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鸿达的头像

朱鸿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5
分享

黄河奔涌,风吹麦浪香

“六月夏日长,农忙收麦时。”

盛夏的中原大地上,麦浪翻滚,机械轰鸣,紧张有序的劳作中洋溢着丰收的景象。中华儿女战胜疫情,坚守生命的底色,放眼千里沃野,金浪泛舟,风吹麦浪香。

仓廪实、民心安。古往今来,小麦在黄河两岸丰腴肥沃的土壤发芽、生长、成熟,用生命的丰穰养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用血脉的膏泽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在萌发与收获间,在风霜雨露的洗礼中,岁月的年轮一圈圈地晕漾开来,厚重的命脉承载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岁月变迁的洪流中演绎着跌宕起伏的人生。

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隆冬溽暑后,小麦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开始了生命的溯源与成长的跋涉,她从黄河的怀抱里启程,沿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伴着九曲黄河的烈烈风涛,迈着铿锵坚实的步履,跨越千山万水,走过大江南北,植根长城内外,开始了生命的繁衍。

那一颗颗饱含深情的麦粒,伴着牧曲渔歌,在袅袅炊烟中,在古老的风车旁,走进了平常百姓家,成为中华儿女生活中温暖的醇香与甘美。

1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昨夜的南风又起,一夜之间大地上的麦子变成金黄色。自幼生活在鲁西平原,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吃着鲁西平原特有的白面长大,故乡那金黄的麦浪,那弥漫着麦香的长馍,那留存着母爱的疙瘩汤,常常让我魂牵梦萦。

记得儿时,新麦入仓前,母亲会用平板车拉着麦子前往十几里外的邻村磨面粉,然后天黑前匆匆赶回家,用新面粉蒸馒头、擀面条。我常常站在母亲身旁,闻着淡淡的麦香,等着馒头出笼。当母亲把热气腾腾的馒头放到我手里,望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则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笑容有丰收的喜悦,也有一份对儿女的疼爱。

时至今日,我无法理解30多年前的普通馒头竟如此美味,会剧烈地冲击我的味蕾,让我记忆犹新。只是,故乡馒头熟悉的味道早已消弭在记忆长河中,我曾无数次在学习生活过的城市寻找,终究一无所获。也许,经历了沧海桑田,时光的麦田里只留下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留存着故乡的麦香和母亲甜甜的笑容。

对故乡的眷恋,对土地的挚爱,对小麦的钟情,与生俱来,让我陷入情感纠葛的漩涡之中,时而念念不忘,时而朝思暮想,常把身处异乡的我置于孤寂凄楚悲凉的境地。

“让我们扎根在土壤里,和风儿一起生存。与种子一起越冬,与鸟儿一起歌颂春天。”我常常想,我们也许是故乡土壤里的一枚种子,一粒麦子,有一天被风莫名地吹散,飘零天涯海角,经过彻骨的寒冬,迎来明媚的春天,然后开始发芽、生长、成熟,收获一份填补内心的精神食粮。

只是,情感的流失,故土的背离,让我们从新审视生命历程的时候,我们早已远离了淳朴,远离了家园,远离了麦田,不再是麦田里的守护者,只能远远地深情凝望,然后悄悄地把麦田的厚重埋入心底。

小麦到底是何物?让我们牵肠挂肚,让我们心心相念,还让我们与故乡亲人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小麦的历史悠久,作为是三大谷物之一,生命历程已有万年以上,几乎可全作食用。小麦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孕育了人类文明,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小麦不仅是我们无法割舍的食物,还是弥补我们心灵的一味良药,给予我们内心温暖的慰藉,馈赠我们珍贵的营养。

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十几年前,每至小麦成熟时节,我都要回山东老家收割麦子。只是后来,我在清丰工作安家,接父母到清丰居住,家里的地便留给堂叔种植。尽管如此,芒种时节,年近古稀的父母仍会惦记家里的麦子,似乎他们从未离开故乡,从未离开麦田。

