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声的《父亲》有感
范景来‖北京
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拜读了两遍梁晓声的小说《父亲》。掩卷沉思,内心未免有些酸楚。作品中除了父亲和母亲以外,其他几个人物的命运,都可以用悲惨来形容,读后令人忧伤。
小说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篇“黑纽扣”,写的是作者的一个小姨;第二篇白发卡。写一位带白发卡的小女孩;第三篇父亲;第四篇母亲;第五篇老师。写一位归国的年轻老师;第六篇表弟。写一位与作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学生;第七篇月全食,写的是一位北大荒知青的女儿。
原以为这部小说只写父亲,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勾勒。然而,在这部小说中,父亲的文字只是其中一部分。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对父亲的用笔并不多。为何如此安排?起初我也有些疑惑。读完整部小说,认真思考,感觉这样安排并无不妥,或者说,应该是作者有意而为。小说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并不完全孤立,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于作者,印象深刻的,自然还是父亲。在各篇章顺序安排上,作者非常用心,并不是简单的随意排列。父亲一部分的文字,没有放在开篇,也没有放在文尾,而是放在了中间。为何这么安排?细想还是有一定的缘由。试想,如果第一篇便单刀直入写父亲,那么小说即刻便失去了悬念,让人看了父亲内容之后,便不再想看其他的章节。先写两部分其他的文字,算是为后面写父亲打个伏笔,让读者对高潮部分文字有些期待,大有欲擒故纵之意。假如,父亲的这部分文字放在最后,又会给人另一种感觉,前面的文字不过是一种铺垫,有可读可不读之嫌,甚至可以忽略,只阅读后面父亲的文字。这样,也会让前面的文字失去魅力,影响对整部作品的欣赏。父亲的文字放在中间,恰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有更多的期待。而前两部分文字,或多或少提到了父亲,恰好为父亲这部分文字闪亮登场,做足了铺垫。
仅一个月的时间,对作品的理解自然不深,还十分肤浅,但感受却颇深。
第一篇,黑纽扣。女主人公是作者的一个小姨。小姨起初算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母亲,母亲的善良,热情和有爱,让小姨住在了作者的家里,和作者一家融为了一体。后来,小姨幸运地转正,有了正式的工作,并分得了职工宿舍,并恋爱了。但不幸的是,小姨没有结婚,便怀孕了。这在那个封建的年代,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何况,心爱的人是一名党员。更为不幸的是,心上的人在一次抢险中意外牺牲了。为了不损害英雄的形象,小姨隐瞒了心中的秘密,承担了所有的痛苦。后来,小姨被单位辞退了,失去了工作,不得已又回到了农村,回到了生活的原点。最后,因为生活的贫困,积劳成疾,年仅四十二岁,便过早失去了生命。幸运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姨才将心中积蓄已久的秘密倾诉给了作者,算是一种最好的释然吧。
第二篇白发卡。白发卡的女孩儿命运更惨。出生在大城市知识分子的家庭,那个年代,因为文革的流毒,全家被贬到偏远乡村进行所谓的劳动改造,幸运的是,能够与作者一家成了邻居。在与作者一家接触中,白发卡女孩和作者成了很好的姐弟。因为白发卡女孩父辈所谓的政治“污点”,女孩竟然连一个普通的初中都上不了,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接收。无奈之下,被迫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环境极差,充满危险的中学上学。厄运最终还是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女孩被流氓糟蹋了。最后,女孩饮恨跳井而死,结束了自己花季的生命。女孩的母亲,因为过度悲伤患上了精神疾病。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篇父亲。父亲在作者心中是矛盾的,复杂的,有爱也有恨。父亲的形象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卖体力吃饭养活一家人。父亲的生活原则是:万事不求人。父亲固执,迂腐。姐姐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看病,最终导致姐姐夭折。因为父亲的固执,本来考上大学的哥哥,因无法承受来自父亲的巨大压力,精神彻底崩溃,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虽然,对于哥哥考学,父亲曾极力反对,主张靠体力吃饭,但对作者考学,父亲的态度却有了质的转变,给予极尽的支持,也许是因为父亲认识到了之前的错误缘故吧。作者的父亲没有文化,但对作者入党一事,态度却非常明确和坚定:绝不允许作者瞧不起共产党。一个普通的工人,对党却有如此厚重和朴素的爱,让作者深深感动和惭愧。在作者眼里,父亲的形象是:他很愚昧。由于他的愚昧,由于他的农民意识的狭隘,给我们的家庭造成了重大的不幸!因为他不相信医生的话,而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让我的姐姐夭折了。因为他鄙薄文化而崇尚力气,最终让哥哥疯了。对于父亲,作者充满了爱和恨。但最终,作者还是原谅了父亲,因为作者更憎恨的是愚昧。应该诅咒的,是造成愚昧和没有文化的落后状况的一切因素!
