》《浇园》《织席记》《采浦台的苇》等多篇著名小说和散文。
一九四九年,三十七岁。1月16日,《冀中导报》编辑部奉中央华北局之命,一分为二,一部留在冀中继续办《河北日报》,一部由原《冀中导报》社长、时任《晋察冀日报》总编辑的王亢之率领前往天津创办《天津日报》,孙犁在深县接方纪电话,通知进津,任《天津日报》副刊科副科长,主要负责《文艺周刊》的编辑工作。科长是方纪。郭小川(1919-1976,著名诗人,曾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任编辑部副主任,分管副刊科。(石坚在《他还是一名资深记者》一文中记:“1948年冬,孙犁同冀中导报的同志一起进城,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科副科长。”)居住在多伦道204号天津日报大院。春节后,回老家接出二女儿。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是年发表小说《蒿儿梁》《吴如儿》《石猴》《山地的回忆》《采浦台》,出版短篇小说集《芦花荡》,小说散文集《荷花淀》等。
一九五0年,三十八岁。发表小说《秋千》《女保管》《小胜儿》《正月》《看护》《吴如儿》等。出版中篇小说《村歌》,短篇小说集《采浦台》。进京开会,丁玲请晋察冀几位青年作家吃饭,孙犁和魏巍同去。同年,郭小川等从北京来天津看望孙犁。
一九五一年,三十九岁。接家眷到天津,住多伦道报社宿舍。到一九五三年,完成长篇小说一二两集并出版。出版论文集《文学评论》,发表大量散文。同年,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冯雪峰为团长,曹靖华、陈荒煤为副团长。与徐光耀第一次见面。10月,《光明日报》以几乎整版的篇幅批评孙犁,说他的作品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恶劣情趣”,“把正面人物的情感庸俗化”,“歪曲农村妇女和八路军干部的性格”,“孙犁同志所犯的错误,正是毛主席所批评过的:不爱工农兵的感情,不爱工农兵的姿态”。
一九五二年,四十岁。应远千里邀请,在保定讲课,与年仅18岁的保定一中学生韩映山(荷花淀派主要作家,原保定市文联主席)结识。
一九五四年,四十二岁,写出第三集初稿。出版散文小说集《农村速写》。大女儿孙小平从天津棉六调到石家庄一家棉纺厂。同年,天津作协主席鲁藜(被定为胡风分子)被捕。
一九五六年,四十四岁。3月21日午睡起床,跌倒在书橱的把手上,流血不止,在医院缝了五针。自此年起十年,孙犁身体一直不好,创作很少。发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五一”之后,基于孙犁病情,报社领导批了他三个月的“创休假”(建国初期,创作顺带休养的假期只有德高望重的作家才有资格享受)。5月8日启程,到济南(一个月)、南京(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接待,只逗留了三天)、上海、杭州等地旅行,5月21日晚自上海返回天津,后在天津住院数月,期间,王亢之(1915-1968,曾任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天津日报社社长,天津市委党委、宣传部长,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教,介绍天津名医给孙犁看病。。
一九五七年,四十五岁。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小说散文集《平原上的故事》。春天,孙犁因严重神经衰弱,住进北京红十字医院,期间,中宣部秘书长李之琏、北京市委张青季(孙犁在德育中学的同学)为孙犁请来北京名医,丁玲托人请一位湖南医学院的医生(李达的儿子)为孙犁治病。后由李之琏介绍,转至昌平小汤山疗养院。
一九五八年,四十六岁。1月,转到青岛疗养院。夏天,妻子王小丽带小女儿孙小玲去看望孙犁,冬天,王小丽又来过一次。12月,母亲去世,享年84岁。孙犁将其1939年—1950年所写的散文和短篇小说选出五十四篇,出版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一九五九年,四十七岁。春节过后,转到太湖疗养院疗养。
一九六0年,四十八岁。养病回来,病情好转。
一九六二年,五十岁。出版散文集《津门小集》。写作《自 嘲诗》:“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嗓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
一九六三年,五十一岁,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第一二三集合编)。渐止创作。
