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其他
202107/15
分享

艺林默蝉 ——记吕城作协顾问、知名艺术家庞玉萍


李俊美

 

权力是不能分享的,金钱是不能分享的,爱情是更不能分享的,唯有艺术可以分享,这就是艺术的崇高。世上万物有上帝主宰,但艺术有另一个上帝,这上帝便是艺术家,在这里,那便是我——默蝉

丹阳不大,人口百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上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文字记载也已三千多年,这里还是全国闻名的齐梁六朝皇帝的故里。在这块沃土上,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名人辈出,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光是近代吕氏一门就出了三位大师。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本文的主人公——庞玉萍先生,长期浸润在这样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中,如鱼得水,加之天赋和后天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丹阳,庞玉萍先生已是一个名人,一向被冠以“庞大才子”的雅称,在文艺圈子里更是无人不知,虽然他对“名人”一词很是不屑。

我年轻时候就听闻过庞先生的大名,只是无缘认识,年长后又常听周围人提起,仰慕已久。如今有了微信加了好友,他的形象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起来。今日得以和庞先生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真是荣幸之至。他戴着一顶礼帽,灰白的头发已披至肩头,宽边的黑框眼镜后透出智慧淡定的眼神,脸上已印刻出岁月的痕迹。那是一张思想者的脸,可以让人过目不忘。他一边喝茶,一边对我侃侃而谈,声音低沉而坚定,如金石敲响发出的乐音,听之顿觉精神一振,神清气爽。他全身都散发出艺术家独有的味道,和我印象中的庞先生不谋而合。我的眼前立即闪现出世界艺术大师梵高和高更的形象,他们是多么相像,都是为了心中神圣的艺术,一生忘我,毕生投入,容不得半点虚伪和名利心的混杂。对艺术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的庞先生,我只有敬仰和欣赏,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了解了庞先生,他的思想和观点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现在也无形中影响了我,怎样为人为文为艺术。


丹阳境内的东南边坐落着一个小镇吕城,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周围良田河湖相绕,东市三官塘村就属于吕城管辖。六十年代初,在这个小村上有一男婴呱呱落地,一声宏亮的啼哭声给庞家带来了喜悦,他就是庞玉萍。母亲毕业于苏州女子中学,知书达理,温良贤惠。父亲是篮球健将,经常出去比赛,小有名气。他们渐渐发现小玉萍天资聪颖,好学善问,家里几本旧书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就省吃俭用订了一份《红小兵》杂志,里面有各种奇怪见闻和知识,让他一下子开阔了眼界,虽然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温饱很成问题,但父母亲还是为他准备了一份精神食粮,他至今想来仍是念念不忘。

某天他从家里无意中翻出了一本帖子《学雷锋》,觉得这字写得挺有意思,就跟着字帖上的指导拿了毛笔临摹起来,不仅临得像模像样,而且一有空闲就去描上几笔,那本字帖被他反复临过好几遍已致破损。这种兴趣爱好被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孩子将来有出息,和他同龄的孩子还只知道整天玩乐,坐不住板凳。父亲和母亲一商量,过几天不知从哪里借来了好几本汉隶帖子,有张迁、乙瑛、礼器等,小玉萍如获至宝,他们的字像魔块和藏宝图一样吸引着他,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那条路正通往古代和未知。从此他和毛笔搅上了劲,字帖成为他最好的老师和朋友。通过长时间的自我练习,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打下了一定的书法基础,为以后步入书法殿堂铺开了一条路,同时也磨炼了意志和耐心。学校里的黑板报也常是他一展身手的地方,并且没有因此耽误学业,年年当班长,年年三好学生。他成了父母的骄傲,别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庞先生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期的书法之路,觉得非常幸运。学书法应该从汉隶开始,而不是从大多数人认为的楷书学起。父亲为他选择了一条正确之路,少走了弯路。

