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街里的南货店
袁小定
解放初期,吕城镇大小商号达200余家。逢集市时,十里八乡水路陆路远道而来的赶集人熙熙攘攘,镇上各街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店堂里人头攒动人声喧哗。有人称赞吕城集市繁华景象堪比苏南的“小无锡”。
吕城商业最繁华的街道当属大运河北面的河北四街里,这条二百余米长的街道,楼房、平房鳞次栉比,几乎家家开店、户户经商。从泰定桥下陆氏糍团豆腐汤店向北延伸,有阿木林南百货店、章全禄饭庄、得兴社茶馆、袁老虎铁匠铺、李银生日杂店、李双宜戏馆、周家烧饼店、恽氏酒店、袁福康盐店、蒋元谋粮食行、朱氏酒楼等店依次排列,还有好多家小店铺,如铜匠店、理发店、皮匠店等等穿插于其中。形成四街里真正热闹繁忙景象离不开这条街里有5家南货店,一条街上开设5家南货店,恐怕在吕城其他街道中是没有的。每天,晨曦初露,5家南货店不约而同地拨开门栓,卸下门板,开门迎客,一直忙碌到日落星稀夜幕降临,点上汽油灯继续营业到晚上九点钟后才打烊,朝五晚九的营业时间雷打不动。这5家南货店分别是义顺南货店、叶福臣南货店、宏峰南货店、朱同兴南货店、兴复南货店。五家南货店开在一条街上,经营相同的南货产品,他们之间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特色。翻开沉淀的历史,本篇重点回忆一下他们当年的经营之道,给后人一点启迪。
据说义顺南货店是四街里最早开办的,老板是苏北人,早年夫妇俩挑货郎担渡过长江一路向南来到吕城镇的周边做买卖,发现这里人性淳朴,交通便利,方便生意,遂决定在吕城扎根。夫妇俩省吃俭用做生意积攒的钱在四街里买了地皮建造了二间平房开店,取名义顺南货店。当年有两开间门面是大的店铺了。义顺南货店坚守开门早,打烊迟的办店规矩,后来成为其他南货店的作息时间表。店老板操着一口苏北腔,见人进店就躬腰点头微笑招呼,询问客户需要点什么,主动介绍店里哪些是刚到的新鲜货,哪些是削价品。老板娘后背驮着一个入睡的小孩,站在柜台旁浆糊纸袋,这些是用来装盐、装糖的。解放前苏北逃难逃荒到吕城镇的人较多,苏北人大都喜欢到义顺南货店,他乡遇乡音,生活习惯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批在他乡生存的苏北人大多数是穷人,有时遇到经济拮据,一时拿不出钱购油盐酱醋,义顺老板会看在同乡的情份上同意赊几天账。抗战胜利后,苏北解放区率先实行土改,义顺老板娘和孩子们回老家参加土改,留下老板在吕城继续经营,解放后公私合营,义顺老板年事已高,于是回苏北老家与家人团聚去了。
叶福臣南货店的老板叫叶长发,叶家曾是大户人家,世代在吕城河北四街里生活居住,叶家在四街里曾经有9间街面房,世代交替,兄弟分家,大家各奔前程,房子租的租、卖的卖,到叶长发成家立业时,只分得一间街面房,于是办了叶福臣南货店。叶长发个性懦弱,不善言表,但心细如发,精通帐面,与其做老板倒不如做帐房更合适。他办的南货店店面虽小,货物齐全,摆放有序,井井有条,柜台、缸、坛、瓶擦抹得一尘不染。他对南货产品了然于心中,及时筹备,及时进货,不卖过期货,不卖削价品,他不像有的不良商贩那样为追求利润往散装酱油、白酒中掺水,他家所有产品质量有保证,得到镇上富裕户的信任。加上叶家是本地人,姻亲连襟,一笔写不出两个叶,四街里的熟人多,在人情买卖上总得赏个脸,所以在四街里长期居住的多数人家会到叶福臣店里去买。
宏峰南货店是丹北(后巷尧巷)一个叫老王的在抗战期间开办的,大家习惯称呼宏峰南货店或老王南货店。这个人个子高,偏瘦,头上戴一顶西瓜帽,一双小眼睛,滴溜溜地瞅着街上来往行人。不知是谁给他起了个浑名叫“黄鼠狼”。平时没有顾客时,左手捧着一盏水烟壶,右手握着一根细卷的黄色引火纸,不时地用嘴吹引火纸,“噗嗤”一声,引火纸冒出火苗,他迅速把火苗对准烟壶的装烟丝斗筒里,抿紧腮帮对着吸管猛吸几口,水烟壶里传出“咕咯咕咯”的声响,青烟顺着吸管吸入老王口腔中,然后徐徐从嘴巴里吐出一圈圈烟圈。吐完后老王脸上露出惬意的神态。老王的南货店,平时客户不太多,有人说他精明、太尅。说他称东西,明明看见秤杆翘得老高,回到家里复称总会少了半两。所以他的客户大都是外地来的,平时本地人很少到他店里购物。但是遇上“张八月”,过年或看望亲朋好友买礼品时,大家会到宏峰南货店里去买,这是因为老王有一手高超的包扎礼品手艺,有棱有角显得特别气派。诸如南货礼品的糕点、京枣、麻饼,可以包装成三角形、菱形、圆弧形等各种形状,像工艺品。农历八月吕城风俗,女婿要去丈母家“张八月”,这时候宏峰南货店生意特别闹猛。
