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定
一
吕城火车站向北三百米有个村庄叫杨木桥。和当地的其它村庄比较,杨木桥村整齐、整洁,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别具一格,彰显出村的富裕水准。最近,村里经常出现一位胡须斑白的老翁,扛着鱼竿到村旁的水塘里钓鱼。老翁名叫朱俊,八十多岁。据说他钓鱼是给村上一位叫李梅的老妇人煨鱼汤补身体吃的。这天上竿,太阳刚上一竿高,村口路上走出三个人,走在前面的是朱俊的孙儿,小家伙7岁年龄,肩扛鱼竿,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紧跟他身后的小女孩是李梅的小孙女,手挽一只红色塑料桶,屁颠屁颠跟在后面。朱俊右手柱着拐杖,左手拎着一张小凳走在最后面,三人齐刷刷来到了村旁的水塘边。孙儿负责向水塘里抛鱼食,小孙女帮助穿鱼饵、下鱼线,准备工作完成后,朱俊老翁坐在小凳上,手拽鱼竿,目视水塘,开始下钩钓鱼。两位小孩,一左一右,围在他身旁,两双小眼睛,目不转睛紧盯着塘面上鱼钩线的浮置,不一会儿,塘面出现气泡,浮置动了一下,小孙儿情不自禁喊道:“鱼上钩啦!”小孙女急忙用手势制止,怕喊声吓跑了正在咬钩的鱼。朱俊老翁不为所动,仍旧微闭着双眼若有所思的样子,鱼儿的一举一动,全在他手中掌控着呢,鱼儿冲了二次钩后,放心大胆咬钩了。鱼钩浮置被鱼拉得在水塘里左右摆动,岸上二位小孩手舞足蹈高喊:“爷爷,鱼咬钩啦,快提竿呀!”说时迟,那时快,朱俊老翁迅速扬起手中鱼竿,一条白花花约8寸长的鲫鱼出了水面,扑腾扑腾地在鱼钩上摆动。他小心翼翼用手握住扑腾的鱼,脱下鱼嘴里的鱼钩,把摆动的鱼放入塑料桶里,只听到鱼在桶里划啦划啦的游动声,小孙子看着桶里游动的鱼高兴地说:“爷爷,今天鱼上钩好快呀,真是旗开得胜啊!”“不对,应该说水到渠成,或者叫马到成功!”小孙女不甘示弱,把在家刚学的成语一股脑儿全用上了。朱俊老翁听后呵呵地笑着,回应了一句:“运气好,勿起早啦。”今天钓鱼,不到一个小时,十几条鲫鱼落了桶,小孙儿一边看着桶里扑腾的鱼,一边对爷爷说:“爷爷,我最喜欢吃这个水塘里的鲫鱼。”“为什么呀?”爷爷反问了一句。“这个水塘里的鱼烧鱼汤又鲜又白,鱼肉又香又嫰,特别好吃。”小孙子挺足胸膛很自信地说。这时,小孙女开始帮腔:“哥哥说得对,这水塘里的鱼就是比镇上买的鱼好吃,我也特喜欢。爷爷你说为什么呀?”“想知道为什么吗?”爷爷的反问吊起了两个小孩求知的欲望,看到爷爷欲言又止的样子,一左一右拼命摇动爷爷的手膀连声说道:“爷爷,为什么呀?讲给我们听听嘛。”看到孙儿孙女在身边撒娇,朱俊爷爷看了看天空的太阳,又看了看桶里的鱼,似乎下定了决心,说:“好吧,好吧,看在李梅奶奶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今天,爷爷的心情也好,我就把杨木桥村塘里的鱼为什么特别好吃的来龙去脉讲给你们听听。”
故事引伸出新老杨木桥村和人的变迁历史。
二
吕城东北方向八里地的一个地方,曾经有一座八百余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据《江苏丹阳地名录》记载,该村称朱庄。八百年前,安徽凤阳有一支朱姓人氏闯荡苏南靠耍猴拳为生,并在此地落户,后来,越来越多的凤阳当地逃灾荒的,投亲靠友的,学耍猴拳的朱姓人集聚一起,规模有了一百多户人家,由于全村都姓朱,始称“朱庄”。明朝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朱庄有人搭上了皇亲国戚,去朝廷做官离开了朱庄,有人故土难离,重新回了凤阳老家,还有耍猴拳开辟了新的市场离开了朱庄,短短几十年中,朱庄的朱姓人氏走了大半个村。明朝景泰年间,金坛西岗人氏李林、李格二兄弟迁徙到朱庄,靠勤劳致富,不久,李氏家族人丁兴旺,朱姓族人逐年减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清朝光绪年间,全村朱姓只留有一户人家,其余全部姓李了,朱庄村的村名,终于被改。村名取杨木桥,源自村后头沟上有一座杨木架设的木桥,是进出村的唯一通道。这就是杨木桥村的由来。
