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付金明的头像

付金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8/17
分享

西府里的周原,是文化坐标上的至高点

西府里的周原,是文化坐标上的至高点

关中的西府,是个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宝鸡,包括咸阳以西,北至彬州市,含武功、兴平、礼泉,西至宝鸡市境内的三区九县。“看中国,来宝鸡”就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见证。“千山北守大周原,二水东滋后稷田”是《登雍州台歌》中的名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在凤翔府任职4年期间为西府留下的珍贵励志名言,可见西府的历史文化韵味的深厚与浓重。

周原位于关中西府的北原之上,有“大周原”、“小周原”之别。“小周原”指的是扶风、岐山北部交界处36平方公里的范围;“大周原”指的是扶风、岐山、凤翔、武功渭北四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滥觞之地,也是“周”这个伟大民族的诞生之所。

而周原的中心位置,也就是常说的“小周原”,这个地方北倚岐山,南临渭水,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周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这个地方,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坐标上的至高点。

不到周原,不知道何谓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到了周原,方知道文化至高点的璀璨夺目。

周原,能够成为文化的渊薮,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仰,发扬与光大,也是经历了多少代人的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奋斗,是多少人的辛勤耕耘,顽强拼搏,日积月累的结果,又有多少人前赴后继,勇战强敌,用生命书写历史的结晶。

在很早很早以前,说是在上古时期,华夏族将周边的民族按照方位分为四个部分,即北边的是狄,南边的是蛮,西边的是戎,东边的是夷。现在我们常说南蛮南蛮,就是这么来的。戎狄就是西北方的民族了。

还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以前,据说,周王室是黄帝的后商,姓姬,与黄帝同姓。

姬姓人家到了公刘这一代,就和戎狄混住在了一起。由于公刘人品好、乐于助人、无论是“稻粱菽”还是“麦黍稷”,种的都非常好,长势就更好了,年年丰收。因此,受到各族群众的拥戴与爱护,成为那一带的首领,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有办法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到了儿子庆节时期,周国正式成立,地点大概就是现在的甘肃一带。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古公亶父这一代,戎狄部落看到了姬姓人家,有吃的,有喝的,日子过的美滋滋的,眼就红了,就想起兵来攻打周国,要来抢财物。这个时候,古公亶父的态度是,你要财物,我就给他们财物。戎狄在满足了衣食之需后,又想抢地盘,抢周国的人了。古公亶父又是给戎狄土地,又是给人。戎狄就这样到周国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抢地,抢人,得寸进尺。戎狄的反复侵扰,周国的老百姓不愿意了,就想与戎狄打一仗,刀枪相见,一决高下。此时的古公亶父劝他们说:“戎狄来打仗的目的,无非就是抢土地、人和财物。想想看,大家跟着我也是过日子,跟着他们也是过日子,有什么区别吗?如果大家为了我而战斗,为我死那么多的人,我不忍心。”

随后,古公亶父带着所有的“周家人”,从甘肃搬到了陕西的邠州,也就是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郴州市。继续采取种好地,过好自己日子的办法。他坚持“和光同尘”的理念,当地群众举双手拥护,百姓们也都追随他来到了陕西。在邠州,周围的部落们知道古公亶父十分贤明,也都过来跟随他过自己的幸福日子。

“周家人”在务实经营邠州时间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就在这个时候,戎狄又来“找事”了。古公亶父采取“走为上计”的策略,又把“周家人”自邠州整体迁至西府的周原,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

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于丰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至西周末期,由于西戎入侵而成废墟。

先祖们“以武止战”的远见卓识,也就是“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早期思想雏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伟大的思想,绝对是有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

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叫太伯,二儿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叫姬昌,大家都看好姬昌。太伯和虞仲又双双先后去了南方,建立了吴国,成为吴国国君。

姬昌,也就是周文王,是“周易”的发明者。据专家考证,这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预测学,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周易”研究会。如果没有“周易”的问世,后世的帝王连坟地选在哪儿心里都没谱儿,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看上去宏伟壮观的陵园墓地了,既是有,也完全相信修得的是乱七八糟。所以,周文王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周家人”到了文王时期,周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与经济基础,并且有了充足的文化自信了。“周家人”为让群众不再过没有安全感的生活,就先后多次讨主动伐戎狄,也让戎狄知道,“周家人”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并且绝对不惧怕任何人的挑衅。周国人的强硬态度,使戎狄闻风丧胆。文王之后,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据传文王有99个儿子,后来分封到各地,成了许多姓氏的祖先。在汉族常见的姓氏中,大约有一半是出自文王后代。或者说,当今的中国人,几乎人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叠印着周文王的DNA。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确实都是“阶级兄弟”,更是“血浓于水的兄弟”,都是一家人,这也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文化基础。

