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云初
一
大约是1988年吧,我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什么都感到新奇,业余时间大都用来玩,偶尔也读点书。有次接触到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又不知从哪里找到其女儿丰一吟先生(画家、翻译家)的单位地址,便心血来潮给丰女士写了一封信,向她表露我喜爱丰子恺先生的文章,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表达想要研究丰子恺先生及其作品。信寄出后也就丢开了,心想像我这样的无名小辈,丰一吟先生怎么可能理会呢?然而,过了几周,我竟然收到了来自上海的信,长长两页,纯正小楷,非常优雅好看。信的大意是,因为工作忙,下班后又要带孙儿,没有及时回信,请我原谅,同时鼓励我多多读书。信是丰一吟先生一边看护摇篮里的孙儿一边给我写的,竟然写了那么多字,写得那么工整。这让我喜出望外之余,也颇为感动,虽然素昧平生,丰一吟先生做事的认真,做人的热情以及文字的功力和美感,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把信放在枕边,不时拿出来看。但我那时太贪玩了,终究没有认真去读丰子恺先生的书。几年之后,去邻县公干,在当地县城一隅的书店里,看到了一套《丰子恺全集》,意欲购置,终于因为钱的原因,没有下得了决心,失之交臂。再后来,我的住所搬迁过几次,竟然把丰一吟先生的信弄丢了,初不在意,现在越发感到当年得到丰一吟先生书信的珍贵和辜负丰一吟先生好意的遗憾。
二
许多年前的事了。因为较长时间地订阅《散文百家》,对这家杂志有了些许的感情,看到他们杂志每年培训招生,便愿意报名感受一下。凭着《北京青年报》副刊上发过的一篇散文,我敲开培训班的门,结识了作为执行主编的王聚敏老师。这是我第一次与一位全国散文名刊的主编有接触。我不断给他寄稿,他不断给我退稿。当我几近失去信心时,他却鼓励我了,说我有一定的文字能力,继续努力,可以写出来。这给了我希望。我静下心来,认真看他给我文章提出的修改意见,渐有领悟,之后,开始有文章被王老师采用,有一篇还被《海外文摘》转载。直到现在,我和王老师还保持着联系,他不断提醒我要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注重情节,强调细节,他更是以他货真价实的文章来影响我。我视王先生为老师,是真诚的,因为在他身上,有真正的文学心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正义感。
三
接手乡镇内刊工作以后,我与外界渐渐有了一些联系。一日,看到有一家我熟悉的内刊上了全国名刊广东《作品》杂志的封页,心有所动,便联系这位文友。文友热情,将主编王十月的微信名片发我。王十月,出身草根,曾获鲁迅文学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作家。这样的人物,我能加到他的微信吗?或者说,他会理会我吗?好奇心让我产生了试试的想法。居然,他通过了我的加好友请求,并开始了简单的交流。当我把初衷设想说出后,他立即向我推荐了他们的编辑周老师。一个国内大刊的主编,本身又是作家,自然很忙,能够如此亲和地与一个乡镇内刊编辑进行对话,让我颇意外,而当他免费将他们的杂志赠送给我们时,我就更意外了,同时也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让我想到鲁迅先生,当年一些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找到他时,他也是热情扶持。从王十月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古道热肠,看到了文学的内在美带给人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