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如天籁之音,从九千年的苍茫中飘来,响彻天穹,悠扬而辽远。
贾湖骨笛,罕见的史前神器,甫一横空出世,便震撼寰宇,让世界的目光聚焦沙澧大地,亦让中华文明攀至无法逾越的高峰,兀立世界文脉之巅。
伫立小商桥上,侧耳聆听,浅唱低吟间,笛声或清越婉转,或壮雄浑厚。凭栏处,潇潇雨歇,颍河故道刀光剑影,战鼓擂动,千年时光里,岳飞慷慨悲歌,一曲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历史是卷帙繁浩的大书,文字系连接古今的桥梁。
钩沉稽古,岁月留白处,许慎的千古典籍《说文解字》,在华夏大地上镌刻出一串串汉唐气韵,构建成一套形义结合的汉子系统,成为后人解读文字的一把钥匙,揭开了历史浩瀚如烟的文明密码,筑起整个中华文化的坚实根基。
沧桑的文化底蕴,厚重而灵动。不朽的经纬风骨,古朴且秀美。
一曲玄妙古音,在贾湖遗址上演奏成文化遗存的钧天广乐。一座千年古桥,在颍河之畔上演起金戈铁马的历史大剧。一部万世典籍,在岁月赓续中注释着中华气象的文字密码。
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美丽的沙澧河,宛若两条蜿蜒澄澈的玉带,滋养着这座风土吉壤的城市。
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就是漯河。
1
外揽锦绣芳华,内胜人文丰赡。
漯河,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衔伏牛山麓,东临淮北平原,怀抱沙澧河,坐拥古邑城,文物古迹诸多,文化源远流长,既富岁月的倥偬与漫长,又具时光的沉淀与变迁。
七月,烁玉流金,来自漯河市郾城区的诚挚热情,将我与来自省内百余名文友陶醉在旖旎的隐阳城。
从郾城高中出发,与文友结伴前行,抚今追昔,那些漶漫数千年的前尘往事,那些遗存湖畔河岸的和璧隋珠,那些唤醒时代奋进的乐舞欢歌,不时在眼前浮现,在脑际萦绕,在耳畔回响。情之所起,兴之所至,随伏案提笔赋文,心逐悠悠千古,步履贾湖博物馆。
一支骨笛,奏响中华文明的悠悠初音,让漯河舞阳的贾湖村名震天下。
1986年,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古墓葬破土而出,便浓墨重彩地登上永恒的生命舞台。昔时,古人用丹顶鹤尺骨为材料,去两端关节,取中间一段直骨,钻上两个至八个孔洞,制成音阶准确的乐器。后经专业人员对七孔笛进行测试,结果让他们欣喜若狂,不曾想,这支深埋地下近九千年的骨笛,竟奏出音标达到国际标准钢琴中央C调的七声音阶。
来自中华文明的远“骨”之音,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外来说的假想,继而把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史推进到了九千年前。
走进贾湖遗址博物馆,宛如遇见一颗硕大的水滴,氤氲成无声的涟漪,悄然滋养着这片古老神秘的文明之源。一座座别致的圆形建筑以廊道相连,错落有致,不仅串联着历史与现代,还连接起文明与人文,承载了这方热土对先人的尊崇,对文化的厚爱,对文明的膜拜。
当我站在“骨笛”专题展厅,凝望着镇馆之宝贾湖七孔骨笛时,尽管时光经历近万年,仍能清晰地感知到旷世旋律,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穿行韵动,时而悦耳动听,时而奔涌豪放,时而悲戚哀伤,时而壮烈激昂扬,而这一刻,宛如置身历史梦幻与现实交替的错愕之中,仿佛穿越时空,聆听一曲传承亘古的礼乐长歌。
惊艳、震撼、崇敬,还有一种神圣的敬畏。
然而,揭开贾湖遗址的神秘面纱,吹响中华文明初音的骨笛,只是诸多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在丰厚古老文化积淀之下,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在全国同时期遗存中十分罕见,堪称东亚地区万年以来第一座历史丰碑和文化高峰。
贾湖遗址历经8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6000余件,从40余支骨笛到牛鹿等动物遗骸,从炭化稻米到酒石酸成分,从蚕丝蛋白残留物到大量鼎形器具,再从龟甲上契刻符号到出土的栽培大豆等等,创造了11项世界之最。
