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鸿达的头像

朱鸿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3
分享

清丰红薯,追寻风味人间中的情感之美


那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年月。大明王朝的江山风雨飘摇,黎民百姓的处境水深火热。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初秋,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艘商船趁茫茫夜色,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穿越黄岩岛,朝大明疆域驶去。

一轮明月穿透云层,月色如凛冽寒光斜射下来,照在风驰电掣的商船上。福建商人陈振龙与儿子陈经纶伫立船头,隔海遥望千里之外的故乡,忧心忡忡,感慨万千。

父子二人刚从吕宋(菲律宾)死里逃生,回想心惊胆战的一幕,后背仍阴风阵阵,不由沁出一身冷汗。片刻过后,陈振龙叮嘱儿子,即刻把藏在麻绳里的番薯藤条抽离出来。当他接过最后一截藤条,双手颤抖,泪如雨下,如获至宝般仔细端详,然后放入怀中。

不知过了多久,陈振龙皴裂嘴唇微微翕动,沉吟道,大明的百姓有救了,大明江山社稷有救了……

逃过重重关卡,穿越茫茫大海,历经千辛万苦,惊心动魄,陈振龙终于把中国第一株番薯藤苗,从海外引进到福州老家。

2020年秋,我途径福州市境内,却无缘到乌石山的“先薯亭”,瞻仰拜谒甘薯之父陈振龙先辈,试图隔着四百余年的岁月与之对话、探寻他与红薯之间千丝万缕情感的愿望,终究未能如愿,至今仍耿耿于怀。然而,时光漫漫,早已沧海桑田,陈振龙的身影如一豆灯火,在过往岁月中影影绰绰,唯有他漂洋过海凝望故土的情景,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只是,陈振龙未曾料到,他一个举动,不仅为中华儿女的餐桌奉上珍馔美食,还拯救了自明朝以来无数苍生百姓,更为中国美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

往事越千年,四百年时光漶漫,岁月积淀,自古至今,从南至北,从江南到中原,从田畈到沃野,红薯在清丰广袤丰穰大地上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而我,与红薯的情感,纯粹而诚挚,与生俱来又根深蒂固,像朋友、像知己,有时在某处相遇,亦如故友重逢,兴奋、激动。

这份情愫,如潺潺溪水,在心底流动,让我想起故乡,想起亲友,想起过往,更念起清丰。

剪不断理还乱般,朝思暮想,魂牵梦萦。

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故乡是游子牵肠挂肚的地方,而故乡的食物时刻诱惑着我们的味蕾。曾经少时离家,外出求学,然后定居他乡生活工作,像一个逃兵,背离故乡,独自把故乡留在生命最初的地方,而自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漂泊不定。

只是,岁月荏苒,飞鸿雪泥,生命中的一切都潜移默化,悄悄改变,只有乡音未改,徒留故乡食物的味道萦绕心头。

走过不惑之年,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百回千转,忽有一天,静下心来,望着镜子里花白头发,然后独自到荒野眺望故乡,风过耳畔,远方只有一片模糊不清的天际。一颗忐忑的心愈发孤寂黯然,方才明白,在他乡生活二十余年,情感只是暂时安放于此,终有一天,它会与我一起步履蹒跚地走进故乡的怀抱,落叶归根,情归故里。

苍茫回眸,故乡终究远去了,渐渐消失在视野范围之外。故乡的亲朋好友,河流原野,房屋树木,炊烟食物,总勾起我无限怀念与向往。它们叠加起来,像无形又硕大的精神食粮,填补我内心缺失形成的寂寥空洞,慰藉我内心的荒芜苍凉,让我时刻惦念故乡的窝窝头、疙瘩汤、西瓜酱还有烤地瓜。

前些年,堂哥来清丰办事,给我打电话,才让两个原汁原味的山东人,有幸在河南一座小县城的酒馆里小酌一杯。我们多年不见,酒过三巡,两个中年男人谈故乡变化,聊起人情世故,叹生活不易,最后在微醺中,不约而同地聊起儿时记忆。

堂哥说,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我们跑到地里偷地瓜,找个土岗子,挖个土坑,把红薯整齐放进去,找些土坷垃、干草、干树枝,一把火把地瓜和土坷垃烧了,等火灭了,再把它们焖上一会儿。等天快黑了,把地瓜从土堆里扒拉出来,黑黜黜的,却没人嫌弃,趁着热乎劲,大家抢着吃,想起来,那个时候的红薯为啥那么好吃呀……

堂哥动情讲着,感慨颇多。我脑海不由自主浮现当时的画面。曾经,我们无忧无虑,在秋天广阔的田野里,呼吸着黄土地的芬芳,大口大口咀嚼着烤红薯,然后奔跑、追逐、欢呼,童年的自己是多么快乐呀!