一九六四年,五十二岁。春,李夫(曾任天津《今晚报》总编辑)陪周扬(1908-1989,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委员)去多伦道报社宿舍看望孙犁。本年无创作。出版诗集《白洋淀之曲》。《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停刊。12月,孙犁写信给冉淮舟,提到浩然的《艳阳天》:“近读浩然长篇《艳阳天》新出单行本,我觉得很好,有人物,有情节,有艺术,有政策。该同志在《红旗》工作,得有机会全面领会政策,并在农村工作一时期,似颇努力。他的短篇我读得很少,得读此作,惊叹不已,也许是我自己少见多怪吧。”
一九六五年,五十三岁。发表散文《烈士陵园》。
一九六六年,五十四岁。文革开始,家被抄,后又被抄多次。夏秋之交,被揪斗,受辱,自杀未遂。
一九六七年,五十五岁。被强制搬至工人居住区两间小房,行动被监视。
一九六八年,五十六岁。被打成“周扬文艺黑线包庇和重用的黑作家”,去天津北郊“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一九六九年,五十七岁。“牛棚”解散,回到报社。
一九七0年,五十八岁。4月15日,结发妻子王小丽病逝,享年61岁。10月26日下午,写旧体诗《题亡人遗照》。经魏巍介绍,10月起,与江西张保真(一军队大校妻子,原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比孙犁小16岁)通过书信建立恋爱关系,至1971年8月,给张保真写信112封,由孙犁装订成册,共为五册,后因变故,被孙犁用来生火炉了。
一九七一年,五十九岁。宣布“解放”,被允许回到文艺组上班,做实习编辑的工作。
一九七二年,六十岁。搬回原处(1919年吴鼎昌盖的苏州园林式别墅北房两间),与李夫成了一墙相隔、两窗并排而门相对的邻居。孙犁独住(三女一儿另住)。夏天,回安平县东辽城老家体验生活,中途被召回参与京剧剧本创作,发表戏剧《莲花淀》,共七场。4月,与张保真结婚。
一九七三岁,六十一岁。春节前患脑血管硬化。写书衣文录。秋,与张保真同游盘山。
一九七四年,六十二岁。赴北京看望老友。写书衣文录。
一九七五年,六十三岁。春,与张保真离婚。3月11日,致韩映山信,提及与张保真婚姻烦恼及对张保真的评价。写作《善闇室纪年》序。写书衣文录。勤练书法。
一九七六年,六十四岁。个人命运获得新生。写书衣文录。12月7日夜,写《远的怀念》,发表于1978年第9期《人民文学》上。
一九七七年,六十五岁。恢复写作。发表论文《关于短篇小说》《关于文学速写》《关于中篇小说》,散文《服装的故事》《保定旧事》《伙伴的故事》等。写书衣文录。与侯军第一次见面。
一九七八年,六十六岁。10月,应李季(1922-1980,著名诗人,代表作《王贵与李香香》,曾任《人民文学》主编)邀请,去北京参加全国作协会议。会上,孙犁作了10分钟的发言,其中说到:“作家就其天良来说,没有不愿为党为人民多写点东西的。就像在阳光雨露下禾苗、花草没有理由不茁壮成长一样。作品需要生机。‘四人帮’破坏了这个生机,他们处心积虑地想摧毁我们党和我们的国家,他们想用封建的愚民政策,把广大人民置于他们奴役之下。他们必然想到了文艺及其作家对于他们罪恶行径的障碍。”开始大量写作发表。给阎纲的信中记:“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
一九七九年,六十七岁。1月4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复刊。出版散文集《晚华集》。秋,铁凝(著名作家,现任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到天津拜见孙犁。
一九八0年,六十八岁。春天,诗人鲁黎和天津日报文艺部编辑耿文专程看望孙犁,孙犁说:“我干不了这个(指天津作协主席),你回来我还归你,我交差了。”3月,由孙犁转交,《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发表铁凝的小说《灶火的故事》。3月27日,《文艺报》记者采访孙犁。孙犁写作《文学和生活的路--同〈文艺报〉记者谈话》,刊于《文艺报》第六、七期。6月22日下午,曹禺对访问他的学者田本相说:“今天上午,刚读过《文艺报》第六期上刊登的孙犁同志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文学和生活的路》。谈得很深刻,谈得好极了!他那么解释文学的真实性,文学的思想性、政治性是非常合理的。”9月,由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文联、《河北文学》编辑部、《长城》编辑部组织的荷花淀派作品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举行。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铁凝、邹明、鲍昌等到会。
一九八一年,六十九岁。出版散文集《秀露集》《澹定集》及杂文集《耕堂杂录》。4月1日,写作纪念茅盾先生的《大星殒落》,7月,随感《读一篇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初秋,铁凝再次见孙犁。11月11日,写《小说杂谈》,其中有对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评论。11月22日晚上七点半,吕正操在宾馆会见孙犁,石坚(原天津日报总编辑,天津市第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陪同。