杨木桥村四面环沟,环境优美。村西,有块称谓西大坟的岗地,岗地中央,一棵古栎树,树粗二米多直径,树高三十多米,枝盛叶茂,高高矗立,远远望去,仿佛象一座青山,成为方圆几里最耀眼的景色。李氏族人把这棵几百年的古栎树敬奉为“神树”,清明节上坟,必须先拜“神树”再后拜祖先。除了西岗独特的神树,村东有条二米多宽的高岗路同样有传说。传说很多年以前,李氏族人考中朝廷命官,京城官吏前来报送喜报,摸不着进村的路,就在一筹莫展时,突然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一条青龙从天而降,接近地面时不见了踪影。这时,云开日出,霞光万丈,村东出现了一条宽阔的高岗路,朝廷官员沿着高岗路,浩浩荡荡进入了村庄,这条高岗路后来被称谓“青龙岗”。据传,自从有了这条青龙岗,杨木桥村从此人才辈出,官运亨通。
老的杨木桥村有一百几十户人家,五百余口人。古老的村庄,一条一里多路长的街道,街道两旁徽派式的门楼高低参落,鳞次栉比,街道是用砂石条板贯通东西,街道东侧建有磨坊、油坊、染布坊、打铁坊。街道西侧,酒店、饭店、茶馆店、布店,各种消费品应有尽有。农闲时节,从早到晚,街道两侧,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街道中段有一座李氏祠堂,青砖黛瓦,白灰嵌线,祠堂大门前,一对石鼓伫立两旁,门前立有一块萱公祠续祀石碑,记载祠堂落成纪事,祠堂屋五间三进,头屋供祭李氏祖先,后屋供奉各代李氏祖宗牌位。民国时期,李氏塾长在祠堂后进屋里兴办李氏私塾学堂,请私塾老师为村上李氏后辈授课,私塾老师除了授“三字经”“八股文”外,还编了一首顺口溜:“读书儿郎有志向,做官才走青龙岗,勤学慎思立宏志,考中状元登高堂。”
三
上世纪三十年代,杨木桥朱姓人家就剩下朱怀明家一户了。朱怀明家祖辈以耍猴拳为主要生活来源,每到农闲季节,朱家人就外出走村串巷表演猴拳。所得的钱粮作为家庭生活开销。朱怀明六岁时就跟着他爹学猴拳,练习徒手翻筋斗,登高桌,舞马叉,学猴的表情动作。十八岁就能登上十六张八仙桌搭成的五层高台,轻盈表演猴跳、猴翻、猴子耍灯等动作,还能施展金鸡独立,双拳舞灯等高难度动作。他爹称赞儿子有悟性,极聪明,是耍猴拳的好料子,于是便逐步把主演猴拳的担子交给朱怀明,自己在后台做些敲板鼓等帮衬工作。
一九三七年,日本鬼子侵占了吕城这座千年古镇,并对古镇烧杀抢掠。鬼子的侵略罪行,激起了吕城广大群众的愤怒和反抗。在共产党吕城地下组织的组织发动下,杨木桥的青年人纷纷加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杨木桥地处沟塘纵横,村河交错的太湖洼地流域,俗称此地方圆几十里有七十二个塘,三十六个庄,进入村庄往往只有一条路可达。占领吕城的日本鬼子对这片沟塘交错之地无从下手,无可奈何。共产党山南县委书记张利群和康迪等就依靠杨木桥南边的路家塘村为据点,秘密建立党支部,发动周边李家塘村、后谢庄村、黄泥坝村和杨木桥村的年轻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朱怀明和同村的李培圣是最好的挚友,二人年龄相仿,从小就在一起玩耍,上树摘桃梨,下河摸螺蛳,二人形影不离。朱怀明跟随他爹学猴拳后,把学到的技艺展示给李培圣看,所以,李培圣也会舞几招猴拳。两人渐渐长大,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二人同一年结婚成家,巧合的是,结婚一年后,两家老婆同一天生娃,朱怀明家生的男娃,取名叫朱俊,李培圣家生的女娃,取名李梅。村上人开玩笑说,你们二家同年同月同日生孩,金童玉女,天生一对,地造一双,干脆二家结个亲家吧,二家虽不置可否,却对二个小孩,视如亲生般的呵护。