77年恢复高考时,第一年他以一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被无锡财经学校录取,学综合统计专业。在校期间也没有丢掉书法,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又开始临摹名家书帖。此时他已把书法视为知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但前途仍是迷茫,和所有的青年一样,为赋新词强说愁。

三年学满后回到家乡丹阳,分在市统计局工作,时年21岁。刚实习时,还是愣头青,没人注意他,但一年后发生的一件事让领导对他刮目相看。在一次市里组织的表彰会上,四套班子坐齐,等着给嘉宾颁奖,哪知有人发现放在台边的奖状全都装反了!这可怎么办!迫在眉睫的事情,颁奖仪式非同一般,台下多台摄像机架着,领导也慌了!庞玉萍当时也在场,立即建议把奖状倒过来颁发,但镜框上挂绳子的两个铁袢子必须卸下来重装,可现场哪里能一时找到螺丝刀!几个人一筹莫展。庞玉萍看到对方标袋里插着的圆珠笔,灵机一动,他用那支笔尖旋转了几下,袢子很快就被扭了下来。七八分钟的时间全部搞定,领导皱起的眉头终于舒展。事后领导当面表扬了他,并且发现,这个小伙子送来的报表做得规范清晰,一手字体更是令人惊讶,这么年轻的小伙子竟然写出这么出色的字。当他后来见到他一幅幅书法字体时,再不能无动于衷了。这个人才不可多得,并且人才不能埋没!不久他就把庞玉萍推荐给市里领导处,经过讨论,直接把他调至人事局,让他能充分发挥才干。庞先生当然不负众望,工作中认真负责,深得人心,直至后来当了副局长。

当时国家刚经历动乱,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庞玉萍青年才俊,不仅办事能力强,而且为人得体大方,有文化修养,书法更是在同行中出类拔萃,令人佩服,才二十几岁的他就身名在外了!这名声来得突然,让人措手不及。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庞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他看重的是真才实学,而非名声。在他心里一直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也就是对艺术的热爱,他年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对知识、艺术的追寻和探问。

庞先生深知,书法要得精髓,不能仅仅把字写好,必须做到胸有诗文,博古通今,书法才有灵魂和底气,才能给人带来回味和审美。就像一个人,仅有美丽光鲜的外表,迟早让人生腻。他除了勤奋练字,更是废寝忘食地啃起古人的经典,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周易、孔子、孟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智慧和哲理,深深吸引着他。他要把以前丢失的学习时间找回来,从这里汲取养分,做一个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人。

书法没有十年功,就别说自己会写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工作之余除了必要的交际和应酬,时间都花在了练习和临摹字帖上,常常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几米长的书法作品一幅幅铺在家中的大厅里,书房里,连走路抬脚的地方也不够。庆幸的是,成家后,妻子一直很支持他,家务事全包,让他能安心练习创作,为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洗衣服,因为墨汁常常弄在衣袖上。他说自己有今日成就,也得感谢一直默默付出和陪伴的妻子。

我希望获知先生一手好字的来处,或者说师承何处,是如何沿袭传统又不拘泥于古人的。庞先生心思坦荡,欣然告知:“隶书入手,从张迁,乙瑛、礼器,曹全碑等开始,后写石门颂,西颊颂、裦斜道刻石。几十种隶书名碑均下了功夫。后又上追篆书,从大篆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盘的临习中,获取营养。然后弄清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发展史。写楷书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写魏碑张猛龙、张黑女墓志。写章草急就章,再写行书,从王羲之《兰亭序》到颜真卿《祭姪稿》再到米芾《苕溪帖》,接着是王铎、张即之、赵之谦,陈鸿寿、黄宾虹以及金农、吴昌硕、吴踞等等,每帖最少百遍。我的学书心得是,必须做到‘肌肉记忆’,方是书家,才能自由发挥。而且必须正草隶篆皆精才是书家,前提,还必须胸有诗书。这样,才不愧书法。”原来庞先生从没有跟书法老师学过,完全靠师古自学,一代代大家都是他的老师,通过锲而不舍的刻苦练习,来达到“肌肉记忆”。

