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彤的头像

老彤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4/01
分享

归途如虹

  归途如虹

――浅析尹武平将军的创作轨迹

老彤

在古城西安去年举办的书博会上,尹武平将军是以“新面孔”出现在红地毯上的,尽管他前年曾出版过散文集《人生记忆》,也获得了冰心散文奖,但对于以贾平凹为代表的文学陕军这一强大阵容和口味很重的西安读者来说,他无疑是孤单和陌生的。

当他有些忐忑有些羞涩地把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归途拾光》呈献给理智的读者时,分享会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正如各个媒体报道的那样:人头攒动,场面火爆。

在这个纯文学不大景气的今天,尹武平将军为什么能一炮打响,被习惯于读路遥读陈忠实读贾平凹作品的读者所接受所青睐所热捧,这种现象似乎值得思考和研究。于是,我又把他的《人生记忆》、《归途拾光》翻了出来,进行认真学习和研读,企图从作品本身中找到密码和答案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离开了人或者人性,文学是苍白无力的。什么是人或者人性,怎么表现人或者人性,这是作家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方面,尹武平将军做出了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探索。

认识和解读尹武平,得从他的人生履历开始。他的人生和生命是三个模块构成的,一个是农村岁月,那时的农村还很贫瘠,除了贫穷还是贫穷,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懵懂和饥饿的状态下度过的,但正是这些困难的岁月,却赋予了他劳动者的信念,生存者的希望,活下去的骨气,红高粱一样的心灵和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身体。

另一个是军旅生涯,他从排长做起,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不想当将军就不是好士兵”梦想。可以说,他把半生的精力和心血用在了沙场点兵、厉兵秣马上。正是军营这所大学校,既锤炼和砥砺了他武将特有的血性和虎气,又培植和涵养了他文将所兼备的内涵与儒雅。成为军中“马背上的读书人”。记得一次外训,沙漠上缺书看,作为宣传科副科长的我,就及时给他送去两本文学名著,一看到书,一向不怒自威的他竟然像小孩一样兴奋,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再一个是退休生活。荣光散尽后,孤寂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他没有因“人走茶凉”而感叹世事的炎凉冷热,更没有因养尊处优而虚度大好光阴,他本来可以莳花弄草、钓鱼逗鸟、照看孙子,喝些小酒等等,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抱着“不能混着活下去”的想法,自找苦吃,干起了“爬格子”的苦差使,近三年来,就相继出版了《人生记忆》、《归途拾光》两本散文集,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归途的又一次超越和辉煌。

这三个人生模块,构建了他的生命的走向和维度。通过对他解读咀嚼,便得出如下结论:他是一位做官与做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人。将军、作家特殊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作品的分量和厚度。二者的完美结合,使他没有因为当官而使作品显得浮浅和稚嫩,也没有因为身份的光环而使作品经不起推敲和检验。

尹武平身上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情乡韵乡愁,他善于从故乡的人事中寻觅、采撷、筛选最本色最淳朴最原始的人性之美。他出身于富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富平是个好地方,那些文化底蕴、那些风土人情、那些轶闻趣事、那些一山一水,都在他的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底色和烙印。也正是这些,给他赋予了特有的灵性、情感和温度。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对家乡的挚爱,对土地和劳动者的敬重,始终迂回和萦绕在他的字里行间,就像一个农民进城若干年后身上仍然散发着浓郁的玉米芳香一样。可以说,正是这块沃土的滋养,给了他跳跃的激情和创新的元素。如《记得那年桃花开》、《白蒸馍》、《知了情》、《父子》等,都是对土地对家园对父老乡亲的感戴心录和情感轨迹。

军人出身的尹武平,他倾尽心力又煞费苦心地去触摸并反映那些可爱的将士们,以寻求他们对生命对使命的大美壮美和人性之美。身处其中,决定了他对军人有着悉心的深刻的体验和洞察,也对军人的苦与乐、血与火、悲与喜、爱与恨有着常人难以体味的感受和顿悟。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具备了他是为打仗而生的坚强和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在内心蓄积和燃烧着责任与使命的火花。因而,他的作品既有硝烟四起、血染疆场的豪情,又有琴心剑胆、铿锵玫瑰的柔情,从这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的故事中,对战争对和平对忠诚进行了酣畅的流露和深情的表达。像《谁说清明尽忧伤》、《牵一缕清风拂利剑》、《洞朗,我想悄悄告诉你》、《硝烟》、《野营》等作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对于我们眼睛,而是缺少发现。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使尹武平的目光是睿智的犀利的,他总能在平凡普通细小甚至散淡的生活中去发掘美去表现美去讴歌美,因而总有一种催人奋进、动人心魄的原素和基因。他的《最美还是自家景》、《人的灵魂最纯洁的地方》、《点拨》等如汩汩的清水、沁悦人心,汇集在一起,荡漾着理性的浪花、闪耀着生命的真谛。在不到二百字的精短散文《点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清油灯燃烧一阵,发亮处有了黑芯,亮光渐暗。拨掉黑芯,复亮。但拨轻了,黑芯掉不了,拨重了,油淹芯子灯就灭了,拨早了拨晚了,都达不到最佳程度。这样出彩的表述,既有生活的亲和力,又有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掌握拿捏学问中认知和感悟人生的方法和密码。

尹武平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也是不服输的。他的每一篇作品不是应景之作,而是杜鹃啼血。弘扬主旋律和释放正能量,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那种消极的颓废的凋谢的东西是容不进他的眼中的。他的写作是在别人褒贬不一的说词中进行的,好在是他具有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自信与豁达。他的作品追求一种天然雕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真情实感的释放与袒露,丝毫看不到人为雕刻的痕印,因而读起来就酣畅流漓。他的文字不华丽不高深不抽象更不朦胧,是经过沉淀的,因而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只有是自己的,才是最美丽的。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他的散文有着诗歌的质地与光彩,凝练、沉思,而且悄悄地融入了军人的气质与力量。”

对于新作《归途拾光》的诞生,尹武平如是解释:这些作品是我在归途拾起的,弥足珍贵,既不是过往的荣光,也不是缥缈的浮光,更不是梦境里的虚幻之光,而是只有闭着眼睛才能看得见的骨子里的那束绚烂的生命之光。

谈起以后的打算,尹将军沉思了一会道:文学不仅是文学,而是一种坚持的品质和如山的使命,只要人活着,文学就不会死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