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管他什么时代,新媒体也好,旧媒体也罢,要我说,就一句话:开卷即有益;至于怎么阅读,那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阅读与思想、思考、志趣、爱好等等相关,却不一定与阅读方式有什么正相关。有文字有记录的时代就有阅读,至今也不曾消亡,将来也不会消亡。如今是新媒体时代,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来个什么时代,可能会此消彼长,但在阅读上绝不会出现一个时代取代另一个时代。我之所以说得这么绝对,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是阅读的最大受益者。四十多年前,我还是秦岭大山里的一个小孩,因为家里的成分不好,正是上学的年纪却无学可上。爷爷是位老中医,虽然天天在台上被批斗,但因为医术高明,晚上却给偷偷摸摸上门求医的人瞧病,偶尔要翻阅盖在酸菜坛子上的医书。我闲来无事,也学着翻看,先是看图,根据图会意字,竟然学会了一些字,跟着爷爷背会了一些汤头歌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上学了,不喜欢数学,却喜欢闲书,在家里墙旮旯里竟然翻到了几本残缺不全的书,计有几十页《红楼梦》、半本《三侠五义》等,虽然残破不全,却读得津津有味。八十年代后期,我到镇上(当时叫区)读初中,发现学校里有间终年锁门的房子,没人的时候翻进去看了下,惊讶了,全是书,都是世界名著,文革前的,想来这房子是文革中被锁的,这些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是毒草嘛。我的阅读就从这里开始了,两三天一本,如饥似渴地读,竟然读了三年,把自己读成了眼镜男,也把自己读成了一个偏科生。但正因为阅读,我的境界开阔了,思维升级了,人生也因此变化了:喜欢上了写作,发表了第一篇被叫做作文的文字,考上了学,走出了大山。更重要的是,我爱上了阅读与写作,从此须臾不离。阅读让我的思维更开阔,让我的思想更有高度和深度,让我读而思而写,反过来,我的写通过媒体又去感染更多的人。我的作品最初都是发表在纸质媒体上,而后结集出书,通过传统的形式走进更多的读者中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用电脑写作,开始接触网络。视野一下子更开阔了,投稿更方便了。记得当年电脑写的在第一篇稿子就是通过邮件给陕西发行量最大的《华商报》的,两天后就在副刊上看到了,而后一发不可收拾。网络上的第一个小奖好像就是1999年在“西陆网”获得的文学征文一等奖。当时在新浪、网易都开专栏,还都有稿费。每天泡在BBS上,阅读,交流,写作。有网络真是方便,能很快的阅读到很多东西,每时每刻都能见到新东西。新的阅读方式给我带来了新奇感和便捷,我喜欢,但我并没有抛弃传统的阅读方式,每天晚上入睡前一定要拿着书本阅读半个小时,否则睡不着。我仍然订阅有十几种杂志,我每月仍然定期购买我喜欢的书籍。不管在哪个城市出差,逛书店是必须做的事情,看着喜欢的书籍不管怎么样都要买回来。
我喜新,我不厌旧。阅读,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开卷都是有益的。
看看我的书房,你就知道我是传统媒体的坚定捍卫者。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结婚了,房子是爱人单位的,小两室,但因为爱阅读爱写作,爱人专门把带阳台的房子给我做书房。说是书房,还真是书房,一书桌,三面墙都是书,一直到屋顶。那几年,我的几千篇小文章就是在那儿写的,我阅读的几千册书就是在这儿。本世纪初,条件好了,换大房子了,装修的时候,又是大房子带阳台做书房,又是三面墙的书柜。书越积越多,放不下,就把读过的不常用的转移到地下室,6平米的地下室本来是爱人用来方摩托车的,结果全部被我侵占。这两年条件更好了,换了更大的房子,首先考虑的还是阅读的问题。不仅书房弄好,还专门做了阅读吧。搬家的时候,大致数了数,有一万多册书,相当于一个小图书馆了。杂志呢,还是订阅着,十几种自己喜欢的杂志,像《北京文学》、《收获》、《当代》啊,一到手,哪怕通宵不睡,也要一口气读完。这些杂志订阅几十年,质量稳定,好作品不少,每每都有收获。我想,我的这种阅读会一直延续下去的,到老到死,矢志不改的。
但在熟悉我的人看来,我又是新媒体的忠实拥泵者。我开博客,写微博,逛论坛,有美篇,有微信公众号……在阅读方面,总之一句话,我算是一个潮人。什么新事物我都能接受,而且很快去尝试。上世纪90年代末,我比较早用手机阅读,又和网站合作开网络专栏。后来,还有网络文化公司找我签约,本省的出版社还给我出版电子书。阅读呢,更是广泛的不得了,想看什么就下载看,也在线看。且不说新闻什么的,就是非常专业的东西,也通过新媒体了解了。现在更多的是固定用微信读书,也花钱买,也随着作者或平台更新追,有点像追星族。新媒体的阅读,可以随时随地,多么琐碎的时间都能读一点。前两天统计了一下,这种琐碎的阅读还真了不得,最近几个月在公交车上,在会议间隙,在火车飞机高铁上,在厕所里,等等,竟然把平日里希望阅读的几个大部头,例如《南北朝故事新编》、东野圭吾的系列读完了,几百万字呀。如果读纸质的,应该有几十册了。看来,新媒体的阅读真是方便至极。
以上是我的阅读故事,用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其实不分传统与新潮,不分新与旧的。过程并不重要,结果才是目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只要开卷就是有益的。而且,我可以大胆地判断,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发展,阅读永远不会消失;不管阅读的技术如何进步,传统阅读方式不会消亡。
【方晓蕾,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医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安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公开出版有《方晓蕾小说选》、《我在生活》等五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