这天,李培圣急匆匆来到朱怀明家中,传达地下党为阻止日本鬼子抢粮运粮计划,通知今晚游击小组参加吕城至访仙公路以及沪宁铁路奔牛至吕城段的破袭战,李培圣和朱怀明都是游击小组成员,接通知后,李培圣和朱怀明分别挨家挨户做发动工作,到了夜晚,两人带领本村几十名群众和路家塘、李家塘、陈家塘、王士村等十几个村共几百名群众汇合,一部分人参加破袭吕城至访仙的公路,另一部分人沿沪宁线剪电话线、撬铁轨。当晚进行的破袭战,使铁路、公路瘫痪,日本鬼子铁路装甲车停运,公路交通瘫痪,彻底破坏了日本鬼子的抢粮、运粮计划。破袭战后李培圣和朱怀明受到了地下党的表彰。
一九四一年的一天下午,李培圣接到上级通知,苏南的新四军奉命北撤苏北,游击小组成员有条件的可以跟随一同北撤,李培圣、朱怀明相约今晚一起北撤,李培圣急匆匆来到朱怀明家中,没见到朱怀明,只见他儿子朱俊一个人在桌子旁玩耍,这时,他听到里屋传出猛烈的咳嗽声,李培圣循声走进了里屋,只见床上躺着气喘吁吁的朱怀明他爹,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李培圣,自己的气喘病又犯了,怀明到镇上抓药去了。看到躺在床上生病的怀明爹,李培圣只好把北撤的消息咽下肚,叫怀明爹多保重身体,寒喧几句便离开了。
晚上,月上树梢,李培圣肩负被裹,朱怀明手拎包裹,二人走上了村后的杨木桥。朱怀明抓药回家后,得知李培圣来家的消息,马上找到李培圣,他知道新四军今晚北撤的消息,二人相约一起北撤,但是爹突发气喘病,让他心情忐忑不安,李培圣劝说他,待爹病好后再过江来找他也不迟。二人站在杨木桥畔,千言万语,难言分别时的恋恋不舍。杨木桥下,潺潺流水中传出“哗啦啦”的响声,一群沟里的鱼在桥下戏水,杨木桥村有个村规,要求村民普善积德,扶贫助弱,包括沟塘里的鱼不能随便捕捉,只有村上村民生病遇难时作为补品才能抓捕几条,此规历代传承,所以村周边沟塘里的鱼越长越多,越长越肥,成为美味佳肴。听到鱼儿戏水声,李培圣脱下鞋袜,走到桥下,一边走一边说道:“让我再尽一次孝道,抓几条鱼给你老爹补补身子吧。”说完,来到沟塘中间,不一会儿,几条鱼摔上了岸,他上岸用河边的草藤把鱼串成一扎,递给了朱怀明。
李培圣和朱怀明两人在杨木桥畔的分别,竟成了诀别。李培圣到了苏北参加了八路军,后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四六年在参加泰州西门周谷楼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朱怀明受他爹生病拖累,未能去成苏北找李培圣,不料由此祸从天降,四六年被急于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讯。
四
吕城解放了,杨木桥村迎来崭新的时光,李氏祠堂里的私塾堂被解散,原址办起公立初级小学。朱俊和李梅到了上学年龄,开学这一天,两人都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到学校报了名。正是无巧不成书,两个同村同天生日的朱俊和李梅,被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两家父辈是知心朋友,两个孩子从小就形影不离被人称为金童玉女,两人同坐在一张课桌上学习,心里都非常高兴。李培圣解放战争英勇献身,李梅的家庭被评为烈属,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朱怀明被拉壮丁后,一直杳无音讯,当地政府考虑他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游击小组活动的经历,未把他家列入敌特家属范畴。朱怀明走后,朱家的猴拳缺少了台柱,为此,朱俊爷爷把继承猴拳的重任落在了朱俊肩上。朱俊五、六岁时,爷爷不顾身体有病,对他严格训导,练压腿、学筋斗。也许朱俊从小耳濡目染,猴拳基础扎实,在上学前,他已把猴的形态、猴子搔首、猴子翻腾等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次能到学校上学,多亏李梅的苦苦哀求和缠绕以及驻村工作队的上门动员,告知新中国不允许再有文盲,以前的文盲都要扫盲,学龄儿童必须上学的政策动员,朱俊爷爷才松了口。开学报名这一天,李梅挽着朱俊的手到学校,居然安排一张课桌。李梅心里像吃了蜜糖一般高兴。