庞先生通过超于常人的毅力,立志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他做到了!观先生的字,用笔苍劲古朴,字里藏金,线条抑扬顿挫,张驰有度,结体严密,上下气息通达,那些书写过程中的飞雪、鸾舞、蛇惊、坠石……让人感慨书法之妙!书法之美!实在是喜欢!书法,原来写来写去就是在写自己啊!每写一次就是和古人的一次交流,怪不得要着迷。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加,他的书法越来越风神兼备,采众家之长,具大家气度,但凡见过庞先生的字,懂书法之人,无不啧啧称奇,笔法的老辣和功力非同一般。难怪有一外地人从朋友处得见他的作品后,在网上评价道:“这位高隐的字在江苏省内不多见……”

庞先生的作风确实像一位世外高人,他的低调和这喧嚣的世界产生了距离。现在稍有点成绩的人都极力要把自己推介出去,只恨世人不知,名气不够,但庞先生至今没有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去参赛过,也不把作品发表在任何网站宣传,以至有人慕名想从网上搜索他的作品也查不到。当我提到这样的话题时,庞先生只是轻轻一笑,说:“知名度不代表艺术水平,要有平常心,用作品说话,静静地做自己,不迎合别人,像花儿一样静静绽放……”我看到他眼中那份超然物外的神情,已经有了过尽千帆后的从容。是这样的,自信成熟的人从来不会过多在意外界的认同,在意的只是自己在不同时段的进步和超越。

   几十年下来,庞先生说现在家里到处堆满了书法作品,估计已有上万幅,但只想留下几百幅精品,真是难以取舍,看看那些作品,好像一件件都是自己的孩子,都值得留存。


我们从庞先生的书法中,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学修养,书法中的诗文随处可见,常常是兴致所至,直抒胸臆,挥毫泼墨,一首诗或者一篇时文跃然纸上,成为一幅幅书法作品,这样的作品因为带上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而弥足珍贵。“我喜欢写手札,更喜欢临手札。因为手札都是作者随手(性)写来,像《兰亭序》《祭姪稿》。没有为创作而创作的做。一任自然,最自然。”这样的诗文已经不计其数,有的写完就随手丢了。他后来觉得可惜,就把诗文都收集起来,用书法写就,专订成册,竟然有厚厚的好几本。他的很多诗文既有古意和禅意,又有讽刺幽默感,还兼具哲理性,极富个性,这是一个有趣的灵魂迸发出的生命的律动,也是他对自己胸有诗书的要求。我曾在杂志上看过他的一首《古桥》,印象深刻,读来节奏感很强,画面唯美:“走过,走过/有多少紫燕桥下穿梭/走过,走过/有多少夜船桥下停泊/听游鸭在此觅螺,惜落红在此随波/伴星星长夜不眠,看霜月伶仃起落/走过,走过/莲女播笑声,渔舟划桨棹/稚子学垂纶,纤夫力吆喝/走过,走过/有霜枫在此愁眠,有渔火在此闪烁/有钓竿蓑衣提篓,有纸伞旗袍雨露……”很长的一首,如古曲般悠长隽永,给人美的享受。

