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侠海的头像

方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2
分享

苏东坡终老地的雪泥鸿爪

我是不折不扣的 “苏迷”,对苏东坡不同风格的诗词喜爱到近乎痴狂。无论是豪迈奔放的《念奴娇》、浪漫大气的《水调歌头》、清新脱俗的《蝶恋花》,还是深沉伤感的《江城子》,统统都喜爱。甚至他机锋毕露的禅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也爱不释手。

听朋友说常州前北岸有一处苏东坡终老处藤花旧馆,不远处还有一个汇集不少东坡先生遗迹的舣舟亭公园,一下子萌动了我的游兴,想去探察究竟,寻访这位文学大师被湮没久远的雪泥鸿爪,于是抓起相机就上路了。

苏东坡临终留居的藤花旧馆,位于常州繁华商业街延陵路。东坡先生曾多次来常州,并留有诗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

公元1101年农历6月15日,苏东坡最后一次到达常州,借住姓孙的朋友家,故称此处为“孙氏馆”。43天后,他在“孙氏馆”里去世。此馆的庭院东边原来有一株紫藤,据传为东坡先生手植,因而“孙氏馆”被称为“藤花旧馆”。1982年,江苏省和常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经过考察,正式将此处确定为“苏东坡终老地遗址”。现存的这个 “藤花旧馆”,只有一座明代楠木厅为历史遗物,其余都是半新不旧的建筑,陈列一些介绍苏东坡生平及诗文的文字图片。因此我仅稍加浏览,即转身前往东坡先生遗迹颇丰的舣舟亭公园。

舣舟亭公园也叫东坡公园,坐落在藤花旧馆往东不远处的延陵路傍。这是一个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相容相合的典型江南园林,园门前矗立着一座宏伟的三重挑檐白石牌坊,上面镌刻着镏金的“舣舟亭”三个大字。苏东坡多次乘船由京杭大运河抵达常州,曾泊舟于此,后人在此建造"舣舟亭"以示纪念。

一进院门,一组名为“三苏苑”的盆景映入眼帘。前后错落的三座湖石山峰,搭配峰后的松、梅、竹“岁寒三友”,构成了一幅给人无穷想象空间的立体图卷,似乎在为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做广告式的诠释。

园林占地不大,但园内林木苍郁,太湖奇石光怪陆离。缓缓流淌的古运河衬托着绿树掩映的小山,山上山下点缀着亭台楼阁。随处可见各种造型的洞门、漏窗,巧妙地借来园中景色,尽显江南园林艺术的灵秀之美。时而上坡时而下行,林荫小径 在树阴、花丛、水池、亭阁之间穿行,两眼景色在不断变换。忽而视线被兀立的树林遮挡,转瞬间眼前又豁然开朗。这儿有一泓清澈见底的水潭,那儿是一座精致的小桥。回廊隐于绿树丛中,亭榭凸出水池之旁。宛若妙龄少女,在舞台上秀她的千媚百娇一般。

突然,一阵铜管乐声倾泻而来。循声前往,在一处水榭近旁的一小片开阔地上,七、八个鬓发花白的老年乐迷组成的一支铜管乐队,正在如醉如痴地演奏《西班牙女郎》。这首原本以弦乐为主的轻音乐曲,被他们用铜管乐演绎出来,在活泼曼妙之外又多了一份豪爽,听来另有一番滋味。不过,在这样一处充盈着中国古典文化美的舣舟亭公园,如果用一架古筝弹奏《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或用江南丝竹演奏《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等国乐名曲,效果会比铜管乐演奏《西班牙女郎》更合情景,也更有韵味。

