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11/04
分享

读与行——从《文化苦旅》中浅谈“阅读”

文|尹昱乔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旅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话,在此,我想从《文化苦旅》这本书出发,与大家共同探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阅读之中品味文化,于苦旅之中感悟人生。

文化,是人类历史生活的积淀,也是文明发展的基石,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是始终绕不开的重要话题。而阅读,则是我们了解文化的主要途径,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并且解析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如在《道士塔》这一章节中,作者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把敦煌珍宝廉价卖给无耻的西方掠夺者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叙述,但是紧随着余先生的旅程,我才发现,王道士根本不值得我们去埋怨,他太过卑微渺小,承受不住众人的怨恨,他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于他而言,他未曾设想自己的举动将对后世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于后人而言,也只能在无尽的指责中轻叹一声惋惜。于是,我便有了秋雨先生所言的:“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之感,在阅读中遨游,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碰撞,个人的成长。

“广漠中有生命地穿行,壮阔中有灵动地游走”,一部好的作品,其文字是有生命力的,他不在于华丽词藻的堆砌,而在于平实语言所展现出具象的人与物和凝练的思想,从而带给读者以启迪。余先生就从具体可感的山水风物的“象”出发,表达出无限抽象的“意”。比如在《宁古塔》中,宁古塔位于边疆之地,象征着荒凉野蛮,同时也是具体的象。他表达出文明可能产生野蛮,却绝对不喜欢野蛮,在如此荒原寂寞之地,却能爆发出最感人珍贵的友谊,一群蓬头垢面的文士,即使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的抽象意义,这同样能引发我们对现实中“歌颂苦难“现象的思考。

余秋雨先生以足迹丈量着历史与思想的距离,向我们展示了何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他真真实实地站上那片土地时,无数过往的、从前只浮于纸张的历史与文化都向他涌来,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他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阅读此书,不亚于一次行程万里的旅行,我们随着余先生去看祖国的人文和风光,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悠久,给人以浩瀚的精神洗礼。《文化苦旅》已经超越了一本游记、一本散文,它更像是一幅娓娓道来的中国历史画卷,用最朴素的感悟讲述着最深厚的文化,亦或是像是一个走过千年万年的智者,引领着我徜徉在那亘古永存的,却又在时时流动的,文化的精神的长河里,被清洗、被浸润、被滋养,成为了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苦旅,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先生文中所言,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于大地,潜伏在深谷。人生真正的美好需要我们放下牵挂,背上行囊,一步步去发现,一幕幕去品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