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詹
1897年,上海,在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杂志《时务报》第21期第2-3页发表了一篇题为《记江西康女士》的文章,作者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紧随其后,上海《申报》也发表了《传奇女性》一文,对康女士做了详尽的报道,一时间洛阳纸贵,康女士的事迹广为天下传颂。
此时正值清光绪二十三年,在封建礼教桎梏下的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引起了国人如此高的关注和赞誉?
01
1873年,江西九江,一户并不富裕的孔姓人家,在连生了五个女孩之后,默默祈盼着能再生一个男孩来延续香火。不料事与愿违,满怀希冀等到第六个孩子降生,仍然是个女孩。迷信的父母请了一个算命先生,这在当时是许多人家通常的做法: 凡遇到一愁莫展的事情,往往交由算命瞎子来决策。此人掐着手指算了半天,慢条斯理地说道: 这个小伢,嗯…留着不宜,要么送人,要么…。毕竟是亲生骨肉,做父母的怎狠得下心结束这个小生命,便打算送给邻里人家做童养媳。那户人家同样也请了个算命先生为女婴卜了一卦,结果命犯天狗,婚姻不利!不用说,这门娃娃亲就此作罢。父母唉声叹气,看着襁褓中的婴儿,百般纠结,却也一时没了主意。
02
就在女孩出生的头年夏天(1872年),美国密歇根省,一个名叫昊格矩(Gertrude Howe)的姑娘大学刚毕业,正在家中度暑假。一天,忽然接到教会电报,大意是询问她是否愿意与宣教使一道去远游中国。怀着对这个神秘东方古国的好奇与向往,她欣然应允。
作为“美以美会妇女外洋布道会西渡第一人”,昊格矩于当年秋天来到了九江布道兴学。翌年开办半日制女塾。当时的封建礼教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之1870年天津教案的发生,人们对外国传教士大多不信任,一般人家不会,也不允许女孩儿家外出上什么学堂, 故开学之初虽然采取“学费不收,衣食均仰于学校”的优惠措施,即包吃包住包穿包零用钱,同时附加奖励制度,也仅仅只招到了两名学生,还是国文教师亲戚家的孩子,办学进展缓慢。
昊小姐年方二十六,第一次远离故土和亲人,思乡之情浓烈,加上办学又不太顺利,倍感孤独郁闷,便萌生了领养一个女孩的念头。卫理公会的华人牧师石宅嵎(石美玉之父)听说后,热情的牵线搭桥,陪同昊小姐去了孔家。也许是天生有缘,那个才两个月大的女婴,一见到昊小姐,高高额头下那双灵动的大眼晴便滴溜溜围着她转,昊小姐心头一热: 就是她了!竭尽全力取得了孩子父母的信任,抱着穿成一身“中国红”的小宝宝回了家。
03
这个女孩儿是幸运的,昊小姐把她视若珍宝,充满爱意的给她取了跟胞姐同样的名字:“Ida”
(爱德),意思是“热爱美德”。选择“Kahn”(康)作为她的姓,明显有别于她的本姓“孔”,想必是自此之后不希望原生家庭再来打扰她吧。
虽然她的学名叫“康成”,但康爱德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她从医前。
昊小姐是一位开明慈爱的养母,她给予了康爱德力所能及的爱。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妇女身体的摧残及人格的践踏,昊小姐当然不会让爱德遭受这种非人的苦痛,这在当时虽被周围的人嘲讽讥笑甚至攻击,但由此却让爱德走出九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了可能。
昊小姐对养女的教育尤为重视。到了学龄,便将她送入自己创办的教会学校儒励女学读书。爱德自幼聪慧,从小学到中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门门功课全优。1892年,康爱德十九岁,与她的同学石美玉一道随昊小姐赴美,顺利通过了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入学考试,成为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留美女学生。
04
康爱德和石美玉在密歇根大学发奋读书,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康爱德在大三时还被选为班上的秘书。她们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1896年成为首次获得密歇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女性。
《记江西康女士》一文中,梁启超浓墨重彩地描述:“昂然翛然,服中国之服,矩步拾级,冉冉趋而上,结束翘然异于众”,形象记录了当年密歇根大学毕业典礼上康爱德和石美玉的风采神韵。彼时,在校生数以千计,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及本校和外校的教员,以及美国官员和外国官员共同出席了盛大的毕业典礼。轮到康爱德和石美玉登台时,她俩身着中国旗袍,面含微笑,自信笃定的牵手上台,集东方女性的聪慧睿智与雍容尔雅于一身,让与会者大为惊叹,全场起立,喝彩声鼓掌声不断,安哥拉校长边将医学博士证书颁给她们,边当众称赞:“有些人说中国人不值一提,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本领不是我们能够超越的。就比如这二位女士,我们美国的女子和其相比,真的难以相提并论。”
这场轰动一时的毕业典礼,当时的《湘报》《湘学新报》《申报》等都进行过赞扬报道。
1896年秋,这对医学博士姊妹花谢绝了美国各方的极力挽留,启程回国。临行前,当地卫理公会为她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宴会。此前两个月,她们去芝加哥参观了多家医院,募得了许多外科器械、药箱、病房衣被等物品,带着这些医疗物资,她们乘船返回了祖国。
05