这些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世界之最,蕴含着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管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手工纺织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贾湖遗址,被评为20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纳中原之灵气,汲沙澧之膏泽。
隔着亘古的时光,回望那段沧桑岁月,这片土地上曾载歌载舞,曾烟火缭绕,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那些最初文化的创造者,在悠扬绵长的笛声中,演绎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前世今生。
2
公元1140年,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刚落幕,目及所处,尸首遍野,血流成河。
彼时,郾城上空阴云低垂,烟雨苍茫。岳飞满腔怒火,伫立小商桥上,血迹斑斑的双手摩挲着破损的桥栏,双眉紧蹙凝望着杨在兴的墓碑,锥心蚀骨,悲愤恸哭。
不料,一别数日,此刻彼此竟阴阳相隔。
杨再兴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的情景,不时在岳飞脑海浮现。其虽身中数十箭,仍与金军厮杀不止。惨烈战斗中,不慎陷入小商河中,岸边金兵万箭齐发,身负百余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雨愈发紧了,豆大的雨滴从天穹倾泻而下,打在岳飞身上。他目光炯炯,凭栏远眺,百感交集,慷慨激昂地吟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至此,岳飞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从小商桥走进了世人的视野。自南宋以来,一千年的时光中,一次次被后人吟诵、高歌,在历史回音壁上发出的回响,荡气回肠,气壮山河。尽管后人对《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时间出处存有疑虑,然而,历史的真实面貌早已消弭在历史长河中,谁是谁非已无从考证,诗词的出处与小商桥因缘如何,还是留给智者叩问吧!
一千四百年余年以后,站在号称“天下第一桥”的小商桥上,依然能看见绍兴十年的刀光剑影,听到战马厮杀时的战鼓擂擂。一座桥悄无声息地承担起我们对古道西风的向往,那是对时间与历史的情感追溯。这座横跨古颖河道的桥梁,因古时商王经此而得名。该桥始建于公元584年,即隋开皇四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1982年9月,国家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派考察组实地考察,得出该桥创建于隋且略早于河北赵州桥的结论,后经《北京晚报》等数家新闻媒体报道,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
当第一次与小商桥邂逅,就被它的气势震撼了。它的曼妙身姿,像一道横跨古今的彩虹,在小商桥上勾勒出最恢宏的曲线,千百年来,处处弥漫着历史的沧桑与斑驳。我踱着坑洼不平桥板,脚下的石板发出低沉的回响,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这一刻,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瞻仰它的真实面貌,倾听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长歌。这座敞肩式圆弧石拱桥,由一主拱与两腹拱组成,结构与河北赵州桥类似。桥身总长21.3米,宽6.45米,主孔净跨12.14米,桥体。主拱的主孔和两侧腹拱的小孔由20块红石拱券并列而成,拱石间咬铁连接,主、腹拱的两侧通身刻有天马彩云、云龙、莲花、牡丹以及三角几何等图案,古朴简素,精致优美。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如今,根据实物考证与历史传说,围绕小商桥文化遗存和杨再兴墓址,小商桥景区进行了扩建,现有小商桥、杨再兴纪念园、百名将军题词碑廊、小校场、渔舟岛、凤凰台、古驿站、桥文化馆、4D影院、岳飞枪刻碑等重要景观,已然成为感知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的游览胜地。
风起了,天空飘起细雨,轻轻抚摸着残缺的栏杆,依稀有历史的余温滑过指尖。我转身望去,小商桥的背影在风雨中缥缈,幻化成一幅水墨丹青,在历史大幕下徐徐展开。
3
文字用来书写历史,而文字也有自己的历史。
