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12/14
分享

清泉一泓天地流 ——记超力电器创始人沈中泉

吴敏德

陡然转凉的天气,让这个秋天一夜之间变得阴冷萧瑟,云端飘下的细碎雨滴,打在脸上冰冰凉。深夜,一条白底黑字的消息赫然出现在朋友圈,在丹阳这个小城搅动起不小的漩涡,超力创始人沈中泉走了。人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早些日子有人还得到这位精神矍铄的慈祥老人的热情接待,早一周有人还陪同沈老一同出差考察,早几小时有人还看到他在主持召开会议……他像一泓清泉,晶莹清澈,流淌在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上。

沈中泉有一个悲惨的童年。父亲本是商家的子孙,被抱养到了孙家,生下他后英年早逝,小小年纪的他随母亲改嫁沈家。于是,他就有了三个姓氏,身上流着商家的血,从过孙家的姓,成了沈家的子。颠沛流离的辛酸,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在他心灵种下了勤勉、坚毅、谦卑、隐忍的性格种子。

为了养家糊口,他拿起一把瓦刀闯天下,走村串巷谋生计,精湛的瓦工手艺让他成为当地制灶的“头牌”,一时名声大噪,好手艺还引起了当地水利站领导的注意。后来,他成了水利施工的领头人。为了节约成本,他自建水泥预制场,又用剪下的钢筋头,办起了箱包五金厂。从此出发的沈中泉陆续兴办了冲压件厂、微型电机厂,直到今天的超力电器,发展成年销售十八亿的规模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佼佼者。他自己也当选首届市汽车零部件商会会长。在这事业有成的辉煌时刻,人们问起沈中泉的创业经验,他总会弓着高大的身躯,两手放在身前,面带憨厚的微笑,轻轻说一句:没啥经验,我不过是“顺藤摸瓜”而已。他的谦逊厚道、稳健坦荡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都说“一诺千金”,而沈中泉为了诚信两字,却是“一诺亿金”。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之间贷款相互担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市场有风险,自己眼皮底下的生意也难保笔笔挣钱,担保单位的经营风险更难预料。2020年的初春乍暖还寒,一笔超力担保的贷款资金出现问题,而这笔款项有上亿元之巨。消息传来,无疑于晴天霹雳。诉讼、协调、沟通,一阵忙活后的结论是超力先行代偿。公司决策层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炮”打乱了阵脚。这时候的沈中泉已“挂印”多年,基本不理企业经营的具体事务了,可这么大一件事,还是让他知道了。在家庭会议上,他神情严肃地说:“一亿元不是小数,但做人的诚信更是天大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按照市里协调的意见办。实在没钱,就把城区厂房地块转让的资金先用于偿还。”于是,位于开发区黄金地段的超力电器从超力版图上永远地抹去了。看到企业危机,业务往来、隐形债务也“急火攻心”,老爷子依然巍然不动:一分不少地还。水面平静,水下流急,超力电器通过抵押房产、平移借贷、节省开支等一系列措施,想尽一切办法偿还债务,并顶住压力,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进入晚年的沈中泉总喜欢给人讲“勤创得舍和”几个字,这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勤劳是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成功的路径,得到是成功的结果,舍得能为别人带来利益,从而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告老还乡的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为“荒田里”村的乡亲们做点什么。于是,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一个规划投资上亿元的超力生态园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现已成为风光秀美、功能完备、产业协调的国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周边的村民在拆迁后住上了乡村别墅,过了就业年龄的老乡邻也能来生态园工作,多了一份收入保障。生态农业投入大、回报少,年年亏损上百万。沈中泉却说:我不能送钱给村民,那样会滋长惰性,但我要找点事情给他们做,让大家在劳动中把日子过得好起来。为了乡亲们,亏一点没关系。

“不能把生态园当着一份产业,而要把它当成一个‘产物’来做,我下辈子都要来看看的”,沈中泉说话留半句,一时半会儿听不懂是出了名的。细细一想才明白,他是要把生态园作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来打造。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这块土地赋予文化的标签和价值。从小走村串户做瓦工的沈中泉对已然消失的七峰山满怀深情,惋惜之余,他要挖掘和抢救七峰山文化。于是,他找来杨再年、申卫平、符志成等一批热心研究七峰山文化的专家学者,开始了七峰山文化的研究推广,当他看到从孙氏家谱摘录的“南山诗草”,里面有明朝首辅杨一清和其他大学士的精美诗文,有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等江南四大才子的诗作大为惊喜,意识到这是没有被收录文献的精美孤品。于是,由他出资,在符志成文稿基础上编辑出版《七峰诗话》一书,家谱中的文学佳作得以永久存世。他觉得仅有文字的七峰山还不够,于是,又在生态园东侧按照七峰山原貌拉土堆山,收集七峰山原石置于山巅,通过微缩景观法还原了七峰山原貌。每每站在山峦叠翠、苍松竞秀、石壁高耸、繁花锦簇的七峰山前,沈中泉总是满脸笑意。七峰山文化渐渐走出访仙,成为轰动丹阳的一个文化现象。沈中泉又多次找到七峰山所在的村,与村干部一起为遗址景区打造出谋划策。经过不断推动,如今的七峰湖,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地,致富了一方百姓。

