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朝骥的头像

傅朝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30
分享

山野书香情缠绵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一个不出名的小山沟,这个山沟就是现在许多文人雅士都熟知的灯葱湾。过去这里交通不便,只有一条绵延几公里的田间小道连接着山里羊肠小道,如若从其他方向进村,只能爬山翻越荒郊野岭和荆棘丛生的灌木丛林。那时候,很少有人进入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微小而宁静的村子中,无论哪家来客,还行走在路上就会被大家一眼认出,他是哪家姑爷娘舅。村子里的人向来安分守己,没有人进过派出所节外生枝,更没有人去过政府说三道四,该交公余粮照例上交,该执行什么政策从不拖延,脚踏实地老实做人。印象之中,很少有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大队干部之类人才进入这穷乡僻壤,更没有达官贵人光临清冷宁静的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

村子里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赋予了他宁静祥和。这里宛若世外桃源,除了鸡鸣犬吠,孩童嬉闹,山风吹拂,虫嘶鸟啼,宁静得令人窒息,似乎都被这个世界遗忘。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小村子迎来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享受起了夜晚华灯初上的太阳能路灯,供电部门还专门为这十来户人家奉献了一台崭新的变压器,通讯基站也静静坐落村子边上的丛林之中。村子里开始有在外做生意或者工作的游子驾车风光归来,也逐渐有在外谋事的人邀约朋友光临村中寒舍,三朋四友,五亲六戚来往的人多了,山村慢慢变得热闹起来。特别是村子门前新修了一条环西线,大车小车日夜不停地奔忙,急促的喇叭声给沉静的村子吹响了前进的冲锋号。

村子苏醒了,更多的客人不断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来拜访群山环抱的村落,来拜访白发苍苍的老父亲,也来拜访深藏老家的书画小院,更是来联谊村子里诗书画的深深情谊。

说起诗书画,那才是真正的情感纽带。我们出生书香门第,曾祖母杨培德出生湖南洪江,余庆县龙溪镇街上成长,她断文识字,饱读诗书,曾把爷爷和五爷爷培养成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和校长,深得当地人的器重和赏识,五祖母就是省立六中来自贵阳魏老先生的千金女儿——知名教师魏若湘,可惜五祖母英年早逝,遗孤大伯父,后来五爷爷又娶了后一个五祖母李清友。曾祖母、爷爷、五爷爷、大伯父、父亲及叔叔嬢嬢们的文化底蕴都不逊色,是我们一家人学习的典范。其中已故的爷爷和大伯父还留有人生中最后的可贵墨宝,我们从小就受到前辈们的熏陶和感染,对诗书情有独钟,手不释卷,总喜欢在茶余饭后写上几句以表达心中的情感。特别是家父,无论多忙多累,无论家境如何寒酸,都喜欢书法创作和诗词写作,虽然写的东西我们认为不咋样,但他总爱把这些贴满了老屋,并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对年幼的我们的潜移默化非同小可。大伯父虽说是个勤扒苦做的憨厚农民,但一直钟爱书法,一有空他就会摆上文房四宝,慎重仔细写一些条幅展示在厅堂。有时候左邻右舍哪家喜事临门,自然会请他去帮忙写对联画糍粑,他也从不推辞,竭尽全力做到最完美。听老父亲说,他与大伯父小的时候,常常坐在堂屋香火下大桌两边描红写字,曾祖母或者爷爷就负责监管他们俩练字,由此可见,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三四十年代就已经被重视。

我小时候,母亲无论多忙,都会辅导我一撇一捺写生字,做作业;写假条:孩子生病,带孩子看医生需请半天假;记工分:转山土松包谷土一天,月亮田施粪半天,槽土湾插秧一天,割青草八十三斤,挑牛粪玖佰六十斤......这些不但让我得到了生活的体验,也让我从小萌生了写作的兴趣。