庞先生给我讲起他十年前的一件趣事。他朋友开了一个茶室,名“张品轩”,布置茶空间时请他帮忙。他稍作思考,就用毛笔写了一首《劝茶歌》,裱好挂在了墙上。没过多久,茶室里来了一个外国人,见茶室雅致,就进来坐坐。当他看到墙上的这首诗时突然屏住了呼吸,左看右看,口中还念念有词,直呼“写得好!有意思!”朋友见状,脱口而出:“我好友庞玉萍先生写的。”这人就对朋友说:“我是美国华人文学协会主席,来丹阳办事,刚好路过此地,能否见见这位庞先生?”朋友当然高兴,立即打电话把我叫到茶室,几个人一边品茶一边攀谈起来。他说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他很喜欢这首诗和书法,在丹阳能遇到庞先生您这样的奇才真是荣幸。当时两人还留了联系方式。这件事在丹阳文艺圈子里传开后,一时成为美谈。庞先生显然对这首诗情有独钟,并记忆犹新,像诗人一样脱口而出:“坐下,坐下,人坐下,心坐下。沏一壶淡香蒙顶茶。香烟袅袅小屋静,菩提般若话桑麻,似这般光景真潇洒。说甚么封侯觅爵?道甚么富贵荣华?昨日少年今白发,前日太后尸搬家。哈哈,哈哈,喝茶喝茶。红尘亊由它,红尘人由他,咱且喝茶,随喜在当下。”此时我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庞先生,率真,洒脱,通透。我喝了一口庞先生沏的茶,茶色越发清亮,茶味越发甘醇,心也跟着静下,一起放下,享受菩提般若红尘外带来的宁静。

庞先生说有三个人对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个启蒙老师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八十年代初,复旦大学出版社在丹阳教育印刷厂印制了一套书,是南怀瑾全集,有十本,对孟子、老子、庄子、论语、大学、易经、佛学、道教等都有深刻的阐述。庞先生那天刚好也在,看到是南怀瑾的书,不胜羡慕。印制的负责人看他喜欢就送了一套。庞先生回来看得如痴似醉,三天两头翻阅。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和妙趣横生的讲述让他豁然开朗,既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增长文史知识,又让他领略生活的艺术,知晓做人做事之道。

第二个是有名的学者王东岳先生。他的理论思想自成一体,对东西方文化和文明形成史有独到的见解,对自然演化规律和进程也有合理而独辟蹊径的论述,让他开阔了眼界,不再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开始思考生与死,物质与精神,宇宙奥妙的一些大问题。

第三个人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木心。他是庞先生非常敬爱的一个人,不仅在文学和艺术方面造诣和修养很高,为人也高洁有风骨。同频的人总是惺惺相惜,不知不觉被吸引。他去乌镇美术馆瞻仰木心留下的遗迹和作品,步履不舍。由画家陈丹青整理的厚厚的上下集《木心回忆录》,让他看得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木心的思想无疑深入到了庞先生的骨髓,他深得其中三味。

不管是书法作品还是诗文和画画,他都爱用“默蝉”签名。沉默的蝉,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不说。蝉饮露水,露水是高洁之物,不同流合污。“默蝉”二字流露出他的心声。

艺术都是触类旁通的,说到底都是为了抚慰人心。世上如果没有艺术,人心将一片荒芜。庞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已经达到圆融贯通的境界,各种艺术相互渗入交杂,绘画和摄影也成为他的一绝。他四十五岁以后才开始画画,但照样一鸣惊人,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情。 

那天,他到一个裱画的好朋友处闲坐,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画作,顿时触发了他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就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支破笔,铺开宣纸,蘸墨,凭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线条的自由掌控,对墨色浓淡的熟练运用,用一两个小时,画了一幅国画《六条鱼》。朋友看呆了,只见六条鱼各具形态,瘦长又古怪,是鱼非鱼,空灵又生动,眼睛会说话,似乎要告诉点对方什么。再看笔墨浓淡相宜,线条疏转自如,动感十足,就是专业画家也画不出这种神韵。庞先生也暗喜,这是自己心中的鱼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终于画出来了!

