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云的头像

刘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9
分享

细节中的期盼

耄耋之年的母亲生于偏僻农村,没进过学堂,除识写自己姓名外,基本目不识丁,说普通话要夹带本地方言才辞能达意,但她6个子女中有高级经济师、硕士生导师、特级教师、注册会计师和“码字匠”,一水文化人,7个孙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文化基因贫瘠的土壤,怎孕育出一片墨香飘溢的树林?这与母亲的崇书尚文密不可分。

做为整日绕灶台转的家庭妇女,母亲对我们读书没理论说教,她讲不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格言警句,但她从始至终对知识心怀朴实无华的崇敬,并将呵护和鼓励我们好好读书浸润于博大母爱的每个细节之中。

我们每人第一次跨入学堂,母亲都要煮一碗热气腾腾的线面,上搁两粒嫩亮亮的荷包蛋。在孩子狼吞虎咽时,她站一旁叮嘱:线面是1,蛋是0,加在一起就是考100分。那个贫穷年代,一碗线面蛋,就是一个家庭的隆重礼仪,她用这样一种礼仪,在上学第一天,在我们幼稚的心灵播洒下读书是人生大事的种子。

对好成绩,母亲表扬和喜悦毫不吝惜。在山城小县,饭桌上方墙壁是一个家庭的显要位置,母亲总将我们荣获的三好学生、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奖状粘贴于此,一排排,规规整整,像受阅士兵。当年胶水、浆糊属稀罕物,粘贴多用米粒或米汤,过一个时段,或刮来一阵风,奖状便起角或丢落,她每次都用干毛巾把奖状小心翼翼擦拭一遍,重粘,不厌其烦。家中来客人,她要领着到奖状前说:都是我囝得的!神情美滋滋,好像她获奖一般。当然,她不忘奖励孩子一只“饭头蛋”。饭蒸饭时,直接打入一只鸡蛋,将蒸熟的鸡蛋与米饭一同盛入碗内,浇入猪油和酱油,搅碎,拌匀,味美得令人吞舌!母亲说,一饭营养都在这碗饭,吃了领更多奖状!长大后知道,这只是母亲的良好祝愿,但当时却令我们对“饭头蛋”充满神秘,感觉吃了说不准就能变成脚踩风火轮的哪吒或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心情激荡多日。母亲对成绩“高看一等”,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培养了力争上游的意识,年少的我们,当时并不明确读好书,会有怎样一个远大期许,但至少会得到母亲更多的宠爱和一只香喷喷的“饭头蛋”,这就够了!

母亲的呵护与鼓励,更多倾注于平常日子,像溪水静静流淌,大爱无痕。她任劳任怨操持着一个大家庭,再苦再累也只凭自己一双手忙碌家务,不愿我们分心,也不愿让家务占用我们读书写作业时间。当年,我们家住客车站,曾有三年多,母亲就近在行李房打工补贴家用,工作就是爬上高高的客车行李架装卸货物。清晨,星星没隐退摸黑出工;傍晚,整个客车站空荡荡才返家。每个早晨,她牵挂孩子上学,装卸间隙,见缝插针小跑回家,熬好稀饭,备好咸菜,再往回赶。开“小差”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刚淘好米,听到高音喇叭喊某某班次客车进站,便得立即歇手返岗。准备一顿早餐,往往得来回折腾多趟。邻居劝她,让大的煮早饭。她说,早上头脑灵,好读书,还是让孩子多念点书。母亲就这样不辞辛苦在行李房和家庭之间打了三年多“游击战”。彼时,我们有的读小学,有的读初中,学校处不同区域,早自习时间早晚不一,但我们早饭、早读从没落下一次,这凝聚了母亲多少心血、承载着母亲多少期盼呵!

在母亲精心呵护下,我们兄弟姐妹中有多人闯过高考“独木桥”。当孩子背起行囊奔赴大学时,已满头霜发的母亲失魂落魄,暗自抹泪,炒菜分不清盐巴和味精。她不愿孩子离开身旁,却又偏偏耗尽心血给孩子培育出一双远走高飞的翅膀,这是怎样一种情怀!当然,孩子走多远、飞多高都飞不出母亲的视线,都无法割断母亲根植于我们血脉的书香家风。尽管我们都已步入中年,但读书习惯一直延续,不论身处何种岗位,不论贫富贵贱,都注重通过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并像母亲一样注重培养“读书下一代”,让他们在宽阔的知识海洋畅游,对人生具有更多一份理解、更多一种选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