李梅是烈士家属子女,从小个性泼辣,被老师指定担任了班长。朱俊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但是他天资聪慧,老师授课,马上能心领神会,李梅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朱俊会不厌其烦耐心辅导她、启发她,两个人一张一驰,相互帮助,相得益彰。渐渐地,他们二人成为班里学习的楷模。李梅家境好,书包里常常有些糖果、饼干等零食带到学校给朱俊吃,遇到朱俊高兴时,会拿着李梅给的糖果表演起猴子剥糖果往嘴里塞的动作姿势,引得李梅开怀大笑。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两人读完了小学六年。
一九五六年后,农村开始实行土改,家庭划分阶级成分。李梅家军烈属成分铁板钉钉,朱俊的家庭由于爹被国民党抓壮丁,又杳无音讯,定为有敌特嫌疑家庭成分,阶级成分划定后,朱俊和李梅两个家庭两重天,小学毕业后,李梅被保送镇上读初中,朱俊成绩虽然优秀,由于成分的原因,失去了继续上中学的机会,于是他回村里参加劳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朱俊学会了各种农活,耕田、犁田、捆草、堆垛,他都是一把好手。农闲时节,他跟随爷爷去附近镇村表演猴拳,爷爷年龄大了,身体又有病,步伐不灵活,动作迟钝了,表演时跟不上鼓点节奏,有一次差点从台上摔下来,好在朱俊在台下发现,一个筋斗从台下翻上了台面,扶住了气喘吁吁的爷爷。从此,他们爷孙角色转换,爷爷台下敲鼓点,朱俊登台表演,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朱俊登台表演,很快就征服了观众。
时间过得真快,李梅在镇上读中学即将毕业,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她准备中学毕业后报考县城的卫生学校,立志今后做一名医护工作者,这个愿望,她准备和朱俊商量。这天晚上,李梅从学校回到村上,就直奔朱俊家,两人虽然不能一起上学了,李梅把朱俊一直奉为心目中学习的偶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几年,李梅处在青春朦胧期,心中的思念与日俱增。每到星期天,就会有一种迫不急待的心情,想见到朱俊。这天,朱俊刚吃完晚饭,坐在门口的小椅上,手里摇着一把扇子,两碗大麦粥下肚后浑身上下汗浸浸的,看到李梅急匆匆走来,他连忙站立起来,和她招呼后,顺手把小椅移到她面前,李梅左右看了下,门口就一张小桌椅,没有其它凳子,故意说:“这张椅子,不能坐两个人呀,我坐了,你就站着,你坐了,我站着,干脆,我们谁也不坐,外面去走走吧。”李梅说话干脆、直率又泼辣,不等到朱俊答应,拉起他手就向外走,朱俊被李梅手牵手,心中像被电流激了一下,他连忙甩开手,转身向屋里的爷爷招呼过,才回身追上李梅。李梅回想朱俊刚才被电击般地甩手,才意识到自己的莽撞,两人毕竟不是小孩了,手牵手无所谓,两人已是青少年,手牵手被人看到怪难为情的,想到这里,她脸也红了,满脸羞色,只是夜晚,朱俊没有发现。两个人漫无目的沿村的大道走着,李梅把考卫生学校的打算告诉了朱俊,朱俊听后非常赞同。二人走过了青龙岗,到了村后的后头沟,踏上了古老的杨木桥,手臂倚在桥的栏杆上,眺望满天星斗,一轮半弦月挂在天际边,把古老的杨木桥洒上银色的月光。站在桥上,注视着桥下清澈的流水,一群鱼在激流中“哗啦啦”地戏水前行。李梅见景动情,激动地说:“好多鱼哇,朱俊,咱们下河抓几条如何?”见朱俊笑着未应答,才想起村里有规定,后头沟里的鱼是不允许随便抓的。想到这里她故意试探地说:“后头沟里的鱼,烧鱼汤又香又白,鱼肉又鲜又嫩,特别好吃,哎,朱俊,你下河抓几条,给我带学校吃如何?”朱俊不知李梅在试探,一本正经地说:“李梅同学,村里有规定,这里的鱼不能随便抓的。”