清丰与老家相距50余里,却无法阻隔他们对麦田的牵挂,很多次,他们一边念叨着多年前麦子收成,一边谈论着曾经麦收的情景。聊到兴致时,父亲情不自禁地找出早已锈迹斑斑的镰刀,霍霍地磨成铮亮,母亲则抬起头用期盼的目光凝望着天空,期盼芒种后的日子,会晴空万里。

“生于斯,长于斯。”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历了温饱难继的岁月,懂得生活的不易和粮食的金贵。父辈对土地的渴求,对粮食的珍爱,对食物的向往,我们这代人永远无法理解。

这种源于骨子里最质朴最纯真的表达,让我的思绪如风中的麦苗起伏跳跃,让我想起儿时在故乡麦田里收割麦子的情景,这种情景需要慢慢回味咀嚼,然后如老牛般静静地反刍后,一种久违的麦香便仿佛从故乡飘来,把我紧紧包住,让我感动欣慰。

记得那时,年迈的爷爷和奶奶扎着花白头巾,弯着腰,右手提着镰刀,左手拢着麦秸,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割着麦子。父母正值壮年,割起麦子常常把我甩得很远,望着他们被汗水浸湿的后背,听着麦田里“刷刷刷”的割麦声,我竭尽全力挥舞着镰刀,任凭豆大的汗粒打湿双眼,低落干涸的麦田。

收割完麦子,接着要扎成捆,然后套着牛车拉到麦场,等到万里无云,在炎炎烈日下摊开麦秸,套上牛马用石梁滚一遍遍地压过麦秸,等把麦粒装进袋子,早已是日落西山、万家灯火。

一天的忙碌,大家累得筋疲力尽,望着一车车的麦子,苦累瞬间被丰收的喜悦冲得烟消云散了。这时,麦子已脱去厚重坚实的盛装,铅华洗尽,颗粒归仓,走完生命的旅程,完成神圣的使命。

3

“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这是小说《麦田的守望者》里的一句话。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时,我在济南上大学,对书中的语言一知半解,焦躁的精神状态,让我在崩溃的边缘游离,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才让我获得淋漓尽致得畅快。

对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来说,逃离现实,离家出走,远离尘世,做一位麦田的守望者是他的梦想,然而,现实的残酷给了他当头喝棒,最后在妹妹帮助下,重新回归现实。

审视人生,守望麦田,总有那么一点誓言旦旦的信念,而我却无法长时间伫立在麦田守望,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人在等待,很多梦境般的时光总会不期而遇,而故乡的麦田也会在眼前时隐时现,若即若离。

金色滚滚的麦浪,一望无际的麦田,飒飒枯燥的风声,从我耳畔划过,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在火辣的阳光下,赤裸着上身,手持镰刀,弯着佝偻的腰,忘情地在麦垄间忙碌。这种情结会长久地植根于生命的土壤里,然后经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在夏日结成沉甸甸的麦穗。

而我就是麦穗中一粒饱满的种子。

白衣苍狗,岁月如梭。三十余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很多固有的记忆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很多亲人已离我而去,只是故乡的麦田还驻守在故乡的土地上,日复一日。

曾经,我们在麦场里玩耍嬉戏,和儿时的伙伴躲猫猫、捉蛐蛐、数星星,伴着沉沉暮霭回家。曾经,我们跟在割麦机后面奔跑,追着联合收割机狂欢,直到牛马驴逐渐褪去了历史舞台,打麦场也渐渐地淹没在时光的长河里。曾经,一夜之间麦场已从故乡的原野上消失,只剩下孤单的麦田依偎在故乡的怀抱,一切都变了,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麦香般淡淡的回忆。而我也远离了故乡,远离了亲人,远离了麦田。

从此,麦收的季节,我不再回故乡,不再守望麦田,却伫立在黄河岸畔,望着如黄河奔涌的麦浪,浅吟低唱。身为农民的孩子,父母的谆谆告慰铭记于心,还是要活成麦子的样子。扎根泥土,头顶向天,无畏风雨,傲视冷热。唯有去过远方,才懂父母情长;唯有植根泥土,才可饱满金黄;唯有不忘出生,才会活得敞亮。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正如《风吹麦浪》中所唱:

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

爱过的地方

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

吹向我脸庞

想起你轻柔的话语

曾打湿我眼眶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