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彤的头像

老彤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4/01
分享

平凹先生

平凹先生

老彤

我有幸和平凹先生见过两次面。

第一次大约是2002年的秋夏之交,他带着陕西几个艺术家来天水某师采风;第二次大约是2012年的深秋,他一行几人来高原西宁体验生活。

这两次,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都负责协调陪同,因而就近距离地见到了平凹先生。作为一名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自然对平凹先生是尊崇的,从他一部部沉甸甸的作品中我读懂了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分量。

“你是哪里人?”初次见面,平凹先生就用浓浓的陕西口音问道。

“我是岐山人。”我也用浓浓的西岐话回道。

“都是陕西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平凹先生说完,就憨厚地笑了起来,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平凹先生是极其普通的一个人,他衣着质朴,谦和厚道,沉默寡言,有时像个农民、有时像个工人,更多的时候则像个儒雅智慧的教授,浑身上下透着一种气质。从他低调冷智、内敛淡静的风格中,我能看到他与众不同的一面。

我只所以忽略这两次采风活动的一些细节,是因为基本情形大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近似程式化的参观、采访、座谈、写字、作画、签名等过程中,平凹先生显得很忙,仿佛一个大明星似的被人簇拥着、被人点赞着……

我当时的心境是,一方面,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文学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耀,毕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另一方面,鲜花和光环下的他,能否不被名声所累,继续写出快灸人口的精品佳作吗?

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后来的实践证明,平凹先生是清醒而坚定的,这个习惯用作品说话的文坛“常青树”,以是“母鸡就要下蛋、是耕牛就要劳作”的敬业精神和奋进态度,接二连三地引发文坛的反响和“地震”,在社会上产生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应,从他高产的一系列作品中,人们能够感悟到大师喷涌而出的才思和智慧,领略到他鬼才、奇才的功夫和魅力。

这两次采风活动,虽然行程很短暂,平凹先生也是来去匆匆,无法过多地交流和沟通,因此也留下少许遗憾。但事隔多年,有三个细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细节一:在大家谈笑风生时,平凹先生总是保持着固有的沉默,从不高谈阔论,从不喋喋不休,而是静静倾听、细细观察,说到关键处高潮时,他才偶然一笑,却很含蓄。这种沉默,看上去很曼妙!

细节二:那天,在打靶时,平凹先生兴致很高,神采飞扬,教练耐心给他讲解射击要领,他也听得神情专注。射击时,但见他心不慌、手不乱,很从容,从立姿到卧姿,从瞄准到击发,一步一动、有板有眼,打的环数还很专业。这种专注度,使我当时在想,如果他当了神枪手的话,还能不能成为大作家。

细节三:天水采风活动临走时,平凹先生意犹未尽,欣然给我题词:云水风度。对这样带有禅意色彩的题词,我当时浑然不觉,后来才慢慢明白,他是希望我做人做事要有云和水一样的格局和境界,追求思想和精神上的自由王国。这一点,足见平凹先生的良苦慧心。

时间如梭,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平凹先生,只是从媒体上关注着他的动态。前年我转业到西安工作后,也曾萌发过拜见他的念头,但终未成行,主要还是担心干扰他的创作生活,好让他择一隅清幽,很专注很深情很投入地驰骋于属于自己的自由王国。

岁月已经平息了我身上的狂热激情,对名人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盲目崇拜了,但对平凹先生的一举一动,我还是抱有足够的兴趣。这些年,“贾平凹热”几度涌现,不能不说是文坛上的一个神话和奇迹。

有时我也在想,在这个纯文学有些缺失的年代里,平凹先生凭借什么样的魔力和智慧,能使他和他的作品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符号,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呢?

研究和解读平凹先生,我不是权威、也不是专家,加之对他的作品也没有系统地享受、吟味、深究,所以高度就上不去。作为一个见过和喜爱他作品的人,自然有一些零星的幼稚的感受,只是说说而已,不能深究。

杨绛说,一个人最曼妙的风景,就是保持内心的从容和淡静。在浮躁和喧哗中,能否保持定力和潜质,则显得弥足珍贵。在这点上,平凹先生做到了,他一直努力在寻觅内心的安宁和独行的自在,要么是行走于西北大地,要么就是隐居书房潜心问道。正是因为这种恬静,才是他宁静致远,凝神聚气,用一颗平静的心去观察、分析、考量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们。若干年前,他写了《浮躁》,他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浮躁,虽然这个世界并没有改变多少,但他还是要用一枝秃笔去唤醒去呐喊,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

一位诗人说,在薄情的世界里,我要深情的凝望着。起初,平凹先生也像陈奂生进城一样,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一度陷入迷茫的困惑,既有路遥“日他妈的文学”的感慨,又有陈忠实的“你懂个锤子”愤懑,但很快,他就适应调整过来,坚定了“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的信念,这个“人”,就是被冷漠了的,被淡忘了的文学,就像农民坚守土地一样执着虔诚,矢志不移,不放弃不抛弃,而且是那么的投入、凝神、聚力,才开垦出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属于自己的希望和果实。

平凹先生在《自在独行》中说过,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往前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超越了,众生便尊你为神圣,神圣才是真正的孤独。作为一个作家,平凹先生最理解最懂得孤独的意义和价值了,他既是一位清醒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透过他的诸多作品,极具叛逆精神,但又不失纯朴的本色。可以说,《废都》是他在孤独状态下完成的,既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争议,在那段灰色的日子里,倔强的他并没有消沉,不振,而像一个独行的侠客,依然徜徉在精神的高地上,终于找到脚下的根。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只是心灵的那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

平凹先生是一个本着自家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像他自己说的,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这些年,日子虽短也长,虽苦也甜,平凹先生宝刀不老、勤奋耕耘,创作了《浮躁》《白夜》《废都》《高老庄》《高兴》《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经典作品,几乎写尽了人世间的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名之累,写尽了尘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但劳动者的信心和信念,会使他在累了老了的时候,还要坚持写下去。

享受孤独、专注专一、永不放弃、精耕勤勉不正是对平凹先生和他的作品最好的诠释吗?

我常常回想起关中平原广袤的田野上,在晨雾缭绕、朝露闪烁中,一头秦川牛拖着沉重的犁铧,脚踏实地、一步一动、躬身前行,正在播种着无限希望和生机。这种时候,我就蓦然想起了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们,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人,三秦大地的文学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