在古老大运河边的小山坡顶,矗立着一座造型精美的四角双檐凉亭,这就是最重要的苏东坡活动遗迹——舣舟亭。“舣舟”的意思是“系舟”,也就是泊船。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在赴任杭州通判内运司途中,路过常州时曾在此系舟停泊。有趣的是,清代康熙、乾隆爷孙俩皇帝,也都是东坡迷。康熙第五次“下江南”时到达常州,观瞻东坡遗迹,题写了“坡仙遗范”匾额。乾隆帝第二次来常州,在舣舟亭处泊船驻跸,还为此亭题写“玉局风流”匾额,表示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

舣舟亭用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装饰,亭顶有二龙戏珠,还雕刻着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距舣舟亭不远处有个东坡洗砚池,长1米宽0.5米用白石凿成,底旁有小孔,用楔子塞住可储水,拔去楔子水即漏失。相传是苏东坡洗砚台之处。

在一处水榭南边有座御碑亭,亭内保存着几块碑刻,碑文是乾隆帝南巡时写下的六首诗,其中一首是他为舣舟亭填写的亲笔御书:

“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表达了乾隆帝对东坡高尚品格的敬重,也蕴含着对东坡悲惨遭遇的惋惜之情。

东坡公园内还有一个坐落在古运河中央的小岛,形似水中弯弯月亮,故名“半月岛”,由古老的三孔石拱桥广济桥与公园陆连地成一体。半月岛上修建了“仰苏阁”,阵列苏东坡生平事迹和相关文物。仰苏阁背后的绿树丛中有一尊古铜色的苏东坡雕像,侧面转向滔滔东流的大运河,神情似乎在吟哦那首不朽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走出东坡公园大门,瞥见一箭之遥的拱桥对面,树木掩映之中有一座殿宇高耸的寺庙,兴之所至便过去一览究竟。这是一所尼姑庙,山门上写着“九华禅寺”几个娟秀大字。

我的记忆里,尼姑庵一般都建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或偏僻的荒郊。童年时,我娘曾带我去过宁波乡下的一所古老尼庵。沿着村里一条小溪,弯弯曲曲走进山林深处,在长满毛竹和藤蔓的溪水边,悄悄掩藏着这所尼姑庵堂。周遭极其幽静,连屋檐的滴水声,都听得让人心里发怵。这所九华禅寺却建在繁华的城市中央商业区,实属罕见。身处商业中心的温柔乡,年轻的女尼们能清心寡欲礼佛修持,实在是难能可贵。

九华禅寺原名孙家庵,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原建筑几经兵燹战乱毁损,现有建筑是2000年移建,形成以佛殿为主体的四合院式小巧玲珑的建筑群,并更名为九华禅寺。寺院现有尼众十余人,持戒严谨从不外出做佛事和募化,在尼庵中颇为少见。

这座寺庙在主持女尼管理下,收拾得美观整洁。大雄宝殿前的院子除了铜制香炉外,摆满各种盆栽花卉,尽显女性爱美天性。即便是用膳的斋堂,也擦洗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殿内三尊观音玉佛,宝相庄严慈祥洁净,颇合尼庵身份。

步出九华禅寺我突发奇想,如果近千年前的苏东坡能穿越时空,泊舟于今天的舣舟亭,定能看到咫尺之遥的九华禅寺。想当年这位风流才子路过一所深宅大院,听见高墙内传出少女荡秋千的欢声笑语,于是诗性勃发,写下了清新脱俗的《蝶恋花》: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时隔近千年之后,如果他在九华禅寺山门外,听到佛殿里传出女尼们莺声燕语的诵经声,又会写下怎样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宝藏。

也或许,他会步入尼寺,和主持老尼来一番跨越时空的“千年论禅”。会不会也像当年东坡先生和佛印大师那场机智的对答,一样隐藏禅机、一样横生妙趣、一样能启迪心智: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一起步入观音菩萨殿,看到观音手持念珠。

东坡问:

“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念珠?”

佛印答:

“她也像凡人一样祷告。”

“她向谁祷告?”

“向观音菩萨祷告。”

“她自己便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

佛印呵呵笑着,意味深长地说:

“求人不如求己嘛!”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