“噢哟,就我们二人,别人看不见,下去抓几条嘛。”李梅故意刺激他。“不行!不行!我不能违反村规!”见朱俊一本正经起来,李梅笑了,说:“我和你开玩笑的,别梗着脖子一本正经。不过,这后头沟里的鱼很快会没有了。”说着,李梅有点伤感,语调中出现无奈的感叹,朱俊听李梅话中有话,急忙问道:“什么,后沟头鱼很快会没有了?你这话中有话哎。”朱俊一脸惊愕的样子看着李梅,李梅见朱俊的模样,故意摆起谱来说:“你猜呀?猜对了我给你下河捉鱼给你吃。”别看朱俊学习做事特别聪明,李梅说这话的意思,他愣是猜不出来。快人快语的李梅反而忍不住了,就把杨木桥要拆迁的消息告诉了朱俊。
原来李梅班上有位同学,她爸在镇政府当领导,前阶段去省里参加会议,会上宣布吕城镇和罗溪镇交界地段国家要征用土地建军用机场,杨木桥村属被征用范围之内,同学知道李梅是杨木桥人,就把消息透露给了她。李梅带回杨木桥拆迁的消息朱俊感到很突然,毕竟是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故土,突然间村要拆迁消失了,要搬到一个新的陌生地方,怀念故土的情结一下子涌上心头,这里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那棵高耸的古栎树,那条神秘的青龙岗,村里古老的街道和李氏祠堂,还有那座唯一进出村道的杨木桥,哪一件不令人眷恋。朱俊和李梅心中都怀有满腔的不舍,李梅提议:乘此机会再走一遍即将失去的村落,朱俊同意了。月光下,两人边走边聊,从童年玩耍到少年同桌,再到两家父辈不同的境遇,不但对古老村落被拆迁恋恋不舍,更对拆迁后各自的前景耿耿于怀。
几天后,吕城镇政府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征用土地建军用机场的决定以及搬迁计划等。杨木桥村、东交沟村、西交沟村等十几个村庄在搬迁计划之内。
五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国庆十周年,到处呈现欢庆景象,吕城镇的泰定桥上,松枝翠柏搭建的彩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大红横幅挂在彩楼上方,腰鼓、荡湖船、龙灯,在彩楼周边欢庆,吕城沉浸在欢庆的节日喜气景象中。吕城镇的文工团编排了节目,国庆期间,连续在吕城戏院演出。
这年十月,建设军用机场的拆迁正式展开,计划在十二月底全部完成搬迁工作。镇政府决定,吕城文工团下乡赴搬迁村慰问演出,到杨木桥村演出的前一天,村干部提议,由本村古老的民间艺术猴拳表演作为压台戏,配合文工团一起演出。演出这天的下午,李梅提早从学校回到村里,未回家就直接来到演出场地李氏祠堂里,走到后台,看到镇文工团的演员们有的在化妆,有的在试戏装,正在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李梅看到朱俊正坐在台后的旮旯里,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样子。李梅快步走上前对朱俊说:“哎,怎么还呆在这里,人家都已经化妆了。”朱俊抬起头,看见了李梅,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原来前几天,朱俊的爷爷又犯病了,朱俊又是抓药又是服侍,一连几天没有得到好好休息。好在他爷爷今天身体好些了,今晚是在古老的杨木桥演最后一场猴戏,表示一定坚持到场演好这场戏。李梅不知内情走上前,二话不说,拿过化妆盒子,把朱俊直接按在板凳上,高声说道:“把头抬起,眼睛向上。”说完打开化妆盒,涂油、抹脂、拍粉,又从旁边拿过金箍咒套上头顶,两腮贴上毛绒绒的猴毛,再叫朱俊换上棕色的猴子皮装,手执金灿灿金箍棒,李梅左瞧瞧右望望,一只俊猴展现在眼前。她激动地捧着朱俊的脸,连声说:“像,太像了,简直和京剧里演猴王的盖叫天一样英俊。真的好可爱!”朱俊脸庞被李梅捧得汗浸浸、热辣辣,虽然油彩遮住了脸上的红晕,内心却像骏马一样奔腾起来,他盯着李梅的眼睛,深情地凝望着,一动也不动,这下,李梅有了察觉,松开了双手,少女的羞臊马上腾在脸上,二个人情窦初开,第一次感觉到心心相悦的甜蜜。