扶风县黄法路上的“周原遗址”,就是生长在西府里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当你放下一切,安静地徜徉在周公庙,这里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的风景,非常自然地就把你带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其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正是我们“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绝佳地方。

多家官方网站对周原定义为:华夏在这里生根,周朝在这里肇基,周文化在这里起源。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其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坐标上的至高地位。

周原是文化积淀非常雄厚的地方,她就像一把明亮的火炬,照耀着文化的传播、发扬与升华。她更是一个文化的洼地,吸纳、扬弃与兼容。她更像是文化的一块碧玉,自信,坚韧与扛鼎。

周文化的精髓是“德”。

“崇德尚礼”,是周礼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周代明君贤哲亲民好德。周文王仁爱治国;周公认定统治者只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才能国运绵长;召公作《旅獒》劝戒武王勿玩物丧志。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以德治国”的大智慧,是我们必须要传承古人的德治思想,使之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唤发出新的光彩。在周原里静思,充分吸收先贤们赐予我们的精神营养,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能量,就会自觉地觉悟到无论在那个岗位,做什么工作,在处理公事与私事的过程中,都会以周公、召公等古圣先贤为榜样,讲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德为先、以德修身、以德服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生活。

周文化中的“六守”,开创了唯才是举的先河。

太公望是商朝末年东夷姜姓部族的著名首领,他年轻时身体强壮,聪颖好学,尤好兵法,因其带领东夷各族联合反抗纣王残暴统治,而被十万商纣军重重包围。后来,他流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屠牛为生,又在孟津城里卖面度日。因对纣王暴政不满,听闻文王仁政爱民,他遂来到岐下(今岐山周原),隐居磻溪,垂钓度日,伺机等候周文王赏识,最终得到文王礼遇,车载归岐,拜为军师。太公望把用人文化提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六守”的用人标准,即:仁爱、正义、忠诚、信用、勇敢、智谋。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继承和发扬了周文化,也提出了著名的用有七法,即:问之以是非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简而言之,就是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谓是识人任人的锦囊妙计。

创新精神是周文化发展的基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指周人建立的邦国虽然很古老,但它肩负的天命却在于革新。也有一些学者把这句话表达为旧邦新命,用以形容和阐释改革与创新的精神。而《诗经·大雅·文王》是一组歌颂文王之德的著名诗篇,据传是文王之子周公所作。其主要内容多是歌颂周王室祖先的盛德与功绩,这就可以看出,从那个时代起,先贤们就非常注重窥见王政的兴衰得失,以便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镜鉴。也就是“载治乱,知兴衰。”的内涵所在。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精神是周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周人由豳迁岐,由岐迁丰,不断发展壮大。在文王晚年“三分天下,周有其二”,武王时一举灭商,建立大周政权,一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创新,这种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周以后的中华文明史。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周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创新担当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道法自然”是发展周文化的哲学命题。

《道德经》一书中,“自然”一词分别在第17章、第23章、第25章、第51章、第64章中共出现了5次,“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如果要说大自然,老子是用“天地万物”4个字来形容的。老子是历史上第一次把“自然”两个字组合起来的人。“自”是自己,“然”是样子,“自然”就是指“保持自己的样子”或“自己如此”。道家一向强调“顺其自然”,这就是“自然”最原始的意思。也就是要保持自己最本真,最初的样子,就是要按照一切原本的样子去保存及发展。“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就是对“道法自然”在四季变化中的最好注解。老子享誉世界的哲学命题,就是在周文化中的“否极泰来”、“既济未济”思想上发展起来了,也就构成了“天人合一”的重要部分。

在周原里,我们可以尽情品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大道无私;深深感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至善境界;深入探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人生真谛。等等。在周原,我们可以在古老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代生活的答案,在纷繁的世界中觅得内心的安宁。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向工作倾注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老师。当工作遭遇困境、迷失方向时,它能让你倾听到产品发出的“窃窃私语”,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你的事业开始新的起飞。这也就是“现场有神灵”的来历。

我在周原充分吸收最丰富,最充足的精神营养后,也有了点“现场灵感”,那就是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的话,就直击我的灵魂深处:那就是“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这也是我学习了周原文化,觉悟了“道法自然”后的本真所获。

“六廉”施政是廉政文化的圭臬。

《周礼· 小宰》曰:“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善、能、敬、正、法、辨六种品质,均以廉为本。廉者政之本也。周公积极推行的“六廉”。就是今天所说的“为民与勤政”。

