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8/28
分享

古吴重地话庱亭

蒋国清

庱亭,又名吴亭,是吕城的古称,源于古吴国在此设立的军事前哨驿亭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古吴的“庱亭”,再到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吕城”,距今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千百年来,历代朝廷在这里设置亭、驿、垒、埭、堰、市,一直是古吴大地江南运河线上的要冲重地。

一、庱亭由来

“亭”,是古时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又称“邮亭”、“驿亭”。早在西周时期,由于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有大量信息需传递,于是就产生了置邮传命的制度,负责邮递的专职人员被称为行夫、驿使或递夫等。为了方便这些人休息,便在沿途按里程设了一些建筑。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在边境和内地设亭。边境的亭为军事目的而设置,多设在诸侯国的边境线上,起瞭望、传报军情、防戍等作用;内地的亭与军事安全有关,供官吏、公职人员使用。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为基层的行政单位。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在驿站路上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时担任泗水亭长。

      庱亭,顾名思义为“高高耸立的亭子”。“庱”(chěng),是一个狭义的字,《辞海》前五个版本均未收录,直到2009年出版的第六版《辞海》中才出现该字。在汉字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中,注解引用【元和郡县志】:庱亭,在丹阳县东四十七里。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下册 2730 页上,庱亭注解为“古地名,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接丹阳地界。”可见庱亭的“庱”字,是单独为吕城定名前的古地名而打造的专用文字,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庱亭”这一地名的独特与古老。在现存史籍资料中,最早有“庱亭”地名记载的是:《三国志》卷一七《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十月(218年),(孙)权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可见庱亭之名东汉时期就早已存在。又据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横弧于楚水之蛟,飞镞于吴亭之虎。”清代倪璠注:“吴亭即庱亭。”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一诗中有“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的诗句。此处的“吴”,显然指春秋古吴国,庱亭(吴亭)的历史可进一步往前追溯到距今2500多年的古吴时期。

二、水陆要冲

庱亭地处宁镇丘陵与太湖平原的交界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扼守吴越交通要道,历来是江南水陆咽喉之地,被古人誉为“漕运之要津,置邮之孔道”。

春秋古吴国时期,这里距离吴国早期都城—葛城(今丹阳珥陵镇境内)仅有15公里,是葛城东北方向的重要守护屏障和战略要地。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从苏州开凿运河至庱亭东部的奔牛地界,看到庱亭以西丘陵地势高昂,就把运河转向北侧孟河处入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时,下令开凿丹徒至云阳的“徒阳水道”,并在丹阳小辛留下通往会稽郡守(今苏州)的秦皇驰道,徒阳运河及秦皇驰道就从庱亭经过。徒阳运河,地势高于长江,蓄水有难度,历代又在庱亭筑埭、堰等重要工程以保持运河水位,确保航运和灌溉。

三、三国名亭

东汉末年,曲阿(今丹阳市)地区是孙权家族的故居地和东吴霸业的发祥地。东汉兴平元年(194年),扬州刺史刘繇过江据曲阿,建“刘繇城”,作为扬州州治所在地。兴平二年(195年),刘繇被孙策打败逃走,“旬日之间,四方投军人员,云集曲阿。得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北宋《资治通鉴》)。自此,曲阿成为孙策集团孕育东吴、统一江东的大本营。庱亭,也因东吴大帝孙权在此骑马射虎及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留名青史。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史书上记载了好几个著名的“驿亭”,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如蜀、魏交界处的“街亭”,吴楚交界处的“猇亭”,以及曲阿境内的“庱亭”、“神亭”。其中,诸葛亮因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东吴大将陆逊在猇亭发生“猇亭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胜蜀军;孙策与太史慈发生曾发生著名的“神亭之战”。而庱亭则是东吴核心地区最为著名的驿亭之一。

四、庱亭遗存

三国之后,庱亭继续留名史册。东晋时,为平定苏峻叛乱,大将军郗鉴曾在此地设“庱亭垒”狙击叛军;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分丹徒、曲阿以东地区置武进县,梁天监元年(502年)武进县改名兰陵县,据南宋《镇江嘉定志》记载,县城就在丹阳县城以东五十里的庱亭上下,直到隋开皇九年(590年)县废,并入曲阿。直到隋唐年间,庱亭之名才逐渐被弃用,这一江南运河要冲之地,逐步被以吕蒙在此屯兵所筑之城的“吕城”名称取代。再到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吕城因市镇繁荣、规模宏大而正式置镇,跃居丹阳四大古镇之首。

其实,历史上庱亭与吕城古镇在位置上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庱亭的中心位置约在吕城古镇东北两公里,今河北行政村谭家塘自然村一带。2002年从吕城中学建筑工地出土了两块唐代墓碑铭:唐代室女《贺二娘墓碑》及《唐故赵郡李格墓砖铭》,从中可以看出,唐代此地是吕城与庱亭至今的墓葬地。在《唐故赵郡李格墓》墓砖中刻有“大唐咸通十二年(871)五月夏,李室(世民)后人李格卅一岁病故。七月廿九日葬于庱亭市(当时已荒废)西南三里黄淹村内,吕城(已定名)东丙首。恐年日永久,山川改位,故刊贞石”的铭文。铭文中的黄淹村是个古村名,就是现在的河北行政村黄土沟自然村,墓穴所在地吕城中学当时也属于黄淹村的区域范围内,向东北距离庱亭中心“庱亭市”的位置约三华里,按铭文记载的方位及距离推测,庱亭市应该就在谭家塘村附近。

有关庱亭的实物遗存已经凤毛麟角,相对而言,史籍中有关庱亭文献遗存则要丰富许多,除了在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里有明确记载外,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元和郡县志》、与《史记》齐名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全国性史书,以及《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和隆庆、乾隆、光绪版《丹阳县志》等众多地方志书均有记载,能得到如此众多的重点史籍记载,这在丹阳乡镇一级的古地名中也是不多见的。此外,庱亭地名还通过历代诗词、文学作品得以流传。如宋代诗人顾时大在《题丹徒漕渠》中有“练湖寸板虽得尺,庱亭泄去如尾闾”的诗句;清代杰出词人陈维崧则在其词作《沁园春·由丹阳至京口舟中放歌》和《下水船· 暮次丹阳宿周丹申斋中同汤谷宾夜话》中写下了“月黑庱亭,风吼练湖”“风吼庱亭树,曛黑难投逆旅”的激越词句。清代文学家张景祁则在其词作《月下笛 丹阳营中怀花雨从叔》中写下了战乱年代里庱亭道上的一路风烟:

故垒云阳,苍烟四起,驿镫官渡。城头戍鼓,壮军声动淮楚。严装短后弓刀肃,拥多少、朱旗画橹。看檄书乱下,平生长笑,随陆无武。凄苦。

庱亭路。想荻渚,风饕布帆如虎。河冰放溜,请缨曾谒开府。谁知孤馆悲吟客,正莲漏、听残夜午。问何日,共饮兰陵酒,一醉千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