晚上,李氏祠堂里,舞台上三盏汽油灯照得如同白昼。文工团的节目精彩纷呈,当报幕员报出压台戏“金猴闹秋”节目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十六张八仙桌搭起了五层高台,层层叠叠,犹如高耸的花果山,报幕员话音刚落,抱病而至的朱俊爷爷扬起手中棒槌,只听得板鼓“叭嗒”声响,小锣、钹钗、京鼓、大锣一同响起,节奏越来越快,一阵“急急疯”后,台下一声“我来也”的清脆喊声,朱俊扮演的猴王一个箭步跃上第一层台面,猴王手执金箍棒,动作敏捷地东看看、西望望,搔首、抚须、喊出“依呀呀”的猴叫声,台下群猴齐吼,鼓乐齐鸣,在器乐声中,猴王一个筋斗翻腾到二层台面,台下观众掌声响起,猴王踩着节奏,沿台面四周,手甩金光灿灿的金箍棒,身体忽而斜侧,忽而直立,象天空中的鹞鹰翻身,观众正看得目不暇接,猴王一个翻腾,跃上了第三台面。猴王在第三台面上表演单手筋斗,双手筋斗,连续筋斗,前空翻,后空翻,各种翻腾动作交替进行,观众情不自禁连声叫好。就在这时,朱俊爷爷敲的板鼓点子越来越急,犹如狂风骤雨,鼓板上称之为“急急疯。”猴王在“急急疯”声中翻上了第四台面,展示猴子荡秋千,鲲鹏展翅,金鸡独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大鼓声声,惊雷滚滚,钹镲交替,清脆激荡,猴王听此声,如同听到冲锋的号角声,一手执金箍棒,一手指点江山,猴王要冲向最后的高度第五台面。最高台上只有一张八仙桌,要求一个筋斗翻上去立足,是猴戏中最高难度,当年京剧猴王盖叫天就摔断了腿。只见猴王昂首眺望,双手摩拳擦掌,鼓板“急急疯”交替敲响,说时迟那时快,猴王在呐喊声中,一个腾空筋斗翻上了不足一米见方的最高台。人们正待欢呼叫绝时,台上突然熄灭了汽油灯,台下用竹竿向上递送了二只点亮蜡烛的红灯笼。猴王左右手各执一只,猴戏中最精彩的耍猴灯开始了,灯笼交替翻转,犹如烈焰汹汹,金环飞舞,猴王又侧转身体,沿不足一米见方的台面手脚交替,转环翻滚,舞动中的灯笼犹如流星飞溅,又如钢花迸射。猴王仰起身姿,两盏灯从脚面开始,徐徐上升,升置头顶时,猴王双手擎住猴灯在头顶上摇曳,皇冠上的明珠冉冉升起,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这时,听到李梅在台下高喊:“朱俊,好样的!”随着一声喊,观众的情绪被点燃,鼓掌声、叫好声,震耳欲聋,把朱俊爷爷的鼓点声完全淹没。台上的朱俊听不到鼓点声,只能在台面上反复表演,最后当他站立起身段,做金鸡独立动作时,突然感觉天在转、地在摇,眼前一黑,控制不住自己,一个踉跄从最高台上摔落下来,他顿时失去了知觉。
直到第二天中午,朱俊才在医院里醒来,他睁开双眼,四处张望,不知这是什么地方,这时,他看到身旁坐着满脸疲惫,闭着双眼的李梅,才想起昨晚惊魂的一幕。于是,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声响惊动了李梅,一夜未睡的她,昨晚和大伙把朱俊送到了医院,忙活了大半夜,好在检查结果朱俊未伤筋伤骨,只是劳累所致,引起昏厥,好好休息几天,补养一下身体就会好的。医生的话让李梅放下心来,看到朱俊在昏睡,李梅劝走了年事已高、身体有病的朱俊爷爷,自己主动留在医院陪护。
住院一天后,朱俊回到家里休养。这天,李梅手拎一只保温瓶,风风火火地走进朱俊家中,进门就说:“给你送补品来了。”见朱俊坐在床上傻傻地盯着自己,没有说话,李梅接着又说:“医生说,回家好好补补,我一早就到杨木桥下的后头沟,抓了几条鲫鱼,给你烧了鱼汤,你看看,这乳白的鱼汤好香哎。”李梅递过保温瓶,拧开盖子,送到朱俊面前,见朱俊未看着保温瓶,仍然盯着自己看,李梅不觉低下头,看了一下自己胸前,不看不知道,一看李梅马上红起了脸,原来李梅忙着去抓鱼,不慎把衣服的纽扣掉了一颗,若隐若现地露出了胸前雪白的肌肤和含苞欲放的胸脯。李梅把保温瓶塞到朱俊怀里,扬起双拳,轻轻地在朱俊身上挥动,一边挥拳一边说:“谁让你看,谁让你看,你真是个大坏蛋。”李梅的脸上腾起了红晕,露出了少女的羞涩。朱俊也红着脸,急忙下床找出针线包递给了李梅。