对于投机资本对实体制造业的倾轧、过度的金钱崇拜风气、年轻人劳动意识淡化等等一些不健康社会现象,沈中泉有着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坐而论道,而是从生态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入手,用一个载体,为改善社会风气尽自己的努力。在生态园,劳动是日常,而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却是一门学科。于是,他请来资深的教育工作者设计课程,投入资金建设劳动课堂,采办农具用于劳动教学。他坚持传统农具农活传承,四处寻找旧水车、老推车、石磨盘等老旧农具,在展示和学生动手中把旧时农业生产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过去农民的辛苦。听到孩子们从田间地头传来的欢声笑语,老爷子别提多高兴了,亲自给表现好的孩子颁发小红花,每发一个,都送上一段殷切寄语。

两年前的一个上午,沈家宅子来了一波客人,除了一两个老朋友外,其他都是生面孔。他们是我市一批热衷于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的老同志,当天的话题就是挖掘新四军挺进纵队革命斗争历史,在访仙这个发源地筹建纪念性场馆,展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沈中泉听了非常激动,并讲起了他的生父解放前在坟地入党的一段往事,还当即表态,牵头组织筹备工作,承担全部启动资金。有了这个坚强后盾,大家信心百倍,立刻行动起来。

一次次的碰头会、协调会、研讨会,陈毅收编管文蔚抗日自卫队组建新四军挺进纵队的那段历史脉络基本清晰,纪念场馆落地成为中心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纪念场馆选择先行在访仙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筹建,沈老亲自协调筹备组在此先行办公。沈中泉也表示,哪怕把自己的农业用房整理出来,也要把纪念场馆建起来。

随着筹备工作的有序推进,社会上也有了杂音,有人认为建纪念场馆是超力生态园打造的一个红色旅游点,就让他们自己去干吧。听到这些议论,沈中泉只是微微一笑说:“不要理会别人怎么说,而要多考虑我们怎么做,启动资金由我来出,哪怕企业暂时缺钱,我还有养老的私房钱可以拿来用,我要用事实说明一点,情怀比金钱更重要。”他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回答。行动是最好的诺言,为了推进筹备工作加快进程,扩大访仙这个红色地标的影响力,他提出以当地党委政府名义邀请全国各地的老革命及其后代到丹阳来,举办“丹阳革命斗争历史研讨会”。今年6月22日,研讨会如期举行,省内外革命后代云集超力生态园,共同回顾历史、畅想未来。会议期间,当他紧紧握住康迪之子康晟的手的时候,两个“少年玩伴”百感交集、老泪纵横。沈中泉虽然没有参加过革命斗争,却用童年的目光亲眼目睹了那时的血雨腥风,这就是他热衷筹建挺进纵队纪念场馆的初心。

沈中泉的热情感动了很多人,筹建挺进纵队纪念场馆的事在丹阳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掀起了波澜。今年7月27日,市相关部门组织专题协调会,沈中泉应邀出席。会议提出在筹备纪念场馆的同时,先行成立“新四军挺进纵队历史研究会”,开展资料收集,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筹建纪念场馆准备工作。于是,成立研究会被提上议事日程。注册资金沈老解决了,可是会长人选、五十人以上会员人数要求却有很大的工作量。沈老不停催促“研究会筹建不能忽冷忽热、不紧不慢,要抓紧时间推进啊”……在他的联络协调下,得到了史志办、文体广旅局、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老同志的支援,看到不断加速的筹备进度,沈老很开心。

在外考察乡村旅游的沈中泉匆匆赶回来了,一个八十高龄的老者,没来得及休整,就急切安排会议,而且一个下午开两个。为了振兴“荒田里”,超力生态园一直在他领导下运行,他对发展生态农业更是亲力亲为。每周二是生态园召开工作例会的日子。这一次,他对一些事项做了细致交代,还破例让每个参加会议的人都发发言,想不到这竟是与大家的最后诀别。第二场会议开始了,听完挺进纵队研究会的筹备工作情况,他很满意,当谈到研究会人员职位排名时,他淡然一笑:先烈们为了革命胜利把命都搭上了,我们还需要去争一个名头吗?相信大家的觉悟吧。秋天的夜晚来得更快一些,不到六点半,天就全黑了。他一挥手:大家辛苦了,吃个便饭吧。

走到电梯前,沈留祥正好碰到神情疲惫的父亲,就关切地接过他的公文包说:“我来帮你送回家吧?”要在以往,他总会手一挡:不用,我自己拿。可今天却说:“好吧,拿回家放好,有重要资料。”沈中泉从做瓦工手艺开始,就有了就着一盘花生米,饭前小酌两口的习惯。正好在酒店接待客人的沈留青来看父亲,见他今天没端酒杯,就关切地询问。父亲一把抓住儿子的手:留青啊,今天有点不对头,感觉不好。沈留青赶紧说:“那就上医院看看吧。”一向要强的父亲却推开他说:不用了,你不要声张,搞得我都紧张了。我只是太累了,让我缓一缓就会好的,说完就闭上眼睛端坐着。可是,情况没有回转,他就这样永远地安睡了。

荒田里的上空积压了厚厚的云层,久久不肯散去。天渐渐亮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向老人告别。乡亲们来了,员工们来了,各级领导来了,在此工作过的同志也来了。中汽协会的一位领导为了赶来告别,在北京站等待核酸结果,三次改签车票,直到深夜才抵达。上海等地的同行老友也前来吊唁。许多不能赶来的生前好友和单位都发来唁电,表示对这位老朋友、对汽车业界元老的惋惜和崇敬。

沈中泉走了,带着对家乡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走了。听,那清泉叮咚声,仿佛他永不停息的脚步,走过“荒田里”,走向辽阔的江河湖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