一家人历来喜欢诗书,钟爱诗书,爷爷爱写,父亲爱写,我也爱写一些散文之类的玩意,弟弟更酷爱写诗歌,侄儿们有时也附和几句,书香人家的气息日渐升腾。家中喜欢诗书这闲情雅致的人多了,自然也会招蜂引蝶。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顺利加入了瓮安诗联;在我的推崇下,二弟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了瓮安诗联的一员,并被选成了诗联理事;在二弟的撮合下,老父亲也被聘成了诗联的顾问。同时,老父亲还是老年书画协会的会员,经常乐此不疲地参与老年书画协会的各种义务书写活动。有了停泊兴趣小舟港湾,就有了水与绿洲藕断丝连的纽带,有了和诗友们千丝万缕的缠绵,有了广泛而深远的接触,自然就有朋至远方来。

那是诗联偶尔一次到草塘采风,在我们一家的盛情邀请下,所有参与活动的会员兴致勃勃地来到灯冲湾老宅,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自然风光,群山环绕苍松翠竹,莺歌燕语蝶舞蜂飞,干净清爽的村容,朴实厚道的村民震撼着他们。当大家有说有笑迈进绿风荡漾的小院时,大家更不敢相信这是典型地道的农村,这是农村中绝无仅有独具特色的农家书院,满园子的书画令人应接不暇,让人瞠目结舌。储物间是书画,堂屋里是书画,厢房中是书画,就连楼梯过道都挂满了书画,每一个旮旯都有书画的影子,每一处房舍都有书画的韵味。有个房间还摆放了成百上千张照片,整片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弄堂,这是老父亲平时练习和创作诗书的地方,可以说,远远胜过许多单位的陈列室或者展览室。此情此景,所有的诗友都为我们家的这种布局赞不绝口,也萌发了对老父亲的无限尊敬和对我兄弟们的刮目相看,从此,大家来共同学习、共同商讨的机会就更多了,村子也开始热闹起来,车行山湾里,人在村中游,这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别样的情怀。

既有一,何不能有二。老年书画协会的要来,老父亲告诉我。当然欢迎呀!我毫不含糊地回答,然后静静地等待大师们的大驾光临。

阳光明媚绿意盎然,一个蝶飞燕舞的日子,老年书画协会的来了几十号人,他们个个老当益壮,容光焕发精神矍铄,当他们第一次迈进这不同寻常的院子,一边注目欣赏,一边指指点点评头论足,恭维赞美的话语不绝于耳......然后,所有的老年朋友毫不犹豫铺开场子,拉起架势,挥毫泼墨,大展雄风开始创作。有摇头晃脑现场吟诗作对的,有挽起胳膊写条幅的,有挥舞毫端写长卷的,有细心拉纸赞叹的,有含而不露默默浅唱低吟的......整个院子成了他们的竞技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让整个山村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

后来,县文联的杨俊松主席听说这事,带领班子亲自登门拜访并进行现场考察,最后确定以瓮安县文联和瓮安县宣传部的名义,在老家做一面家庭文化荣誉墙。说起家庭荣誉,因为我们是上百年书香人家,家庭荣誉不胜枚举,最早的奖状有近六十年的,最晚的层出不穷璨若星河,家庭成员几乎人人有荣誉,个个显辉煌,最后从几百张荣誉证书中选了十来张贴上了家庭荣誉墙,剩下的全部彩印展示在房舍正面墙上。县文联考察过后,小山村来的骚人墨客纷至沓来,有瓮安本地的,有省内各县的,也有贵阳的,还有许多省外的,来创作,来欣赏,来传经送宝,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如今,乡下老宅收藏了更多文人雅士的作品,有余光泉老人的墨宝,有潘光华老师的佳作,有吕庆松校长的手迹,有各地诗联的赠诗,更有许许多多来自天南海北对老宅的眷念和不舍,他们都以诗书画的形式展示在乡下老宅。其中县诗联王克会长题对“红心烛炬几代园丁杏坛滋春早,壮志松龄四时桃李文苑育栋梁”,瓮安县老年书画协会秦明贵老先生爽快赐匾“灯葱书屋”,瓮安县年轻书法家代表向祖才欣然题字“四世同堂”最为夺人眼球,所有的诗书画作将永久收藏于乡下老宅,珍藏藏在我们一家人世代不忘的心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