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侠海的头像

方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3
分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中这句话,拿来比喻镇江焦山,实在是恰到好处。焦山高不过71米,周边长仅2000余米,这么一座弹丸之地的低矮小丘,在古今中外名气之大,远远超过许多高入云霄、景色秀丽的山峰。究其原因,不只是因为它风景秀丽,更在于它和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高僧大德有过密切交集,拥有极丰富的人文资源。

焦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屹立于扬子江心,虽不高大却气势磅礴。它古朴典雅、景色幽美,宛若漂浮水中的世外仙境。山腰的摩崖石刻举世闻名,规模达200余方。焦山碑林(宝墨轩)珍藏着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更有被称为“南碑王”的稀世珍宝《痤鹤铭》。清帝康熙、乾隆多次临幸焦山,留下御笔墨迹。米芾、黄庭坚、苏东坡、赵子昂、郑板桥、文征明、柳亚子、康有为等历代名人雅士,都与焦山结缘,或留下书画墨宝,或驻足游览、寄居攻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在焦山写下意味深长的 “无尽藏”三字。如此之多的历代名宿和焦山有缘,难怪这座看上去不显眼的小山丘能蜚声中外,这恰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至理名言。

我在镇江的扬子江边搭乘摆渡轮,直达焦山定慧寺山门前码头。从渡船上观望,碧波万顷的浩瀚长江,簇拥着玲珑青翠的焦山,犹如蓬莱仙境。目光迷醉间,恍若看到一颗硕大的碧玉浮于湛蓝的水面,这才明白为什么人们把焦山比喻为“浮玉山”。

踏上焦山码头,经过一座典雅的山门牌坊,一眼看到照壁上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四个苍劲大字。在“海不扬波”题字之东,一株八百年银杏树旁,有座古色古香的寺院,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焦山定慧寺。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定慧”二字,取自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佛家修行要诀,涵义深远。定慧寺现存建筑保持明代风格,前天王殿,中大雄宝殿,后藏经楼。寺外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名木。焦山定慧寺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被尊为“十方丛林”。

定慧寺大雄宝殿雕龙描凤金碧辉煌。殿堂上如来佛像栩栩如生,气宇轩昂地审视着前来参拜的信徒与众生。康熙帝亲笔御书的“香林”两字,在烛影摇曳下更显雄健洒脱。在铜炉香烟袅袅、诵经梵音声声之中,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此刻,佛殿正在举办诵经法会。二十几名寺院僧众,在主持大和尚带领下,诵读佛教经文,为居士、信徒消灾祈福。几百位居士及信众,穿着统一的咖啡色长衫,在一旁参与诵经祈福,气氛庄重虔诚。

参观定慧寺后,我从西线开始游览焦山。途经一座面向长江、背倚峭壁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以《华严经》取名的华严阁。登上华严阁二楼,厅堂上高悬赵朴初先生手书“无尽藏”三字匾。此楼是赏月最佳处,富有诗意的“华严月色”,是著名的焦山十六景之一。

离开华严阁,在焦山山麓沿着长江边前行。这儿峭壁林立危岩峥嵘,岩壁上遍布历代200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这便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时间跨度从六朝至近代,作品涵盖正、草、隶、篆各类书法,内容非常丰富,简直是一座古代名家书法的露天展览馆。其中比较珍贵的是陆游踏雪寻访《瘞鹤铭》的题名石刻,文词壮美书法刚劲,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其它著名题刻还有:北宋米芾的题名石刻、宋朝赵孟奎的手迹“浮玉”等。

离开摩崖石刻,从三诏洞旁开始登山。三诏洞又名焦公祠,相传东汉焦光隐居于此,曾三次婉拒汉献帝下诏请他当官。焦山虽不高,但因天气炎热,爬山依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途中经过明代所建“壮观亭”、郑板桥读书处“别峰庵”,以及“晨观日出夜赏月色”的“吸江楼”等景点,终于到达焦山峰顶。一看到巍峨瑰丽的万佛塔,疲劳刹那间被驱散得干干净净,我赶忙举起相机,把万佛塔的雄姿揽入镜头。