第四篇,母亲。相对父亲而言,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形象是清晰地,完美的。通篇的文字,都洋溢着朴实的赞美:
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快乐。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默默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
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育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母亲那乐观当年所根据的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吧?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母亲是位一无所有的母亲。她奉献的是满怀恒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允咂!
我以为母亲就应该是那样任劳任怨的。我以为母亲天生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
讨饭人可怜,但不可耻。走投无路的时候,低三下四没什么,偷和抢,就让人恨!别人多么恨你们!妈就多么恨你们!除了这层脸,妈再什么尊贵都没有!你们谁想丢尽妈的脸,就去偷,就去抢…
由我的老母亲很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对于他们的儿子,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
虽然没有任何高大上的溢美之词,但一个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却清晰、深刻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第五篇老师。写的是一位归国的爱国青年。他的命运悲惨无比。冼.约翰,出生在美国,父亲是一位航天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在美国,属中产阶级,一家人完全可以在美国过幸福的生活。但是,当约翰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才是自己祖国时,他毅然下定决心,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祖国,几经周折,来到东北一个小学校当教师。他的愿望是,像他的母亲一样,教许多孩子读书。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可惜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父辈所谓的海外关系,他也被扣上了种种罪名,最后,他被取消了教师资格,贬到了一个小工厂做力工,除了艰苦的劳作之外,还要忍受种种非议,最终,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在年三十晚上,含冤上吊而死。一个强烈挚爱祖国的年轻生命,怀着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最终却在悲愤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感到心酸和悲痛。
第六篇表弟。表弟其实与作者,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因为文学和特殊的机缘相识。表弟叫肖冰,是一位从特别贫穷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因为对文学的热爱,与作者相识。同时,在学校,他还结识了一位关心他的女友,算是恋人吧,这让肖冰感到了十分的满足。因为家境的贫穷,表弟内心始终走不出低迷和自卑的阴影,加之和女友交往中,情感认知的错位,毕业分配面临的困难选择,最终让这个表弟走向了人生的极端,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女友也因过度悲伤打击,精神出现了异常。这个悲剧是十分惨痛的,也深深刺痛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备受精神上的煎熬。表弟悲惨的命运,固然与家庭和贫困有关,但与自身的人格修养也不无关系,表弟的悲剧命运,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第七篇月全蚀。写的是北大荒一位战友的女儿。这个女孩父母,都曾是北大荒的青年,年幼时父母离异,便被寄养在了一个老乡家里。因为缺少关爱和教育,让这个十九岁的女孩,走上了错误的人生方向,从事娼妓活动,进而,被公安部门关进了拘留所,将要面临坐牢几年的重罚。之前,因为女孩一封《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的寻亲信,让有着深厚北大荒情节的热血青年,自发承担起了帮助她寻亲活动,同时,为了挽救这个女孩,展开了一些列挽救行动,这些行动,都是自发的,自愿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行动,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北大荒经历,那种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成了他们今生最大的信条。作者也成为这一活动的一员。动用各种关系,寻找各种方法,牺牲无数休息时间,他们再所不辞,没有任何含冤。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终于帮助女孩找到了亲生母亲,圆了母女团圆的梦。但是,女孩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私利,却又走出了国门,再次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女孩在众人的帮助下,暂时免遭了几年牢狱改造,但最终,还是重操旧业,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的邪路。这一结局,不仅葬送了女孩自己的前程,也极大地伤害了挽救她的那些北大荒叔叔和阿姨的心。不得不说,这个女孩是悲哀,是一群北大荒青年的悲哀,也是一种社会的悲哀。而唯一可以称道的是,北大荒人的那种豪爽,仗义和担当,以及无私奉献,团结一心,共同承担的精神,让人为之感动和动容。
这便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的一些理解。
阅读的目的无外有这几个方面,一是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感悟作者的创作思想;三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相对于领会作品内容而言,感悟作者的写作思想,学习作者写作技巧,感觉更重要,难度更大些。但无论是哪一方面,要想通过阅读有所收获,都不是简简单单阅读一两遍就能奏效的,都需要我们反复地阅读,认真地领会,细致地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要多读、多看;其次是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字的思想精髓,才能有更多的阅读收获。特别是对于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而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就能达到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