年底,杨木桥村搬迁结束,新杨木桥一排排平房建在沪宁铁路吕城火车站北约三百米的地方。
李梅中学毕业后,如愿考上了丹阳卫生学校,朱俊开始成长,高高个子仪表堂堂。村搬到新址后,他在生产队虚心向老农学习,年事已高的老队长打算培养他接任队长。李梅和朱俊,郎才女貌,村里人都希望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的两位年轻人,早日把爱情修成正果。
六
天有不测风云。六二年,国家对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后果,实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新政策,在实行新政时期,丹阳卫生学校停办了。李梅重新回到了杨木桥,回村后不久,大队党支部培养她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这时,朱俊已经接过队长的担子,带领杨木桥村社员,在新的土地上起早摸黑,修筑水渠和格田成方。新建的军用机场,这期间在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呼声中,飞机日夜轰鸣,积极进行备战工作。六四年冬的一天,吕城派出所两名警官来到杨木桥村所在大队,传达了上级最近从档案里查到了朱怀明的消息。原来朱怀明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解放前去了台湾。朱怀明在台湾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朱俊成了有海外关系的敌特家属,队长当不成不说,按当年建军用机场的要求,敌特分子家庭与阶级敌人家属一律要搬迁出机场周边地区,目的就是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派出所警官来到大队,就是和大队落实朱俊家庭搬迁事宜。
李梅在大队听闻此消息后犹如闷棍当头敲了一记,她不敢相信如此突然如此残忍的消息落在朱俊身上,她如何去面对朱俊和家人。她和派出所同志说:朱俊是杨木桥村年轻的队长,几年里带领群众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战天斗地,深得社员好评,党的政策是重在表现,是否把朱俊家庭作为改造好的家庭免于搬迁。李梅的恳求派出所的同志不为所动,说一切按上级指示办。李梅又找大队书记,恳求他赶快向上级反映,书记答应了她的要求。
朱俊的爷爷遇到冬天,气喘病就复发。最近又犯了病,躺在床上喘气。当他听到儿子朱怀明在台湾的消息,由此牵连到家庭要搬迁,不觉老泪横流,大声呼道:“该死的儿呀,你怎么跑到台湾去了,你把家害惨了。”一口气在喉咙里上不来、下不去,不久一命呜呼离开了人世。朱俊办完爷爷的后事,竟然不见了人影。他仿佛从人间蒸发。急得李梅去镇上,跑邻村,凡是和朱俊有关系的地方她都跑遍,始终得不到朱俊的消息。李梅一筹莫展.一天,邮差送来一封李梅签收的挂号信,那隽秀、熟悉的字迹,一看就知道是朱俊写来的。她迫不急待拆开信封,打开信纸,看到了熟悉的字迹:“亲爱的李梅: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父亲朱怀明在台湾的消息像晴天霹雳让我的心仿佛掉入冰窟之中,从此我崇敬向往的人生前途将会一片黑暗,在这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前辈的孽债,注定要后辈还。敌特家庭的帽子注定戴在了我的头上。今后我和你,是两股道上的车,走不到一条路上去了。李梅,你出生好,又是烈属子女,现在担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积极培养你,你的人生前途会一片光明。我离开你,离开杨木桥村,是不想耽误你的前程,不想你为我背负这沉重的政治包袱而影响你的前程。李梅,衷心希望你把我忘了吧,随着时光的推移,我相信,你会找到爱你的另一半。”李梅未等信看完,当着邮递员的面,把信撕得粉碎,一边撕,一边流泪,还一边吼:“真是个懦夫,别人为你积极争取,自己却当逃兵,让人好伤心。”说着,掩着脸抹着泪,飞一般朝自家奔去。
