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210/17
分享

沐风听雨斑驳墙——试析《风雨墙》文本价值

朱 辉

有诗云:

驿站沧桑紫云挨,

王气依稀不复在。

沐风听雨斑驳墙,

玉带清流贯新街。

一周前,市文联主席赵德清打电话叫我去传达室取一下他刚刚签发的书,我欣然而往。

读好书真快乐,这是许多人的体会,有好友来如对月,小酌两杯,甚欢,再得其书读胜观花。赵德清把这部短篇小说集谦称为自己的“游戏”之作、“业余”之作,权当五十岁知命之年的自勉。作家王干为其作了序,请这位一直把自己认为是高邮人的兴化人作序再合适不过了。

我通篇品读下来,透过《风雨墙》文本感受得到赵德清善于把握好作品背后的深沉含义和内涵,能引领读者体会到朴实的、悦神悦志的美质美感。在他的笔下,文中的王明礼、陈怡琪、陈满江、秀娥、学搓背的王青、三轮车夫二憨子等人物展示的人性之美,得到至真至善的充分表现,不仅给予读者悦神悦志的审美享受,还体现了感情诗化及生活诗化的艺术价值所在。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浅释。

首先,以小城故事折射国运维艰到兴隆的百年演变。当年作者就读高邮师范,他从捐书给学校图书馆的王阿姨那里了解到陈家大小姐陈怡琪,充满灵气的马饮塘旁住着的陈家是高邮大户人家,文中重墨勾勒了陈三老爷的人物形象,当然也是一个封建社会晚期书呆子和老秀才的缩影。王明礼和陈怡琪两个热血青年的相处,陈三老爷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陈三老爷打心眼里喜欢明礼,明礼略通诗书,能舞枪弄棒,为人正义,最关键是和怡琪处得来,怡琪也喜欢……”。明礼与怡琪的来往书信中直击了世事变迁,陈家的兴衰也印证了时代的变革。书信中提及“多读读现代的书”、“野营军事演练”、“二次革命”、“我看见中山先生了”、“劳苦大众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祖国依然饱受创伤,共和还需继续努力”、“顺寄《新青年》,你可以从中大受裨益……”,这些相互表达中不难看出革命新生力量的动力与活力在被不断汲取和充实、逐步树立不可动摇的至高信仰和真理!

胭脂山不算什么山,能有在繁华市区中市口高出这么十来米的土堆谓之稀奇,成了贾家花园的部分,贾老太曾经是一个接受新文化运动且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贾家小姐曾经入选过嫔妃,自然是高邮的名门望族。文中说“那一年,胭脂山发生了一件大事:军阀混战”。从《高邮州报》到县志记载了胭脂山来了两股国民新军,还有民国初年,苏皖两军高邮争端,胭脂山战,无胜无负。直至那个有才有貌,不苟且嫁人的老姑娘贾沉香无论风霜雪雨、刀光剑影都倔强地生活在贾家花园。包括那一小块菜地直至高邮创建文明城的历史演绎都让人感受一种由远及近、有密有疏,对贾家的渐次没落、豪门兴衰就显现无遗了。北门的百花书场、中市口的五一食堂都是不少高邮人记忆犹存的历史符号。醒堂木一拍!话从1840年鸦片战争说起,割让香港、五口通商,中华民族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当时江左名区、广陵首邑的高邮也是水灾连年,加上河山破碎、家国自辱,已经五代袭任的英王爷一直潜居守护着高邮宝地。无论野史口传,正史碑载,如今高邮一如昔日州府,终又繁华,井然有序。

再者是笔者把人物故事的真善美贯穿其中。试想一下,明礼也好,守成也罢,不是他父亲在海外的见义勇为搭救了陈三爷,三岁的明礼怎么可能到陈家与怡琪共诵诗文?双方父母结拜兄弟、义结金兰求得门当户对,对于指腹为婚过去属实伦理之中。明礼与怡琪的九封信件是笔者精心构思,谋篇布局的精髓所在,让我们可以看到一对少男少女的心智成长、对客观事理认知逐步攀升的轨迹,信中落款时间或天干地支、或公历计时。明礼讲在外学习练武干革命,怡琪把家乡的水灾、庄稼收成,细致到高邮湖鱼虾的做法都作为交流的东西,时不时还有一两句英文问好,一两首婉约宋词以表爱慕。明礼在信中提到某个少数民族的男女殉情故事应当是玉龙雪山的美丽传说……