朱同兴南货店也是丹北人(后巷朱道村)朱新庚在抗战胜利后到吕城开办的。和宏峰南货店一样,这些山北人来到吕城镇上开店,看重的是交通便利,商业繁华,不可多得的经商之地。朱新庚先在河北四街买了房,然后办起朱同兴南货店。经了解,朱同兴是四街里开办最迟的,但是迟归迟,后来者居上,南货生意却是5家南货店中最好的一家。老板朱新庚头脑活络,经营手段丰富,别看他个子矮小,貌不惊人,遇见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唯唯诺诺,经过他家店门,他都会站在门口笑脸相迎,他有一句口头禅:生意做与不做都无所谓,能进店坐坐,歇歇脚,喝口茶,就是看得起我了。四街里居住的小孩,遇到家里需要酱油、盐、醋等物品,都抢着去朱同兴店,老板会给孩子一块奶油糖。朱同兴南货店生意好,另外是朱新庚可以赊账。那个时代,贫困人占多数,农村要靠田里收成过日子,朱同兴店赊账对贫苦人是个福音,由此吸引不少农村人进店。除此以外,朱新庚重金聘请在常州城里做糕点师的同乡年轻人毛晓英来到店里做师傅,店里配置烤箱、烤炉,自产自销京枣、麻饼、桃酥等南货紧俏品,价格、质量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朱同兴南货店生意越做越大。不过,大也有大的难处,这主要体现在赊账上,应该说大多数人都信守信用,有了钱马上到店里归还欠账,但是总有少数人不守信用,不主动来店销赊账。到了年关,朱新庚老板带着伙计们冒着寒风,点着灯笼在寒冬腊月里走村串户上门讨要欠款,朱新庚常常感叹万分,但是赊账这条举措,朱同兴南货店开办期间一直在沿用。
兴福南货店是吕城杨木桥人氏李兴福开办的。兴福为人豪爽,喜好喝酒,他的店里常常坐着喝酒的拥趸。吕城当地农村男人,下午有跑街的习惯,到镇上除了购买一些家庭用品和农作物肥料种子外,剩余时间里进酒店喝几盅。俗话说烟酒会上瘾,一些瘾君子如果每天不上一趟街待在家里就特别难受,但天天进酒店喝酒和搭酒菜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于是一些家中并不太富裕的人,就会到南货店里,打上二两散装白酒,倚在柜台旁边过过酒瘾。李兴福喜好喝酒,把进店喝酒的人视同知己,除了热情接待外,还会从罐头里抓上一把萝卜干或大头菜,免费提供给他们做搭酒菜。遇上同村和同乡人,李兴福会自己打上二两酒和大家同饮,所以兴福南货店上午冷静静,下午闹哄哄,酒生意特别好,也是该店的一大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发挥私营商业的积极作用,对私营商业进行调整和扶持,推荐一批有文化知识的青年到私营企业学徒,四街里的南货店增加了李木清、李根敖、朱和坤等青年进店学徒,他们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在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后,得到了政府的重用,李木清被选派到丹阳干校学习培训后,担任了乡级政府干部,李根敖担任了吕城镇供销社副主任,朱和坤担任了后巷商业公司经理。在朱同兴南货店做糕点师傅的毛晓英,五八年被吕城政府选定为吕城供销社食品厂创办负责人。
四街里的南货店,是特定时代中的历史产物,沧海洪流滚滚向前,回忆往事今非昔比。如今超市、商场、购物中心已颠覆了一家一户开店的传统模式。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到来,坐在家中购买到如意商品已经不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