文字的历史,最绕不开的两位伟人,一位是仓颉,一个是许慎。仓颉创造了文字,许慎著成了《说文解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 曾做轩辕黄帝的史官,因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飞行足迹,依照形象会意创造出文字,革除结绳记事之习,开创华夏文明之基,被后人尊奉为“造字圣人”“文祖仓颉”。
仓颉的故乡,位于北中原的濮阳南乐,与我居住的清丰不距50公里。10余年前,受南乐好友相邀,去宝地做客赏游,间或拜谒仓颉陵,方才有幸隔着近七千年年的时光,与文祖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缘。虽步履仓促,来去匆匆,但那次不期而遇,让我对文字的起源、创造与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
仓颉汲取世间万物的原始能量,创造出的文字形象,或遒劲苍健,或舒展飘逸,或刚柔并济,或隽秀清丽,有表象,有会意,有思想,有韵致,赋予粗细线条一种流动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明的生命基源,让炎黄子孙的精神情感和思想内涵得以万古流传。
时光流转四千余年,另一位伟人悄然走进历史,推开了文字厚重的大门。而后,花费20余年的光阴,沉溺文字海洋中,分析、比较、梳理、归纳,编撰出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
他就是许慎。
许慎,字叔重,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因对汉语文字做出杰出贡献,被尊称为“字圣”。许慎自幼质朴淳厚,聪颖好学。儿时从师学习“五经六书”以及百家著作。公元79年,他被推举为孝廉之士,后又被召入京城,升迁为太尉南阁祭酒,师从当时的经济学大师贾逵学习,对古文经,仓顿古文、史籀大篆的研究,都已具有较高的造诣。
匡正大道,治国安邦。许慎一生致力于此。为让世人明白先贤造字的深意。公元100年,许慎完成《说文解字》初稿。为让书稿更完善,不断涉猎群书,广泛精深研究,将发现和收获填补进去。
许书略存二百字,古镜一扫千年尘。公元121年,《说文解字》在九州共仰的期待中定稿。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说文解字》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辨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字1163个,一共10506字,按540个部首排列,开创部首检字的先河,以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保存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在去许慎文化园之前,我脑海中浮现出的许叔重形象,尽管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但他身上散发的思想光芒和人文气质,经千年文化积淀萃取升华,形成的强大气场,足可以支撑文字流芳百世的源远流长。
当我来到许慎文化园,伫立在六书柱旁,仰望许慎金丝楠木雕像,激动敬仰之情无以言表。这座高65.米重16吨的雕像,像一座丰碑屹立在世人面前,让我们瞻仰拜谒时,可以聆听他关于文字的玄妙高深见解。
七月骄阳似火,许慎的雕像在阳光照射下,愈发熠熠生辉。终于,他的身影清晰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而此刻,他衣袂飘飘,须髯若神,手持一本书卷,目光炯炯地凝视前方,若有所思。
我踅步向前,穿过石砌影壁的刹那,眼前豁然开朗,一排排重檐庑殿的汉式建筑映入眼帘,不由心驰神往,沿着一条80米长的汉字大道,走进叔重堂,走向字圣殿,走入文字的世界。
暮色渐沉,霞光万丈,殷红如锦缎铺满天际。在落日余晖下,汽车驶离郾城高级中学,踏上了归途的路程。
从贾湖遗址的曼妙笛音到小商桥的金戈铁马,从许慎文化园的博大精深到郾城高中的朝气蓬勃,从远古到今昔,从情怀到文脉,让我聆听到乐章的大美,看到忠勇的博大,感知文脉的赓续,三天的旅程落下帷幕,暂且与这座城市惜别。
也许,若干年后,当我再次回望这座城市,那曲飘逸的笛声,飞越万水千山,在我耳畔响起,成为千古绝唱。
那一刹那,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有小商桥的金戈铁马,还有来自一千九百年前,端坐在天地之间,手持许书破解文字密码,汉皓首苍颜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