这“六廉”是周朝考核官吏政绩优劣的准则。廉就是善于行事,能把事情做好;廉能指能行政令,有为政的能力;廉敬考察官吏是否敬守职位,谨慎勤劳;廉法看官吏是否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廉正考察官吏是否品行方正,清洁正直;廉辨考察官吏是否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临事分明。由此可见从《周礼》开始,古圣先贤就已经把“廉”作为政治道德的核心,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廉政文化体系。腐败的存在,就是健康社会肌体内的毒瘤,必须干净彻底切除,否则,就会影响肌体的健康成长,发展壮大。对身处要职,掌握一定资源的人,要从思想上彻底认清腐败的毒害,就必须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持“慎独”,更要做到“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用阳明先生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要求我们。

“民本思想”是周文化的集大成。

周公庙乐楼门前最醒目的一幅对联是,“江山鼎盛八百载,礼乐钟鸣三千年”。这也是周文化集大成的具体体现。

武王在《泰誓》中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另据《无逸》载:“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周公在《无逸》中告诉我们,人君不可沉迷于逸乐,必须先知稼穑之艰难和小民之痛苦,把逸乐同百姓的痛苦联系起来。这就是周文化中非常清楚的民本思想。

周公辅佐其兄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政权。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平定管蔡之乱,营建洛邑,分封诸侯,巩固西周统治,然后还政于成王。这种忠诚无私、冰清玉洁的品质为后人所称颂。

当儿于伯禽去鲁国当国君的时候,周公说了一段千古闻名的佳话:“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小心谨慎,生怕失去贤能之人。我洗头发的时候,如有贤士来到就把头发握着去见他,洗一次头,往往要握着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因为贤士来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见他们,一顿饭往往要分成好几次吃。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小请侯,可不骄傲啊!”

曹操在《短歌行》写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从这里来的。

我在周原看到陕西省民进会员雷珍民先生题写了“天下归心”的匾额,并且悬挂在周原的醒目位置,这也是民主党派赓续周文化,做出的“以党为师,立会为公,参政为民,服务为本”党派情怀的具体体现。

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既是“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具体要求,也鲜明的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回答了“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参政为民,是民主党派成员努力的方向和目的,也是参政议政工作的途径和归宿。

……。……。……。

在中华文化中乃至世界文化中,能够站在最高端俯视后人的无疑就是周文化。能够把周文化全面发扬光大的就是管仲了。管子思想体系形成后,才有“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等先贤的出现,这也就是 “文化自信”的脉络与根基。

孔子到了晚年,经常发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叹。

能够做到“静之徐清,动之徐生”是学习周文化的最大收获。

周原归来,朋友经常问我,你在周原看了那么长的时间,到底学到了啥?我说,到周原就是要学习周原文化,其目的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并发扬之。

“怎么继承与光大”?

我说,首先要要知道周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加强廉政教育,从“德治天下,崇廉尚勤”、“历久弥新,清韵绵长”、“以史为鉴,学悟践行”等方面去铭心笃行,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铸牢理想信念,涵养清风正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其次就要深刻理解“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的内涵。周公摄政七年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的一生,始终将勤廉二字作为思想基石和行为准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核心要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蕴含其中的廉政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本培元、培根铸魂,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严以修身,恪尽职守,锐意创新,达到“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思想境界。

第三要把“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的理念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当中。随后我用“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的道理,给朋友讲了周公摄政期间的一些事。周公提出并制定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等各种典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周朝近八百年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的一生,始终将勤廉二字作为思想基石和行为准则,他佐兄武王,勤字当头,起草《牧誓》,把钺夹王,他辅佐成王,勤字当先,握发吐哺,夜以继日工作。针对成王的骄奢淫逸,他发现苗头后,以廉字为本,对成王殷殷告诫,写下了《尚书 · 酒诰》、《尚书·无逸》等篇章。没有勤廉二字做支撑,就没有经天纬地的周礼,更没有周初的天下大治,周公当推我国勤廉典范第一人。

朋友听后频频点头。

是呀,到了周原就是要知道周原文化的真谛,就是用传统文化规范我们的言行,只有这样,才不虚此行。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姜子牙半生穷困潦倒,曾在朝歌宰牛、棘津贩酒,晚年始遇文王拜为太师,方实现凌云之志”的典故中,警示了我要学会忍耐寂寞、磨练自我,积蓄力量,终会凭借好风,如愿理想。

(2024年8月13日于商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