听说有两位会治病的年轻女医生留洋归来,整座九江城沸腾了!船在码头靠岸,人声鼎沸,鞭炮齐鸣,人们都想争先一睹两位女博士的风采。大家簇拥着她们乘坐的轿子,一路走一路跟随,直到将她们送到目的地。
三天后,她们在当地医院做了几起手术,手术十分成功,一时声名鹊起。到她们行医的第二年末为止,她们共接诊治疗了5491名病人。她们将所得收入悉数上交教会财务部门,并计划用四年时间补偿教会为她们提供的在美留学费用。
她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同时着手筹建医院。1901年在美国芝加哥医院医生但福德( DANFONIH)博士的帮助下,但福德医院落成(即九江妇幼保健院的前身),随后成立附设护士学校。(即九江卫校的前身之一)。此时,她们精湛的医术已广为人知,每月来找康医生救治的竟超过3000人。
康爱德在九江得到普遍的尊敬和信任。关心她的安全与健康,已上升到政府层面。有一次她因病需要静养,九江知府马上出了一道告示: 禁止任何车马经过她所居住的街道,以免惊扰她养病。联想到当前,也只有高考那两天,政府才会颁布考场路段禁行通告。可见康医生当时受重视及爱戴的程度。
06
九江,作为1858年屈辱的“天津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浔城有两位妙手回春的年轻女医生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两湖总督张之洞的耳里。他求贤若渴,来函诚意邀请康爱德和石美玉去他拟创办的师范学院执教医学系。虽然她们最终因放不下九江的工作而婉拒,但也说明,她们出色的医术和成就获得了中国精英阶层高度的赞赏和肯定。
就近的省会南昌,当然也传送着她们的声名。一次,南昌巡抚夫人得了急病,专程派船来接她们出诊。康成当即随船前往,将患者带回九江精心治疗。果然手到病除,几周后巡抚夫人完全康复。消息传出,南昌的官太太及富绅豪户的妻女们来九江找她看病的络绎不绝。康爱德借此机会到南昌设立医院。1897年,位于南昌德胜门外环丘街一家临时诊所正式挂牌,这是南昌第一家西医诊所。康爱德一边看病,一边培训医护人员,慕名求医者接踵而至。1908年,这家诊所在原址上扩建为南昌卫理医院,运营至1950年被人民政府接管。卫理医院是南昌第一家西医院,是今天江西省人民医院前身。康爱德毫无疑问成了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网红”,拥有众多患者粉丝,仅1907年一年就收诊病人8000多人。在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医院还收治了大量受伤难民。
著名的“康医院”则是康爱德1902年在南昌下巷租房开办的康济医馆,后于1912年在上营坊扩建为南昌妇孺医院(即今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前身),她亲自担任院长。同年秋,孙中山莅临妇儒医院视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康爱德学以自强,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大加赞赏。她也因为高超的医术及博爱仁济,加之单身,被大家亲昵的尊称为“康小姐”。
07
《九江市志》中提到,1899年,作为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女知识分子,康爱德代表中国出席了伦敦“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是中国历史上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第二位女性。
康爱德终身未婚。12岁那年,虽然因为没有缠足而成为世人眼中的“另类”饱受蔑视,但还是有一个基督教家庭愿意儿子与她成亲。养母征询她的意见,她指了指自己的双脚,缓慢而坚决地摇了摇头。从那时起,她就决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帮助女同胞摆脱病痛和困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被坊间称为“奇”人,在看了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一文后,得知康女士“尚待字闺中”,心向往之,请罗振玉写信给梁启超和《时务报》创办人汪康年,希望他们为其做媒。但康爱德专注于她挚爱的医学事业和她的病人们,此事无果而终。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1931年,康爱德病逝于南昌,终年58岁。
正如《江西省人民医院志》中记载的那样: 康爱德为人诚恳,慷慨大方,经常无偿帮助他人,多次捐款捐物。虽身兼数职,但坚持每天门诊,遇到大手术还亲自主刀,直至年迈。康爱德的医德和人品深受各界赞赏。医学界人士称赞她“见识渊博,热爱祖国,是一位美的使者”!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中国留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 而没有康爱德们,就没有西医在旧时代中国的“星星之火,逐步燎原”。
作为中国第一批女“海归”,康爱德的卓越成就使得男权社会对女子刮目相看,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兴女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她们身后,是更多的中国女子迈出闺阁,走向世界,追求自由、独立和新知。
2021.09.07
注:部分史料由九江医学院(但福德附设护士学校为九医前身之一)前院长涂明华及九江同文中学(儒励女校为同文中学前身之一)校友联谊总会刘新发会长提供,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