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付汉勇的头像

付汉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02
分享

几本忘不了的童书


 

我大约是小学二年级,开始阅读课外作品的。

那时候已经认识不少字了。其时科技不发达,没有电视,没有今天这样海一样的卡通画,传达思想,主要靠文字。事物总是有两面性。今天普天下泛滥的电视剧,使得人们可以方便的瞬间接受许多信息。但是有谁知道,当人成天沉溺于画面而放弃文字时,就已经开始丧失思辨能力和想象能力了?文字是一种媒介,是人类思辨的主要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之基础,若长期不用,思维功能将废弃。所以,儿童少看电视!应是金科玉律。

这是题外话。

那时候穷啊,最高希望是温饱。课外阅读是奢侈。所幸我母亲开通,一是允许我们有几个零钱,去书摊上看“娃娃书,”二是偶尔,也让我们购买一本价格不高的儿童读物。这样我们就渐渐有了阅读的习惯。我们购买的书,多是当时作家写的革命故事,读时津津有味,只是毕竟是儿童,没有阅历,人文的东西,不能深入共鸣。所以今天记忆不是很深。今天记忆犹新的,是几本科普书籍,这些书来自五叔家。

五叔是工程师,五婶是教师,他们家的书,好像是大人有选择购买的?反正,我们总是去借来看。星期天,坐轮渡过江,到那家和堂兄弟姐妹玩一天,晚上回家,还带回一本新书,谁说不惬意呢?

最神奇,最打动我儿童心扉的,是《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出版于1964年吧?书不厚,文章都是当时有名的科学家写的,各行谈各行,奇妙在于,他们完全是用儿童的话写文章!文字干净,晓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啰嗦,娓娓说来,引人入胜。今天我知道,文字干净,那是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底!过去有成就的人,无论做官还是搞科学,小时候都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记唐诗读烂了!去年看到教育部文件,今后要大力加强学生语文教育,甚感欣慰。语文,是人的根!那些文章,我今天能记住原话。“地球上将没有寒带,”描绘了一副未来春天的美景。人类将移山倒海,将冰山雪水引入沙漠,让塔克拉玛干变成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鸟语花香。太阳的光将不再浪费,可以储存起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叫老天下雨,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乌云驱赶到需要下雨的地方。这样的远景,真是叫人心往神追。“未来的桥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桥梁设想。有可以随时起吊的桥,不需要建造那么高,就平贴水面,船舶经过,轻松就可以吊起,随后轻松就可以放下。因为建造材料是非常轻的。而最理想的,是将来人类不需要桥梁了!那时候汽车是可以弹跳的,轻轻一按键钮,汽车就飞过江河。就是个人,也可以凭借装置,随意跨越江河。这就离孙悟空不远了。儿童心思,能不激动?“我们未来的房子,”作者可能是化学家?主要谈的是材料。将来的房子,会摒弃这些笨重的砖瓦沙石,改用轻薄的塑料。既稳固,又舒适,还能随便带起走。记得那些插图,百花盛开的草原上,矗立着形状各异的塑料房子,孩子们在房屋间戏耍,煞是有趣。“无人工厂,”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跟着卡车司机去那里,整个工厂没有人,车灯照在大门上,门自动开启。车间里,机器在运转,没有声音,也没有人操作,一切都是自动化。这样的故事,百看不厌。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心境五彩缭绕,起伏荡漾。我甚至按图索骥,动手写了一篇也是科学幻想的故事!当然没有完篇。不过,最初的创作冲动,就是因此书而起。

另一本喜欢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那不止一本,是一套,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都有分册。要指出的是,当时我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是今天的版本。今天的版本源自文革时期,语言上作了大幅度修改,主要改掉的是趣味性。文革时连科普书籍都受批判,《十万个为什么》的罪名之一就是“趣味主义”,不知道趣味有什么错?把原理变成故事,其实是一种本领。正是这样的“趣味主义,”让我对天文发生浓厚的兴趣。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银河系,河外星系,光年,这些深奥却神秘无限的东西,只能想象,不能看见,极大地勾起少年心思。今天我仍然要说,这书的文笔好!莫看句子短,话语浅白,似乎有些过于迎合儿童。但是要知道,这书的对象,就是小学生!没有趣味,小学生读得进去吗?比如讲共振的道理,开始就讲一个故事,欧洲某国,军队在桥上一、二、三、四统一步伐,结果桥塌了,然后引出共振的原理。实话说,当时我感兴趣的,就是前面的故事,带着就记住了后面的原理。这有什么不好?当然,也可以吹毛求疵,说因为过于趣味性,科学逻辑不严谨了。比如“一吨棉花和一吨铁,谁重?”粗看似乎有噱头的意思。但是作者是用这样有趣的题目,引起阅读兴趣,然后再逐步深入,最后还原为科学。那套《十万个为什么》,每一篇,都可以反复阅读,吃饭时,此书必在我饭碗边,睡觉前,还要将已经读了几遍的文章,再读一遍,津津有味的才睡。前些年看到重版的,买了一套,回家看,俨然科学著作矣!严谨固然,趣味呢?孩子们还会像我小时候那样喜欢吗?

第三本书,是《征服病菌的道路》。是个人著作。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人类受病菌困扰,慢慢认识病菌,逐步征服病菌的历程。天花,黑死病,鼠疫,肺炎,多少曾经的不治之症,被科学家逐个识别,经过艰苦的研究,逐个征服。这书也耐看,语言和故事都很出色,里面记载的科学家,让人深感佩服,并且以儿童心理,暗暗想着自己将来也要做那样一个人。一本书能有这样的效果,是成功的。这书在当时,应该是科普书籍中的佼佼者。

另有一本书,记不得名字了,是一部小说,讲述一个少年,跟随科学家去深山老林,追寻古代一个消失了的民族的踪迹。这个民族叫“巴人。”据说是被强大外族压迫,不得不逃入人迹罕见的深山绝水处,最后消失在历史中。故事本来就有吸引力,加上神秘的远古传说,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本书,使我产生奇异迷茫的感觉。整个阅读过程,心路一直被那个不幸的民族深深吸引,期望能在书里找到一丝踪迹才好。可惜到最后也没有结果,只是获得了一系列蛛丝马迹,其中多是深山老人讲述的故事。这本书,有童话色彩,却不是完全童话,书中故事,应该有历史依据。人类历史上,多少民族消亡了!只是这民族消亡处很特别,不是茫茫草原或者大海,而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属于内地啊,这么多年,怎么没有一点线索?莫非真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这引起我无限遐想。又想到那样悲苦的小民族,为了存活下去,扶老携幼遁迹于入深山,是何等凄凉?要是真有桃花源接纳他们才好哩!或许将来,他们会回到世界上?这书无疑是科普书,书中有许多地理和历史常识,文学色彩却浓厚。奇山异水,奇异的动物植物,奇特的历史传说,构成一个梦幻一般的神秘世界,由着你去猜想。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这书,就是“美,”用美到极致的氛围,熏陶单纯的心灵,益处可想而知。

小学读书,深浅尽有。深的有“毛选,”浅的更多。到今天能清晰回忆起当时阅读心境的,有这样四种书。它们都是儿童读物,写作者禀赋之高,文学功底之厚,态度之殚精竭虑,如今不多见了。能为儿童写作,是幸福的。但是作品能够传世,能够影响人终身,这样的儿童文学,才是值得去追求的。因为儿童心地,那是柔和如绒,洁白如纸的一片圣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