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修中河1985年就开始写诗,他太忠于诗歌,以至于看他的诗歌常常感到内心的狂热的躁动和莫名的不安,那隐于内心的诗情,终不是几首诗歌就能了然于胸,翻来覆去,月上碧空,我依旧无法说清楚,太像踏雪寻梅的感觉,亦如高山遇云海,大海伴波涛,一直到今天我终于明白,那是诗歌在找寻一个载体,寻找一个可以和诗歌同频共振的载体,然后在诗歌中或沉醉不醒,或白日放歌,这其中体会的是心情的放纵和怡然,岁月婆娑,也掩饰不住诗人修中河豪迈的性格和奇异的诗情,他骨子里就是一杯烈酒,而后味甘冽劲头十足,绽放出人性的悠远、绵长,诗人修中河写诗的速度并不快,孕育的时间也不短,但每一首新诗都敲击心扉,让人洪波涌起,南朝梁刘勰编撰的《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是诗人修中河的诗歌所表现的灵动和雅静。
诗人之心,琴瑟无端,青苔流水,迢迢远路,心总在无尽的攀援,路上那一个风物都可以感动诗人,花鸟鱼虫、山川河流都可以赋予不同一般的生命,开启人生又一次遐想,即使是一阵干净的风,中间的种种情思依旧感人心魄,有时他跳出红尘之外,看心的跳动,则又出现了另一种体悟。诗人修中河在诗歌《我与你的距离》中:不得不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偶然遇见/我与你的距离/是雪花跟雨点的距离/过程不属于季节/不能用某一种花/形容你 花是热烈的/而你却常是忧郁/沉默是一把无形的刷子/涂抹记忆的青涩/遗憾春风来得太急/你说去踏青吧/秦岭并不遥远/栈道弯弯 穿越八百里/掐一朵平凡的喇叭花/别在黑色的发髻/像国画里的仕女/你喜欢用牛仔装/绽放自己浪漫/磨损的破洞透露出单纯/抚摸山风留下的温度/喜欢那暗藏的张力/也喜欢阳光下的淀蓝/我与你同一座城/快乐的咫尺/静寂时天涯/我用奔波的劳顿/稀释残存的过往/你凭梦丰满瘦瘦的幻想。在诗人眼里,那些诗歌表面所幻化出的张力,可以在不同空间蝶化,种种意向所表达的倾向,肆意驰骋,在雪花和雨点中体味感情的温存。
我一直不明白,诗人修中河内心的空间,可以容纳如此之多,青灯古刹中装点了那么多人间的无奈和纠结,还有那么多空谷幽兰,以禅入静,如何驮着人间大片的雨滴,天堂之中的雨滴是不是可以悬浮入禅。诗人在《山中,那位淋雨的女人》中:那座山中的山 驮着/古老的庙宇 似乎/离天堂最近/晨钟暮鼓不知疲倦/缓解紫色的忧伤/黑夜的月亮同星星合谋/隐蔽了晴天的笑容/孤单的雨点/敲响一块寂寞的石头/听见一缕美妙的韵味/自然 清楚 均匀/山中,那位淋雨的女人/心中再无爱恋/一声叹息滑过黎明/只是 将无尽的虔诚/安放又一个明天。读这首诗感叹诗歌释放如此多的禅心、禅意、禅语、禅喻,让人心中无尘,体会你若不究,无人能扰的释然,诗人畅游诗境,空间里千年如织,那一段凡尘都左出右入,香烟缭绕中,晨钟暮鼓,悠悠了多少岁月。
诗人修中河虽然身材高大,确神奇的具备了细腻的情感,他的情感中隐匿了润物无声的自然之声,同时也兼有了西窗含雪的情景抒怀,让人在读了他的诗歌后,平添了苍凉的时间声音和远望的距离之美,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诗歌具备了意向穿越的饱满之色,仿佛在读了诗人修中河诗歌后就走在了壁立千仞的山巅,承接了千年雷电的洗礼。诗人修中河在诗歌《回眸》中:终于残败在秋阳的足下/一滴泪 干涸在枯黄的叶片上/回眸夏日的清风/一只蜻蜓舞在/艳丽的荷花上/霜降的日子来了/晨雾里白色的思绪/涂染一池碧波/不要问我是不是/还恋着那花一朵。读了诗人的诗歌我感叹诗人的细腻人生,以及思绪和意向的辗转游弋,诗人头顶上的阳光从历史的缝隙中照射下来,而翻阅这些阳光,正是在与诗歌同行中,寻找梦里的千般变化,进入四季中的不同的境界,在纷繁的思绪中,看意念穿透四季,与莲花并行。
诗人热爱诗歌,亦如把诗歌当成自己的蔬菜、粮食,许多年之后,这些诗歌早已成为诗人修中河的骨骼、血液、毛发,即使千里单骑,依旧内容饱满,轻松的走进时间的另一面,任意穿梭在唐宋的古韵中,也或是风烟过后的现在。
诗人热爱诗歌,必是和诗歌秉烛而谈,万物睡去,而诗人依旧精神矍铄,我一直以为诗人是与夜有缘的,那夜垂下的万千丝条,是不是可以攀援而上,最终可以寻一个悬挂诗歌的温床,而诗人真的可以在此处睡眠,然后梦里生情,指点又一个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