李梅病了,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往日说说刮刮的一个人,如今面色苍白,两眼无神,大队领导和周围邻居都来看望她,大伙知道,朱俊的不辞而别和李梅的病相互关联。十几天后,当李梅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像换了一个人,看不到往日风风火火的泼辣劲,也看不到她嘻嘻哈哈的高兴样子,常常沉默寡言。每当她走近朱俊家时,看到朱俊家紧锁的门,就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两个同村同龄相知相爱的一对年青人,因为家庭历史原因,被分到了楚河和汉界的两边。
七
光阴荏苒,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李梅终于打听到朱俊的消息。原来当年他不告而别去了河北沧州,遇见了玩杂技的草台班子,朱俊凭借猴拳的功底,便跟着杂技草台班子一同演出。有一年杂技团到苏北演出,朱俊专门请假回了一趟吕城,通过当地人了解,李梅当上了大队书记,并且与当地供销社的一位经理结了婚。朱俊来到吕城火车站,遥望远处的杨木桥村,默默祝福李梅生活幸福。回到团里一年后,朱俊和杂技团的一位女演员结了秦晋之合。
十年文革动乱,朱俊有幸躲过这一劫。时光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相互通邮通航人员来往。台湾的老兵纷纷回大陆故乡探亲访友。一天,李梅书记接到了上级的通知,一批吕城籍的台湾老兵组成的返乡团即将回吕城参观访问,其中有当年被抓壮丁的朱怀明老人。政府要求认真做好接待工作。李梅书记一边布置工作人员把朱俊在杨木桥的老房子进行修缮,自己亲自赴河北沧州,说服动员朱俊回故乡参加接待父亲,并且动员他回故里生活。在李梅苦口婆心地说服动员下,朱俊终于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故乡杨木桥。村里人为朱俊回归故里表示了热烈欢迎。李梅代表大队在家中设宴为朱俊一家接风洗尘。席间,李梅宣布朱俊回家后,继续担任杨木桥村的生产队长,朱俊老婆安排在镇上供销社做合同工,两位孩子分别在镇上小学、中学上学。李梅干脆利落、周到细致的安排,解除了朱俊回故乡的后顾之忧,同样为说服朱怀明回归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光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沧海桑田,如今的朱俊和李梅都已经成为了耄耋老人,在美丽的杨木桥新村享受人生晚年的幸福生活。他们闲不住,最近在协助上级回忆和整理杨木桥村的村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新老杨木桥传承的美德,激励着村里一代代人为之去奋斗。在战争年代中,杨木桥村培养出李培生、李鸿生、李灿等一批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光荣捐躯的英雄人物。解放后,在建设富强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杨木桥村又涌现出李俊、李沐清、李亚平等几位年轻有为的领军人物,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历史赋予的使命。
杨木桥畔水塘里的鱼,煨鱼汤既鲜又白,鱼肉又香又嫩,这其中原因,这下有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