万佛塔四周由塔院围护,东、西两边有门,门的两侧刻着“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几个大字。南、北两厢设有碑廊,塔名由赵朴初手书。万佛塔是一座新建的仿明清风格古塔,塔内一至七层供奉佛像万余尊,是名副其实的万佛之塔。塔的每一层建有栏杆回廊,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万佛塔虽然宏伟壮丽,但毕竟是新建的仿古建筑,没有历史价值。

从万佛塔下山,途经抗击英军入侵的焦山古炮台遗址,到达著名的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摩崖石刻,二是宝墨轩,即焦山碑林陈列馆,习惯上常常只把宝墨轩称作焦山碑林。宝墨轩碑林与西安碑林格局不同,西安碑林把石碑直接竖立在地面上。宝墨轩的碑刻被放置在回廊、殿宇、亭阁内,这有利于保护文物。宝墨轩的碑刻作品涵盖了书法、艺术、史料、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唐朝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宝墨轩不只是一所碑林博物馆,也是一座秀丽的江南园林。院落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水石花木精致秀美。来此游览,不仅能触摸博大精深的中国碑刻文化,还能欣赏瑰丽多姿的江南园林美景,真是一举两得。

在宝墨轩林林总总的碑刻中,被众口一致推崇的,无疑是《瘗鹤铭》碑。尽管民间盛传此碑是王羲之真迹,但它究竟是何人所书,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瘗鹤铭》碑之所以受到广泛推崇被奉为国宝,是因为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它创造性地突破当时书法常规,一反古时自右向左的书写习惯,改为从左至右的竖写。此外,它开创了大字大书的先河。《瘗鹤铭》的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笔画恣意舒张,书风飘逸。虽是楷书却兼容篆隶,内行人一眼就可看出它的高超与不凡,因此历来书法家都把它作为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崇它为“大字之祖”。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书法界公认为南、北两地的碑中之王。

除瘗鹤铭碑及前文提到的魏法师碑外,宝墨轩中还有很多历代名家的碑刻,包括米芾临《兰亭序帖》、黄庭坚《蓄狸说》、宋代《禹迹图》等,由于时间限制,我只略加浏览,未及细品。

在宝墨轩闲逛时,还看到乾隆帝南巡时在焦山留下的御笔碑文,它被放置在一座琉璃瓦顶的方亭内,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御碑亭。碑文正面是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笔法大气飘逸,颇合乾隆帝身份和风流倜傥的个性。

从宝墨轩出来,到达乾隆南巡时下榻过的焦山乾隆行宫(即观澜阁)。见过北京富丽堂皇的故宫,再看这座皇帝行宫,实在显得很普通甚至简陋。里面的装潢陈设和陈列的龙袍冠带,也很一般。倒是墙上一张大名鼎鼎的香妃照片很吸引人眼球。

自从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播出后,香妃变得家喻户晓。我们不去考证香妃是否确有其人,也不必深究香妃是否真有神秘体香,仅就这张照片本身谈一些看法。如果照片确系香妃本人,瘦削的瓜子脸,丹凤眼,弯弯的蛾眉,高挺的鼻梁和艳红性感的嘴唇,加上高雅的气质,即使用现代人挑剔的眼光看,也够得上是一位现代版绝色佳人。但我以为,这张照片绝非香妃真容。我看过一些晚清时期皇后嫔妃们的照片,包括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珍妃、瑾妃,她们尽管凤冠霞帔、插金带银,但看上去总感觉古板土气。这张香妃照片,却极为美艳靓丽、时尚摩登,根本不符合清代皇室的审美标准。最直接的证据是,摄影术问世于1839年,距离乾隆去世的1799年晚了40年,彩色照片出现的时间更要晚得多。因此,这张照片很可能是一部影视片的剧照、一张商业广告照,或者一幅现代的古装人物画像罢了。

从乾隆行宫出来,回到焦山轮渡码头。在返回的轮渡上,我依傍栏杆举目眺望,前方是郁郁葱葱的江畔山丘,脚下是滚滚东去的浩瀚长江,身后是玲珑精致的“浮玉”——焦山,心里满是依依不舍的惆怅。嘴里不禁反复吟诵起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