我调侃说,等我下次回家,要不咱们到去地里烤一回?

堂哥说,好,我回去就到家东地里种上地瓜,我可等着你哈……

我和堂哥的酒后约定,却化为泡影,未能实现。没过多久,他为了生计,为了孩子上学,只身前往北京,成为浩浩汤汤打工族的一员。堂哥身不由己,在现实面前,一切梦想都被击成齑粉。他没有选择和退路。

而我耿耿于怀,终归放不下。不甘心也不死心,唯恐内心深入通向故乡情感的道路中断。这条无形的路,早已潜移默化,连接着我的血脉,悄无声息地牵引我的脚步,让我不会迷失方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回家。

后来,每次路过街边烤地瓜摊,都会停下匆匆脚步。再后来,每每远远听见红薯的叫卖声,总会不自觉地迈开脚步,快步走上前,买个烤地瓜尝尝。在唇齿之间,回味儿时味道,然而,烤红薯过于香甜,缺少一点泥土独特的芳香气息。

去年,因为疫情,堂哥春节没有回来过年。聊天时,当我们谈起烤地瓜,说起我们回家到地里烤红薯的约定,不由惆怅失落。

我说,以后机会多的是,也不急于一时。

他说,他想吃红薯了,他打工的城市没有卖烤红薯的。

我给他要了地址,寄去两小箱清丰蜜薯。

当我从快递店里走出来,突然觉得小小红薯有了一种使命,它们承载着两个游子的梦想与向往,让我们身处他乡的游子,可以回味消弭多年的味道,可以追寻故乡沉寂多年的情感。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田地里辛劳大半生,直到年迈花甲,才不舍得离开朝夕相伴的庄稼地,离开生活半个多世纪的家园。

十余年前,我接父母回城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那天,二老磨蹭半天,收拾了很多行李,有的用包袱兜着,有的用编织袋装着,大包小包一大堆,恨不得把所有家什都带到县城。临行时,我借的车只能装下一部分。我告诉他们,先带些重要的,剩下的下次再拿,实在不行县城也能买到。父母舍不得,最后商量一番,忍痛割爱,只带被褥、日常换洗的衣服和一个装满物品的编织袋。

到清丰后,我从车后备箱拿起编织袋,感觉非常沉重,我好奇地打开,发现里面竟是大小不一的小方便兜,里面装着白面、玉米面、干面条、中午剩下的馒头和几块红薯。看着这么多普通的食物,我对母亲说,你带着这些东西干啥呀?这么沉,这里都有卖的。

母亲说,时间长了,放在家里就放坏了,不能浪费喽。

看到母亲阴沉的脸色,我没再说话,背起编织袋上楼了。

不曾想,晚上做饭时,妻子看红薯不新鲜,个头又小,随手扔进垃圾桶。等第一天清早,母亲做饭时,发现丢进垃圾桶的红薯,一气之下,收拾好行李,非要回老家生活。这让本不想在县城居住的母亲,坚定离开的决心,我和妻子再三劝阻总算让她平和下来,答应她以后要珍惜食物,不能随便扔东西。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父母已在县城生活近二十年,渐渐与这座城市有了感情,却惦念家里的二亩三分地,每至农忙时节,他们就念叨起来,今年的收成会如何?

我劝他们说,既然让二叔种,你们也就别再操心了。

你不懂,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根了……父亲瞥了我一眼说。

当时,我并未在意,也未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和深意,以致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想到这句话,内心像被一种莫名力量撞击一般,压抑而沉重。

去年秋天上午,我正在上班,父亲来电话说,我母亲蒸了红薯叶,让我回家吃饭。因忙于工作,回家吃饭的事竟忘得一干二净。晚上回家,母亲把给我留放的红薯叶菜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入油锅内炒了炒,加入辣椒和蒜汁,端到我面前,说,赶快吃吧!

望着消瘦苍老的母亲,然后看着眼前满满一碗的蒸菜,内心一阵酸楚,我眼角竟湿润起来。担心母亲看见,我急忙低下头狼吞虎咽起来,也许是很多年没吃的缘故,片刻之间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我才知道,父母二人骑着三轮车,从县城出发,跑了很远的路,找到一大片红薯地,经户主同意,摘了些红薯叶。再后来,红薯成熟了,等户主把地里的红薯收获完毕,父母又蹬着三轮车,到地里翻红薯,尽管个头不大,却翻拾了整整一车箱。