一九八二年,七十岁。出版《尺泽集》《耕堂散文》。2月12日,写作《亡人逸事》,刊于同年四期《人民文学》,发表散文《报纸的故事》。4月14日下午4时,作《玛金诗选序》,招惹事非。4月22日,在《天津日报》上发表《再谈贾平凹的散文》。5月间,丁玲、陈明专程从北京来天津看望孙犁。6月16日上午,作《序的教训》,投寄两家报社均未采用,后发表在1983年1月26日《天津日报》“文化园地”。是年,周克芹(1936-1990,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曾任四川省作协常务副主席,《现代作家》主编)从北京领取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后,应百花文艺出版社邀请来天津,期间专程看望孙犁。是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孙犁文集》,在自序中,孙犁说:“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纪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在生活中,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出来,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虚假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
一九八三年,七十一岁。发表芸斋小说、散文及杂文多篇。北京三联出版《书林秋草》(由《文艺报》吴泰昌和三联书店董秀玉选编)。10月3日,贾平凹借去天津领散文奖机会,拜见孙犁,呈送一匹唐三彩骆驼。
一九八四年,七十二岁。出版《远道集》《孙犁散文选》。写作《读小说札记》,中有:“我晚年所作小说,多用真人真事,真见闻,真感情。平铺直叙,从无意编故事,造情节。但我这种小说,却是纪事,不是小说。强加小说之名,为的是避免无谓的纠纷。”秋,张根生(原广东省委书记)专程从北京到天津看望孙犁。
一九八五年,七十三岁。勤奋写作,多篇小说、散文、杂文发表。6月,写作《乡里旧闻》,在其中的《大嘴哥》一文中,引用了大女儿孙小平之前写的文字。秋,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1905-1991,曾任冀中军区政委、区党委书记,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曾任民政部部长,是孙犁的老上级)亲自到多伦道216号家里看望孙犁,并嘱咐陪同的报社领导石坚给孙犁改善居住条件,说:“孙犁同志的贡献很大,你们的李瑞环市长盖了那么多房子,怎么不给孙犁同志解决几间呢?”
一九八六年,七十四岁。出版散文集《老荒集》。时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刘心武向孙犁约稿,因版面次序问题,孙犁产生不满,写短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副刊,刘心武写为刊物辩护的文章寄《人民日报》副刊,负责人袁鹰劝阻。6月3日,李若冰(1926-2005,陕西泾阳人,著名作家,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文物厅厅长,陕西文联主席,是孙犁在鲁艺的学生)到天津参加第二届散文节,下午分别去看望了方纪和孙犁。
一九八七年,七十五岁。出版散文集《陋巷集》。冬,写作《小同窗》。
一九八八年,七十六岁。发表《罗汉松》《石榴》《续弦》3篇“芸斋小说”。出版《耕堂序跋》《耕堂读书记》。7月23日上午,郭志刚到多伦道孙犁府上,谈及“传”之事。八月,从多伦道二一六号大杂院中搬入鞍山道学湖里十六号楼新居,独居,家务事由保姆打理。秋,天津召开孙犁创作学术研讨会。
一九八九年,七十七岁。夏天,邵红叶和夫人登门看望孙犁。9月,百花社出版孙犁散文集《无为集》。山东大学书画院的王培元受自牧请托,写了一张行书横幅“人淡如菊”(又,徐若浮《人淡如菊》一文记载:“孙犁的家里曾挂着津门名书家辛一天写给他的一幅草章:人淡如菊”。)3月25日,收到河北赵县邢海潮的信,恢复50余年没有联系的同学关系。同年12月,《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主编邹明病逝。发表散文《悼曼晴》《记邹明》《我留下了声音》等6篇。
