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鸿达的头像

朱鸿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1
分享

生命中的苦乐年华 ,舌尖上的珍馐美味

“晨曦秋露已演霜,秋风瑟瑟天渐凉”。

秋意渐浓,天气渐寒。窗外的秋色宛如一幅绚丽缤纷的油画,又如一道佳人顾盼流离的倩影。一片枯叶,一株衰草,一丝白云,一场秋雨,一缕清风,一声雁鸣,一个回首,一个转身,一个背影。总让人伤感,想起过去的人,忆起曾经的事,放不下经年的离愁别绪,忘不了故乡的泥土乡音,抹不去才下眉头却在心头的独自飘零,看不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黯然神伤。

1

“朝暮处一霜一露一相逢,天地间一笑一嗔一别离。”伫立在秋风中,仰望寂寥空旷的天际,终究走不出凄楚孤寂的山影水障,似乎这个瓜果飘香、岁物丰成的季节,内心深处的精神沃土早已枯槁萧瑟,无法忘却的情怀河川早已干涸冰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人生如更迭有秩轮回不息的四季,经历了生命的风风雨雨悲喜沉浮,走过了逶迤的山川,望穿了辽阔的海洋,终会走向平淡,走向成熟,走向厚重,如这眼前寂寥丰满的秋色。而我们生命中却少一种久违的温暖,深沉的感念,饕鬄的美味,用以告慰行色匆匆风尘仆仆的岁月和生命归途的形只影单。

“秋风已起,美食又来。”

人生与美食,恰似生命与季节,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那份久违的浓郁、清香、甘冽、淡雅、醇厚,让我想起故土的芬芳,家乡的麦田,老街的吆喝,母亲的叮咛,乡音的召唤。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这是人生的况味。

曾几何时,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曾是我们不竭余力追寻的珍馐美味。时至今日,生活的殷实,物质的富裕,食物的多样,我们的生活理念已悄然变化,正如这不期而至的秋,总会让你我惦念而感怀。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伴着落叶纷飞的秋日,踏访地处中原腹地的清丰大地,处处弥漫着淡淡的菇香,勾起我思乡的情结,触发我沉睡许久的味蕾,填补我空乏的内心……


2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那个食物还相对匮乏的年代里,对蕈子的描写。

从南宋到现在,从山间丛林到田间大棚,从个人偏好到百姓餐桌,蕈子的发展之路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单从南宋诗人杨万里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千年的时光,蕈子的命运辗转起伏也已走过千年的历史。蕈子曾是山林里的精灵,牢牢植根在历史生命的群山密林之中,曾几何时,她曾让文人骚客垂涎三尺,密林寻踪,念念不忘。她们生命粲若星辰般短暂,但风雨萧然的生命信念却经历了千年时光的磨砺,不负芳华。

如今,蘑菇已成了蕈子的新称谓,食用菌成了她们的统称。她们已走出大山深处,走出密林山涧,俨然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给我们味蕾带来前所未有鲜美的体验。

20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正值上小学。春节前的一天,父亲顶着大雪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手里提着一个小袋子,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今天改善生活……我和妹妹紧紧地跟在父亲身后,盯着父亲手中的袋子。父亲从袋子里拿出一个乳白色的陌生的物品时,我和妹妹却不知为何物。当父亲忙碌一阵,笑吟吟地把一盘做好的菜品放到我们面前时,我和妹妹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把冒着热气的食物放在嘴里,刚嚼至唇齿间,就不约而同地吐了出来。原来,我和妹妹从未见过蘑菇,也从未吃过蘑菇,味蕾对蘑菇清香味道难以驾驭,在它们第一次碰触的刹那,发生强烈的抵触反应,这种反应只好让我们在匆忙间放弃。

米兰·昆德拉说,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前十年中。我生命的前十年第一次从父亲慈祥关切的目光中吃蘑菇却敬而远之,十多年后,开始把蘑菇视为食物中的美味的时候,却离开了父母,远离了故乡。而随后的日子,蘑菇也开始在家乡肥沃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从高中到大学期间,每至寒假,我都能吃上鲜美的蘑菇,尽管那个时候蘑菇的品种还只限于平菇和香菇,但它们却常常牵着我思乡的脚步。

我常常想,生命中经过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经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历经岁月的磨砺,生在在山林也好,温室也罢,如蘑菇在芳华绽放的瞬间,回望短暂的生命旅程,终究无法忘却脚下根植的热土和成长中历历在目的苦乐年华。