我劝他们,年纪大了,蹬三轮去这么远,万一累着或者有个闪失,就麻烦了,不如直接到超市买点。

母亲却说,庄稼人不下地干活浑身不舒服,趁现在还能活动,多活动活动。

那段时间,家里餐桌上有了蒸红薯和熬红薯粥。尽管是些普通的食物,却在农村延续了很多年,也曾养育了无数人。而今,清丰红薯和儿时记忆中的红薯味道不同,现在的红薯种类繁多,味道各有千秋,用不同味道冲击着我们味蕾。

3

“清丰出好薯,好薯数清丰。”

清丰县地处黄河故道,土层深厚、水源充足,历史上就有种植红薯的传统。立足自身农业发展资源和优势,近年来,清丰县以打造现代农业强县为目标,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质化保障、品牌化运作”思路,大力推进红薯产业“三区并进”,以引领区培育龙头、领跑产业,以示范区打造精品、推广技术,以带动区多元保障、扶持农户,全力增品种、提品质、促销售、创品牌,让清丰红薯产业后发先至、叫响全国。

今年春季,因工作需要,我与电教室同事到赵家村拍摄电教片,当走进村级企业马庄桥镇大地密码电商办公室,多台打印机持续工作,不间断打印的订单后,惊叹不已。

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介绍说,这些都是红薯订单,来自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多家电商平台,日订单突破5000余单……

清丰红薯由这些订单,通过多家快递运输通道,从孝道之乡出发,一路快马加鞭,运送到全国各地,走上亿万家庭的餐桌。

为进一步激发全县发展红薯产业的积极性,推广实施的产业链“链长制”,建立红薯产业链,由清丰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赵勋强任红薯产业链链长,做好红薯产业链条的查漏补缺和顶层设计。红薯产业链专班牵头研究政策,科学制定“1+N”方案,即绘制技术路线图、招商路线图、区域分布图、智库分布图、应用领域图为一体的1个产业链图谱,坚持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努力实现红薯产业全链条发展。积极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对红薯种、收、储等全程跟踪指导与服务。广泛开展“田中田”试验,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采用“我来种你来学”方式,不断壮大土专家队伍力量,手把手扶持、助推农户实现规范化种植。

根据土质特点,将全县17个乡镇划分为3个服务区,每个服务区成立一支技术服务小分队,并建立该服务区的“红薯种植管理微信群”,根据红薯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叶少、失水、分枝性弱等问题,群内作出统一指导。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用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依托华薯科技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毒组培实验室、红薯育苗工厂,开始了红薯的工厂化育苗,结束了我国没有红薯工厂化育苗的历史,年育苗能力达到10亿株,初步建立了科技研发、高代健康种苗脱毒组培、工厂化育苗、基地规模扩繁、种薯销售的产业化链条。依托新阳种业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的红薯繁育制种基地,建成一个新型的种植生产体系、种业生产体系、品种研发体系,为清丰县打造成国家级红薯产业化科研示范基地和红薯产品研发基地贡献科创力量。

截至目前,清丰县已推广种植优质红薯品种12个,种植面积近10万亩,实现年产值3.2亿余元,带动60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全县成功打造小农丫、薯清风、卓今庄园等红薯或薯制品品牌10余个,涌现出大量以古城梁村、固城黄焦村、大屯雷家等村为代表的“红薯村”。目前,清丰县科学谋划,精心布局,围绕韩村镇千亩示范方,依托新阳种业、小农丫等企业,全力打造全国红薯小镇。

时至今日,在清丰广袤的沃野上,那根漂洋过海的番薯藤条,仿佛赋予了神奇的使命,宛如一条条生机盎然的绿藤,不仅串联起厚重历史和人文情怀、还串联起美食文化和产业链条,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珍馔美食。

“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

我想,四百多年前,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陈振龙父子怀着对故土的拳拳之心,冒着生死,把番薯的藤条带到明朝的土地。一根九死一生的番薯藤条,有了救民济世的使命,跨越四百余年的时光,生命力依然旺盛,经过驯服、培植、改良,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居家美味,她的身影植根长城内外,遍布黄河两岸,在神州大地上编制出绿色的经纬图案,在华夏沃土里孕育出生命的累累硕果。

古往今来,小红薯在大地上,用一个鲜活的人情世故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那些历经时光的情感交织,早已化为人们心中的感恩,这一份埋藏心底的感念,会让我们感知红薯的来之不易,愈加懂得感恩、珍惜。

生命最初的感知永远是新的,我们自小被故乡食物喂养,那种味道刻骨铭心,随时光流逝,也只可悟得一二,记住那份至味。

人生的经纬气象,总是在苍天流云间,一点点幻化积淀,有了独特气质。

总有一种况味,伴着故乡袅袅炊烟,氤氲成香甜的记忆,让我们回味。

如今的幸福,不过是食一碗人间烟火。

食一碗人间烟火,足以慰平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