这幅画被一个朋友看中,送去镇江参展,居然得了金奖。不久,北京文化部举办徐悲鸿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活动,这幅画又辗转到北京,幸运地被纪念馆收藏。镇江市美协领导得知了这件事,非常高兴,唯才是举,硬是说服庞先生,让他做了镇江美协副主席,而那时庞先生连美协会员都不是。

书画同源,中国书画艺术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线条的艺术。庞先生痴迷于线条的千变万化,常常涂鸦不止,就像潮水来时生命的奔涌不息,必须通过线条释放出来。他的画是文人画,大都是画心中所思所想所惑,给自己讲故事,在具象与意象间游离,了了数笔,墨色也可以是线条,最后题跋完成。画面的基调是黑、白、灰、棕色,简单和意境是他一贯追求的审美趣味。枯笔淡墨在纸上看似任意行走,实则是心的行走。庞先生的画无师自通,一如他的书法,带着个人独特的符号,那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绽放。

而从国画到对版画的痴迷,又是庞先生的一大创举。一日,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日本朋友,并带来了一沓很有质感的纸张,送给庞先生做书画用。他非常喜欢,左看右看,一不小心把桌上的墨汁翻在了纸上。庞先生一时着急,赶忙用旁边的一把刀子在纸上刮过去,想把墨汁刮掉,他突然发现,这张纸上出现了极其丰富的肌理,是他寻而不得的。他一下兴奋起来,可以在上面大做文章!他想起了自己不久前研究的版画,久久地凝望着这张纸,一幅画的原始草图在脑中生成。他重新在纸上泼上了墨,依据天然形成的图形再加工,用刻刀一遍遍刮出了一幅肖像画,一个低眉颔首的西洋美妇,神情酷而冷俏,他给它取名“1912”,随后像个孩子样笑了。

这幅画发在朋友圈里,被西安美院版画系工作室主任看到,非常喜爱,主动联系庞先生,亲自为这幅画印制了十张限量版丝网版画。庞先生的首张丝网版画诞生,让他激动了好几天。这幅版画后来被送往中国重要的美术展示平台《百家金陵》参展,也受到美院教授一致好评,被选为全国二百名之内评选。

庞先生做什么都不甘于和别人雷同,总想独辟蹊径,从林中踏出一条小路。他创作的版画越来越多,风格越来越明显,并且有别于传统的版画刻制,别人一般是在板上做加法,而他做的是减法。他在版画上的创新之举,即三反,反工具,反画种,反程序,被美院教授认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只有将艺术视为信仰的人,才配从事真正的艺术,进而成为艺术家。”庞先生是真正践行自己这句话的人。他在诗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靠的不仅仅是天赋和才情,还有修养和人品。他说,人品皆艺术,品高才能艺高。又说,现在到处充满了浮躁的作品和风气,一切从利益出发,这样是不行的。从事艺术和文学,都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不迎合,不功利,自己尊重自己。真正热爱它们,就要远离那些虚伪的场所,远离利益角逐之地,远离混吃混喝混露脸的场所,能够长期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唯有人格艺术长存。庞先生的一番话似警钟敲在心头,让我也能够去重新审视自己,调整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而他的行动和思想一直影响着更多从事艺术和文学的人。

在我们交流喝茶的地方,就是“童话今天”的总部,在各个大城市都有它的分部,培训对象为幼童、学生及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创办十年,声誉一直很好。当初创办这个艺术培训中心的还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美校毕业生,是庞先生慧眼识珠引导他走上了这条路,现在他取得了如此成就非常感激庞先生。庞先生也成为了这里的常客,经常和来这里的年轻人交流艺术,指导版画的制作。

 

                         三

身处中国传统文化里,都离不开建功立业的拷问,都希望建立一番功名,来弘扬自己的志向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庞先生骨子里是传统文人,自然也不例外,年轻时也想有番作为,他过人的艺术才华一次次被领导们赏识,顺利走上了仕途。先后担任过人事局副局长、镇江美协副主席、丹阳书协主席和丹阳美协主席。他有这个资历也有这份能力。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时时关注着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他自认为是一个合格和高明的领导,将属下的贤人和能人提拔到相应的岗位,使贤者更贤。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你在培养势力范围。他说,任人唯贤,心中无愧。他爱惜珍视身边有才华的人,就像当年自己的才华被别人珍视。