一句“非状元郎,非大将军,不嫁!”几乎作为一种信条镌刻在贾沉香身上。赵满江就是文中那个赵老头,诸多身世几乎缄口不语,直到听说沉香骨折住到医院了,他微微颤颤赶过去却因脑溢血倒在了电梯口。两个生病的老人都要见上对方一面,一个三楼一个十四楼,院方让他们如愿以偿把两张病床移到一起,虽然大家看到紧握的双手,那刻时间几乎凝固了,但那年他们都已是耄耋之年。

《搓背王》中的“我”在我看最能与笔者产生共鸣了,我比赵德清主席痴长一岁,农村和县城生活的时段都能吻合。唯独没有结识向阳浴室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真正搓背王。笔者自封也是有底气的,老师傅以“将士马革裹尸还……”作为职业操守。最经典的是“我”在搓背中途得到老师傅送来一顿饭:半角熏烧老鹅、两片猪头肉、一碗鸡汤、一大碗饭,吃得心满意足,居然就差一点点就答应老爸小学毕业后就在向阳浴室混了,想想这是单纯到何等的境界?甚至夹杂几分冲弱娇痴。

三是文章赋予我们对人性和创作的审慎笃行。我认为在《风雨墙》诸多人物形象中“二憨子”最具典型性,他没有王明礼、陈满江革命豪情和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陈怡琪、小娟子的学识文笔,没有虹姐能歌善舞的艺术人生,更没有磨合现实中的“我”那般幸运:从一个运东生产队长家出生的张雨娃,穷得没钱到剧院听脚跟,历经过听一场戏要喝三天粥的贫困年代。后来通过刻苦学习考取师范,农村孩子吃上了“皇粮”,成为“公家人”了。

谁说二憨子真憨,你就错了;谁说二憨子假憨,你还错了。这样的逻辑定义体现在他的傻帽、淘气,但又不乏执着、敢爱。朴实憨厚的主旋律上从来不缺勤劳、大方的音符跳动,加上当消防兵的大哥在部队因公牺牲,作为老来子的二憨子又失去了父亲,这就是高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最普通的底层家庭。二憨子不认为老爸去世、大哥牺牲了,还经常梦见他们,他不花哥哥的抚恤金就是等哥哥回来,谁动员他用这个钱他坚决不同意,他认为用了哥哥就不回来了……后来跟客居高邮的老梁来个祖孙组合版的家庭,让二憨子“哎!好、好、好!”“二憨子高兴地笑着合不拢嘴。谁也没有看出与平时笑的不一样”。在学校画女孩大花脸、拽花辫子的二憨子也想上省重点的邮中,但没有钱他不上了,直接蹬三轮让老梁享清福算了。二憨子把攒下来的钱送给街坊小芳读书,也做起来小芳接送的义工,他还觉察到小芳长得水灵,怕遭到不三不四人欺负,就点到点接送,做起了护花使者。二憨子第一次“跑马”,梦见小芳,让他伴随一刹那生理快感的同时万般罪恶感随之而生。“小芳不可能给你一个二憨子做媳妇的,小芳还要上大学”,生活是现实的,二憨子没有吃上天鹅肉实属常理之中。

故事情节有了转机,二憨子经常到运河二桥溜达,一个夜晚他救起来一名投河轻生的女子,又冷又饿,只知道救人要紧的二憨子把姑娘背回了家。巧合的是女孩叫元桂芳,“芳”的名字让二憨子蒙了,去二桥享福了,拖了个女鬼。全城三轮车夫都知道这个奇闻趣事,大家出份子钱,帮他翻建房屋,然后放了鞭炮进了洞房。人家都说二憨子艳福不小捡了个大便宜,好人有好报。

……

《风雨墙》中的人物故事不是赵德清主席仅在学校十几年接受的教育和学识积累就能编撰出来的,也不是在夜深人静时短暂思考,或者一两本书籍的阅读,而是不断地从生活当中找到拥有和自信,不断通过成长的多维度,关系到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与人互动的更高的一种品质状态等等方面。生活就好比一潭水,有了清澈的源头活水进入我们的视野,创作的生命质量才能不断呈现生机勃勃的状态。

赵德清对《风雨墙》通篇散文化的叙述结构、口语化的俚俗语言,使得小说语言呈现出一种近似汪曾祺的风格——散文美、诗意美,颇耐人寻味。小说味与散文美兼容正是汪老最显著的风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赵德清的《风雨墙》就像一股清泉过喉,甘之如饴。

短篇小说集《风雨墙》视为高邮人和了解高邮人的精神家园,能让你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文化自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