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定
1937年11月下旬,国民党淞沪抗战失败后,大批部队沿着沪宁铁路线向南京方向撤退。日军为阻止国民党部队撤退并企图把部队歼灭于苏南地区,派出飞机不断轰炸沪宁铁路沿线。与此同时日本又出动军舰从长江,汽艇船从大运河,摩托机械部队从溧阳武进公路北、中、南三个方向出动兵力,把国军围困于沪宁铁路线的中段地区给予歼灭。
1937年11月20号,一列军车停靠在吕城火车站,列车上走下来几十名国军战士,肩上扛着多挺重机枪武器以及其他投掷武器弹药。他们奉命执行上级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月底前把从大运河进发的日军阻滞于吕城泰定桥以东地区。
吕城镇河北四街里中段有一条酱油弄,酱油弄的东段是叶家大院,5间砖瓦结构的平房,平房向东是叶家大晒场,在晒场的南面有一堆高高隆起的土墩,因土墩周围长满了一种掌茅植物,因此人们称之“掌茅墩”。“掌茅墩”距离吕城泰定桥约300米。从“掌茅墩”上向下俯瞰,大运河一览无遗。国军部队决定在掌茅墩上挖壕沟,设掩体,架起了四挺重机枪,瞄准运河方向,准备阻滞日军的进攻。
战斗打响,在重机枪强大威力封锁下,大批日军汽艇船和部队被阻滞在泰定桥以东地段,恼羞成怒的日军派出了飞机,不断地轰炸“掌茅墩”周边地区。11月22日下午,日军飞机轰炸泰定桥,东西栏杆被炸,大桥中间一石条被炸断。掌茅墩周边掌茅植物被炸得东倒西歪,弹坑累累。国军战士死伤惨重。
战斗开始前,吕城镇商会、群众团体曾组织人员送水送饭,慰问抗战将士。战斗打响后,部队长官劝阻群众不要进入阵地周边,以免遭到伤害。这批国军战士抱着殊死的战斗信念,与日军在泰定桥东段激战一个星期,致使日军未能越过泰定桥。面对形势,日军改变战术,采取迂回包抄。日军从吕城镇西的江家渡过河,对国军守备部队发起夹击。大部分国军战士战死在阵地上,剩余战士接到命令后撤出了包围圈。1937年11月28日,日军占领了吕城镇。
日军占领吕城后,为报复,对集镇和周边地区进行疯狂烧杀,房屋基本被烧毁殆尽,群众死伤无数。面对牺牲的国军将士,当时的一位陈姓镇长召集当地商家,采用捐款形式,购买了几十张芦席。把这批死去的无名将士用芦席包裹,落葬在陈家坟地里。
1972年吕城河北三队在格田成方开挖排水沟时,一位社员连续挖到一排排白骨,不见棺木和其他,感到很诧异,后来一位年长者回忆,这块地曾是陈家的坟地。当年陈姓镇长把这批国军抗战牺牲的无名将士遗体就落葬于此地。
解放后,掌茅墩仍旧存在,当时成了附近居民摆放茅坑的地方,当年我们居住河北四街的小玩伴,常常在这里玩躲猫猫游戏。有时也会拿铁铲在此挖掘找遗留弹壳,把捡到的紫铜色弹壳磨得锃亮,当口哨吹特别响亮。1958年开挖大运河,掌茅墩被开挖出来的运河泥土所湮没。
这段抗战历史目前唯一存在的实物,叶家五间布满弹孔的砖瓦平房仍旧存在。
吕城的这段抗战历史和吕城籍黄埔一期生眭宗熙在淞沪抗战为国捐躯,为表彰把他出生地所命名的眭宗熙弄一样,解放后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有当年的政治原因,也有后来被改变的地理原因。出版的《吕城镇志》对这场抗战有一段描述:民国26年,日军从水陆两路进攻吕城,与国民革命军某部激战于三板桥。同时,日军采取迂回战术,从吕城镇西江家渡过京杭运河对守桥部队发起夹击,守桥部队无心恋战撤出包围圈,吕城为日军所占领。我根据当年很多长者的回忆描述,同时亲历当年开挖排水沟所见的一排排白骨,以及目前仍存在布满弹孔的叶家墙体,倾向于这场抗战应该是在泰定桥以东的掌茅墩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