前几年他主动辞去了书协和美协主席的职务,把位置让给更年轻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艺术的创作中。他知道,只有艺术才是他的根和本,他一生孜孜追求的东西。而官场,终究是理想、抱负和现实充满矛盾的地方,他需要的是一片自由纯净的天空,那里没有纷争,没有权势和喧嚣,只有艺术的殿堂和对美的探索。

庞先生闲暇之余最爱去的地方,是丹阳城里一个叫“三野”的地方,原先是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空置多年。古式建筑的院子闹中取静,里面各种花树葱茏,木门木窗,幽静雅致。经常有十来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隔三差五在一起喝茶谈艺,其中季宏伟三兄弟也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以油画成名。那里成了一个艺术沙龙会所,时不时展出他们几个人的画作和别的艺术家优秀作品。展览开幕式有时很另类,喝洋酒,吃雪糕,贵宦与他们无缘。聚在一起要么切磋技艺,要么各画各的画,各写各的字,要么饮酒作诗,谈天说地,这里成了他们的伊甸园。坊间传言,没有两把刷子别想玩进“三野”。在这里,作品获得最大的尊重和发言权,想靠噱头和权势挤进来根本行不通。也许常人眼中的艺术家的怪癖就在此处,不讲人情,高傲,随性……而这正是他们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容不得世俗的东西来玷污。当我有一次给庞先生送杂志,见到这个美丽的小院时,曾感慨丹阳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可惜今年年初,这个他待了十年,无比钟爱的小院要与之告别,在另一处更现代化的美术馆里等待着他们。他感到深深眷恋和惋惜,多次在微信朋友圈提起。“回首已是往事,回首已成故事”,这个“三野”小院早已印刻进他的生命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庞先生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乡村和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膜拜,年近六十岁的他依然童心未泯,保留着对自然中一花一草最大的热情。去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已在一个荒废的茶场居住一段时间。这个茶场有五十平方公里,人烟稀少,种植着大量的茶树和天然的林木。他每天早出晚归,欣赏日出和晚霞,去看田间的油菜花和麦苗,为无名的小草小花吟诗,闲云野鹤般穿梭在林间河边,并用手机拍下大量摄影作品。庞先生说这是神又让他获得了一个新的“伊甸园”。

庞先生的手机摄影,依然让人折服。无论色彩、光线、角度,都堪称完美。他的摄影作品,绝对可以和摄影家的作品相媲美。艺术家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他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把一些不协调的东西过滤掉,来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可是庞先生这样一个精力充沛,幽默风趣,对生活对艺术抱有极大热情的人,还是没能抵御忧郁症的来袭。他主动和我谈起这个话题,声音平稳低沉而面带微笑,丝毫没有担忧之色,说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忧郁症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疾病,由多种原因形成。脑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海马体的萎缩等都可导致,在心理方面,敏感、多愁、思想包袱重的人也易患上。而艺术家要善于捕捉事物细微之处,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敏感是特质,所以我们看到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在精神方面多少也出了点问题。在2004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庞先生的抑郁症状比较严重,时常心绪不宁,身体不适,不得不放下工作,去杭州疗养院静养几次。他住在疗养院的六号楼,在这里他认识了国内许多大腕和企业老总,他们各自讲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趣事,谈论各自的抑郁症状,原来这些成功人士,也都因为各种原因和精神压力大,逃脱不了抑郁情绪的困扰。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开始看各种书,研究抑郁症,并且不再把抑郁症当回事,安心休养,和他们也很快成了好朋友。庞先生略带自嘲地对我说,后来他都快要成为这方面的心理专家了,几个病友还打电话来心理咨询过。庞先生愉快地说,以后他准备写一本长篇小说,名字就叫《六号楼》,讲述在这里听到的各种心理疾患故事,也可以给世人以警示和理解,增强对这种病的认识。近年来他积极调整好生活状态,听音乐,结交朋友,在工作和创作之余适时放松,走进自然深处,享受和品味宁静生活。他的忧郁症状已经很少来光顾。