一九九0年,七十八岁。1月1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记邹明》,3月,写《读〈史记〉记》(分上中下三篇,共一万五千多字)。4月,在《光明日报》副刊发表《记老邵》(老邵即邵红叶,长孙犁1岁,原天津日报总编辑),后又发表《记春节》《楼居随笔》《记陈 》《耕堂序跋》《耕堂序跋》《耕堂序跋》《耕堂序跋》等。秋天,作家杨润身(电影《白毛女》作者)看望孙犁。9月27日,孙犁在门上张贴“本室小启”:一、不接受采访;二、不接受摄影、录像;三、不谈小说改编。并注明,皆因身体关系,敬希谅察。署名:耕堂。张根生在天津再次看望孙犁。12月11日,孙犁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老同学》,记述他与邢海潮的交往。郭志刚著的《孙犁传》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年,七十九岁。1月10日,康濯逝世。1月16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了一首诗:“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身只待化尘埃。”春节前后,孙犁大病一场。 8月21日,作《文集续编序》,中有:“要之,积习难改,别无所能,一息尚存,仍当有作,不敢有岁于读者”。11月,题写“安平中学。”12月,百花社出版《孙犁文集》(珍藏版),计八册十三卷。发表《心脏病》《忆梅读易》《故园的消失》《无题》等4篇小说,《耕堂题跋》6篇,散文《悼康 》《暑期杂记》4篇。
一九九二年,八十岁。发表散文《残瓷人》《新春怀旧》《我的绿色书》《秋凉偶记》。夏,著名导演谢晋来访。入冬后,心脏病、肠胃病又犯。应贾平凹约稿,4月25日,孙犁写了一封信,刊登在《美文》创刊号上,引发“病句的纠缠”。出版散文集《如云集》,12月4日,《孙犁文集》出版后,百花社社长及一位女编辑将精美的文集送给孙犁,孙犁兴奋之余,忽然有了幻灭感,觉得那是他的骨灰盒。
一九九三年,八十一岁。春节后,病情加重,贺敬之、魏巍等10余名老作家来访。5月24日晚,忽然休克,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动手术,由名医吴咸中指导、鲁焕章院长主刀,切除胃之大部分。期间,天津市委副书记李建国作了数次批示,并三次到医院看望孙犁。天津市委常委的刘峰岩在《天津日报》呈市委宣传部的报告上批示:“孙犁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作家,是宝贵财富。对他的疾病一定要高度重视,目前要抓紧确诊,精心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又说:“缺一名市委常委,后备力量有的是。孙犁没了,再没有第二个。”6月19日,李之琏带儿侄专程从北京来天津看望孙犁。秋天,题写“大子文乡中学”。11月23日,孙犁给韩映山的信中,提到给《美文》杂志写的那封信。
一九九四年,八十二岁。术后恢复良好。4月18日,梁斌从事革命文学活动60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议期间,贺敬之、林默涵,魏巍夫妇看望孙犁。徐光耀、韩映山、段华看望孙犁,提到“病句”事件。夏天,梁斌和杨循到家中看望孙犁。8月15日开始,到9月20日结束,孙犁连续写8篇文章反击李国文。身心受到伤害。12月14日上午。军旅作家彭荆风到鞍山西道学湖里16号看望孙犁。
一九九五年,八十三岁。发表散文《记秀容》(回忆1948年在河北饶阳县工作时认识的女教师)、续写《理书续记》《理书三记》《理书四记》《读清代文字狱档记》。出版散文集《曲终集》,5月15日早上,偶感风寒,身体虚弱,6月7日,给老友吕剑写了一封短信后封笔。夏天,入住天津中医院,几乎与所有人割断来往。12月23日,郭志刚看望孙犁。
一九九七年,八十五岁。春节后由儿子孙晓达接去河西区友谊道家里养病,保姆杨玉珍离去(杨玉珍在孙家从事家政工作20多年)。
一九九八年,八十六岁。1月18日,滕云和侯军去医院看望孙犁。6月27日,天津召开孙犁作品研讨会,省文联贺联:“春兰气韵,秋水文章”。10月16日,入住天津医大附属总医院。12月,韩映山去世,年66岁。
一九九九年,八十七岁。春,丛维熙、房树民从北京来天津,去医院看望孙犁。4月9日,从维熙在《北京日报》发表散文《近读孙犁》。
二000年,八十八岁。
二00一年,八十九岁。8月,医院告诉孙犁,已经“按副市级待遇了”。10月16日下午,来天津参加会议的铁凝到医院看望孙犁。
二00二年,九十岁。7月11日早晨6时逝世。李瑞环、丁关根、曾庆红、巴金、胡启立和杨成武、吕正操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
二00二年,10月13日,“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发起设立。
二00三年,1月28日,天津报业集团举行孙犁塑像仪式。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题字,市委副书记刘胜玉为塑像揭幕。石坚、冯骥才、高洪波、雷达等出席。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张建星致辞。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出席典礼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