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彤的头像

老彤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9/03
分享

壮怀激烈看《八佰》

壮怀激烈看《八佰》

老彤

疫情渐退后,在人们的期待中,管虎带着他精心制作的《八佰》,率先 登场,好评如潮,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我是个老影迷,尤其对军事影视题材作品情有独钟。两年前,我看了冯小刚执导的《芳华》后,觉得拍的不错,便写了《芳华是部好电影》的评论,遭到不少人的指责和批评。其实把《芳华》说的一无是处,并不符合辩证法,我认为,起码它在军事影视题材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美学上有了新的突破,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些年来,军事片总会给我们一些惊喜,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到冯小刚的《芳华》,再到管虎的《八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军事题材作品正在突出重围,踏平坎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这是值得令人骄傲的地方。

得知《八佰》上映后,我便第一时间,戴着口罩,随着人流走进西安一家电影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收看过程中,从头至尾,大家屏息静气,聚精会神,心情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而起伏跌宕,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完全被八佰勇士的英雄壮举所感染。

总体感到,这是一部创意很新颖,导演很敬业,演员很入戏,气势很磅礴,艺术很精进,效果很理想的战争大片,每一个场景都是恢宏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每一个泪点都是戳心的,每一个隐喻都是合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部真正的战争史诗巨片,更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电影。

《八佰》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我感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大主题。新时代呼唤新作品。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作品,必须要有鲜明的时代征,必须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严格地讲,主题就是军事和战争艺术的生命力。纵观中国电影史,反映军事和战争的影片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像《地道战》、《保卫延安》、《高山下的花环》、三大战役系列影片等等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是因为都有大的时代背景和大的时代主题,这一重大主题的确立,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要。

《八佰》所选取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七年发生的著名的淞沪会战,日本获胜、上海沦陷;所摄入的角度是在这一惨烈的战事中中国军队88师524团第一营固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阻击敌军的保卫战;所昭示的内核是孤军悲壮背后,一个弱国的悲凉;所表达的思想是“军无国不立,国无军不强”。有这样的重大主题作支撑,无疑成就了《八佰》,也是《八佰》走红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是大情怀。中华民族素有共生共荣,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中国军人也素有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爱国情怀。这种大情怀,本质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危急之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人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冲锋姿态呢?影片正好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

该片聚焦的是八佰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在这场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局部战斗中,在政府无能孤立无援的囧境下,这个对外宣称八佰,实际兵力四佰,且由杂牌军组成的队伍,以“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的铮铮铁骨,以劣势的武器装备和薄弱的防守设施,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这八佰壮士中,有一身血性浑身是胆的谢团长、杨营长和连长,有那些性格各异、怕战怯战的逃兵,有老葫芦、老算盘、羊拐、老铁这样的散兵,还有象征着军队未来和希望的娃娃兵小湖北,这些人物的塑造血肉丰富,栩栩如生。他们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有缺点但却可爱,有个性但却纯正,有劣习但却思改,一旦有事,他们就会挺身而出,舍死忘死,英勇善战,不是冒死用重机枪扫射日军的飞机,就是用人身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危机四伏中杀出一条血路,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光,体现了中国军人的战斗品质、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

同时,影片还深刻阐述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一道理,在八佰壮士弹尽粮绝,四面楚歌之时,租界的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方式接济和供养着自己血战到底的英雄们,在军民的齐心协力下,才使撒退得以顺利进行。

再次,是大写意。重大军事题材作品的驾驭和把握,离不开影视艺木家们独到的眼光,恢宏的襟怀和驰骋的想象。《八佰》在电影美学和鉴赏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既还原于战争的真实性,又赋予高于战争之外的想象力,既鞭挞了人性在战争来临时的丑陋,又给予生死时速的人性的温暖,既体现了人们身处绝境的无奈心态,又释放出人们渴望和平的强烈诉求。

比如,片中把镜头聚焦在苏州河畔,一边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租界,一边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四行仓库,一旦开战,这边战火正酣,那边隔岸观火,构成了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反差。这种影视处理效果,表达了人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由衷渴求,具有很强的视角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比如,片中塑造的大白马,像白鹿原上的白鹿一样,高大威猛,鬃毛燃烧,每逢战事处于焦灼、我军陷入逼仄之时,这马儿就冲出栅栏,狂放不羁,呼啸而过,纵使敌人的枪林弹雨也无法停下它奔向远方的步伐。这是一种隐喻,但处理得恰逢其时,人们明白这匹马委实不存在,但又真实活着,表达了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幸福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内心祈盼。

还比如,片中的升旗仪式,是该剧的“戏眼”,也是高潮之处。该片通过表现护旗、升旗的过程,把故事推向了巅峰。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中,国旗倒了,再扶,战士倒了,再上,直到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在战争的废墟上,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华民族向上而生的力量,向侵略军们表明了中国军队“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同存亡”的英雄气概。这些蒙太奇的手法,雕刻般的场面,油画似的质地,使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爱我中华护我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但客观地看,《八佰》在某些场景的动与静,虚与实的艺术处理上还存在一些瑕疵,特别是在部队受命退入租界的这出戏上处理得过于仓促过于虚幻,结尾处还有画蛇添足之嫌,影响了影片的整体效果。

《八佰》归来,奉献的是一部真正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史诗巨片。看一部优秀影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斗志、砥砺前行的过程。所幸的是,今日之中国再也不是昔日之弱国,这恰恰就是历史赋予今天的真正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