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肥乡文化》的头像

《肥乡文化》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107/14
分享

找回真正的自我

找回真正的自我

——读郑永涛散文有感

赵献涛

聚焦于故乡的人、事、物,抒发真诚的情愫,细致而阳光,这是视文学创作为信仰的郑永涛其散文给我的鲜明印象。

“追忆”过去,让往事缓缓流出笔端,借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是郑永涛散文的突出主题,如回忆烤杂病、蒸花糕、点年灯等民间风俗,切身感受到村民在悲苦人生中对寻找美好生活的执着和坚韧,从而获得生活下去的力量;回望故乡冀南平原的春天,在孤独的时候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对故乡热土的回忆构成他创作的原动力。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关于故乡的追忆都充满温馨的色彩,被拐卖而来的女大学生发疯害病而死,故事就非常悲戚;聪明伶俐的尖子生因为高考落榜而精神异常,就让人唏嘘不已;一生凄凉的双喜,中途辍学的妹妹,这些乡村生命的追怀无不令人心酸。以故乡的人、事为圆点,带着挚爱和体温,一丝一缕地编织自己“有温度的”文学绣,让乡土中国里那些卑微的人和事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驻进文学的世界——故乡的瓶瓶罐罐、打麦烤场、月光狗吠,因为作者的生花妙笔而有了性格,有了生命。正如作者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草房子》中写的:“回忆一下过去的美好,整理一下今日的思绪,幻想一下未来的日子。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而只是静静地呆一会儿。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找回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自我。”追忆过往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为当下孤独的自我、受伤的自我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

真诚、细致、阳光,是郑永涛散文的鲜明特质。

郑永涛以无比诚挚的态度书写散文,毫不遮掩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灵魂,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世人看。《血色的心》就是这样一篇洋溢着自己殷红血迹的散文,文中说“几十年来,我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困难、挫折与苦难,那颗本该鲜活的心如今已变得如血一般地惨红,伤痕累累,无限沧桑,悲苦地向外渗着如泪一般的殷红的血迹……当我对命运彻底丧失信心后,我便开始渐渐学会了同命运作战,学会了自我疗伤。”一言一语发自肺腑,这是生活强者的歌吟。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来源于作者作为一个农民之子的赤子情怀,来源于作者搏击生活磨难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及永不向生活投降的巨大勇气。

善于观察生活的郑永涛,日常习见的景与物,他都不轻易放过,就像第一次睁开眼睛的孩子一样,好奇地、惊讶地、认真地观察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世界,用心体验生活、开掘生活,从中发掘生活的意蕴、哲理。描写飘雪的场景,细致入微,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故乡春天景致的捕捉,敏锐而尖新,不落俗套,自铸新词,似乎春天就涌动在我们身边;夕阳下的风景,作者将整个身心融入进去,和风景一起律动,去把握它们散发出的无限生命力,给我们留下一幅引人玄思的剪影。就连众生熟视无睹的药罐子,作者也能独出机杼,从中发掘出人生的哲理:“小小的药罐子,是患病的人最为忠实的朋友……它不辞劳苦地熬着药汁给你喝,一罐又一罐,直到你的病彻底好了它才会歇下来……而当你的病好了,把它放在一个寂寞的角落,它便又开始了自己的等待,等待着下一个需要它的病人……经过了一户又一户人家,经过了一个又一个主人,经过了一尊又一尊火炉,这小小的一个药罐子,已变得遍体鳞伤,满目创伤,成为了一部沧桑的历史。”用心感受和体悟万物,让它们以新鲜的面孔呈现,从中开掘出生活的哲理,这是一种超强的格物致知的本领,这也是作者创作散文的一个路数,正如作者所说:“热爱生活,修炼一颗细致的心,随时随处留心,就能从平淡之中和细微之处发现美和浪漫,从曲曲折折的人生中体味出别样的人生况味,发现无尽的诗意。”

“一个真正的作者,一个有责任感的文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准,并且坚守信仰,担当道义,以一颗纯净的心,为文学,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建构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学观,郑永涛的散文才很阳光,才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