正如后来,我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生活中食材的种类千变万化,蘑菇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了我们生活中美味佳肴中一部分。这种与生俱来沉重的仪式感,也成为生命中无法企及的高度。


3

生活在蹉跎的岁月中踟蹰前行,生命的历程从故乡出发,然后客居他乡,形色匆匆朝朝暮暮中感受人生的颠簸流离,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在生命痕迹清晰明亮的过程中,最初的味蕾体验和体腹温饱才是我们立于天地之间最初的命脉。最近,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人间食话》,他从雅舍谈吃写起,写辑外拾遗,写人间知味,内容包括平常百姓家唱菜,诸如,茄子、莲子、饺子、豆腐等,还有飞禽海味,如,鸽、伴鸭掌、鱼翅、鲍鱼等,然后畅谈饮食文化,可谓洋洋洒洒,妙笔生花。

然而,这些菜品、饮食或者文化之中,却没有谈起蕈,没有描绘蘑菇,也许在那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蕈还未真正走出大山,走进平常百姓人家。只是后来,梁实秋先生定居台湾,隔着一望无际的浩瀚海洋,在那个饮食文化缺失、食材尚不充足的地方,即使产生食用蕈的想法,也只能隔海相望,汪洋兴叹了。

2015年的那个仲夏,我记忆犹新。因为,我有了一个新的使命,和时任白马杨驻村第一书记的宋胜勇同志驻村扶贫。

从最初的入户走访建档立卡,经精准识别因户实策,到科学谋划发展产业,一路走来,夙兴夜寐,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法割舍的却是和白马杨村的深厚感情。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拔出穷根,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当时,我们借助清丰县委“党建+扶贫+食用菌”的东风,县交通运输局为白马杨村建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大棚5个,18户贫困户通过股份合作、自主种植、务工就业模式参与其中。

种植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问题相继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宋书记和村支书杨献富、村长杨欧庆常常加班加点搬运蘑菇菌种,时刻关注着蘑菇的成长。

和菌种供应商协商,向马村乡党委汇报,向食用菌技师请教,找问题,查根源,想办法,从日出忙到日落,从周一忙到周日,最后,终于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望着食用菌大棚里一簇簇蘑菇,贫困户的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那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而我们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甜美。

4

今天,我已远离了白马杨,常常在无尽黑夜的尽头,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披上衣服怔怔地望着窗外,等思绪慢慢平复,才终于明白很多时候,自己的身体以外的精神的力量会莫名其妙地穿过无边的黑夜再次回到曾经工作和战斗的地方。

是怎么样的情感交织?让我们念念不忘。是怎样的心里历程?让我们殷殷期盼。

一串乡音,一张笑脸,一句问候,已沉淀成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情愫,再过数年,也许我还会在某个寂寥的深夜訇然惊醒,在秋风渐寒的晚秋驻首北望。时光如流水潺潺前行,我们却没有时间回望沿途的风景,没有时间回味境遇的滋味。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也是一位喜爱美食的人。怀旧常常让我莫名地想念故乡,想起朋友,想起同学,想起我爱过和爱过我的人,想起我曾生活过留下我足迹的地方;喜爱美食,我会想起母亲甘甜的乳汁,想起家乡的疙瘩汤,想起莘县的肉呱嗒,想起大学餐厅的茴香肉馅的大包子,想起清丰的烧饼凉皮,想起清丰孕育着希望的食用菌。

“与菌携手,菇舞人心。”

如今,在清丰膏泽丰腴的平川沃土上,无论是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还是海鲜菇、蟹味菇、羊肚菌、鸡枞菌,这些大自然的精灵被人工驯化成功后,不仅美味可口、五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强身健体,为餐饮业开发特色美食菜肴提供了原料食材,也成了千家万户、饭店酒店的餐桌上的一味独特菜肴。

在灿烂的阳光下,一座座食用菌大棚熠熠生辉;在宽敞的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菌棒孕育着希望;在轰鸣的车间里,一名名忙碌的工人汗流浃背。四通八达的公路上,一辆辆满载香菇的运输车辆穿行在田间地头,忙碌于阡陌乡野,小小的蘑菇已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

尽管,随风而逝的记忆历久弥新,黄土地的芬芳朝思梦想,小蘑菇的味道萦绕心头。但生活中的苦乐年华,舌尖上的珍馐美味已成为生命中无法释怀的一部分。而今天,我要为清丰的食用菌代言,为“全国食用菌第一县”呐喊,哪怕我力量如此渺小,我的声音如此微弱,因为我始终拥有一颗赤诚火热的心和一双奋力前行的脚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