艺术家都有些怪脾气,庞先生也有,譬如有人请他写字,如果后来发现有字写错,他不会再修改,也不重写;他家里的字画成千上万,一般的作品宁可扔进废纸篓,也不轻易送人。但如果你能尊重他,理解他,真正喜爱欣赏他的作品,你不主动提出他也会赠送字画。又如他每到一地爱捡石头,带回家当宝贝一样欣赏,别人出重金购买他也不愿意……

他鄙弃伪文学,伪艺术,见到一些以假乱真,只图虚名之人,会毫不掩饰地嘲弄,当然口气是文人式的,他在朋友圈发表过这样的议论:“一些无聊的人,写了画了一些东西,后来人就说这是文学,这是艺术。为了让自己崇高,也去做这些事,以显示自己高于别人。曹雪芹写《红楼梦》,没有想还有后人续写,还有那么多人去研究,消遣而已。”

庞先生活得特别真实、率性、洒脱、自在,他就是他,人间不一样的烟火,时常散发出独特的光芒,用他生命里的全部能量,不知不觉去影响周围的人。见过他的人,过后再无法忘记……

 

                         四

吕城是庞先生的出生地,那里有他的亲人和乡村记忆,他总想着能为家乡出点力。前几年他开车回吕城,看到新建的吕城河北广场,由衷高兴,有了广场,吕城人民的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他有了一个想法,和村委会负责人商量后,在广场的墙上亲笔书写“野蛮体魄,文明精神”八个遒劲大字。

吕城是千年文化古镇,三国吕蒙将军在此屯兵筑城,孙权射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年来它又孕育了一朵美丽小花,就是《吕城》杂志,这是镇江市唯一一本乡镇杂志,靠着一帮有着文学初心的人凝聚在一起办刊做事。当主编庞云初找到他,请他为杂志封面题字,他欣然答应,并受邀担任杂志顾问。庞主编每次把排好版的杂志稿子给他送去,他都会一页页认真细看,指出还有哪些版面和字体间距需要改动,封面的图案设计也给出建议,力求从美学角度做到简约大气,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让杂志具有自己的风格。当他看到《吕城》杂志越办越好,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和赞赏,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较高质量的纯文学期刊,非常欣慰,生为吕城人,没有什么比看到吕城的文化振兴更让他高兴的。他的诗歌和文章从不往别的刊物投稿,却非常愿意给《吕城》杂志赐稿,这是《吕城》杂志的幸运。

他始终关注着《吕城》杂志的发展和成长,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和庞主编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吕城》杂志是一朵乡村小花,应该自己尽情地开。若与牡丹争艳,既去不了洛阳,也回不了吕城了。吕城的小花没了,除了杂草丛生,什么也长不了。希望《吕城》杂志能一直走在健康而又生机盎然的路上。”

庞先生今年六月退休,退休后他将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他的艺术之路开启于书法,书法是他的根基和主干,其它的艺术形式是主干伸展的枝丫。他现在仍旧会花很多时间在书法上,因为书法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最后庞先生告诉我,他已经写了一本十万字的小说《冷梦叮咚》,等有时间再接着写下去。我惊讶于庞先生如此旺盛的创造能力,也许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你想象不出他还将有多少惊人之作,他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在哪里!我们期待他的《冷梦叮咚》和《六号楼》早日面世,让人们去发现他的小说家的一面。

让我用庞先生喜欢的《冷梦叮咚》里的一段话作结尾吧!

“是小草,那就无名吧。在旷野、在墙角、在路边,一样地抽芽,一样地长叶,一样地开花,一样地枯老。就因为李时珍知道你的名字,为什么,便,非得成为中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