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肥乡文化》的头像

《肥乡文化》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01/24
分享

蒸馒头

蒸馒头

郑永涛

进入腊月,年味便越来越浓了。尽管没有了久违的鞭炮声,多了一些疫情的惧色,但新年毕竟是越来越近了。离开故乡多年的我,忽然就怀念起老家春节前蒸馒头的往事来。

对冀南平原的故乡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享受的一段时光。仿佛受了一年的苦,就是为了享受这一段最悠闲、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民以食为天,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保障就是丰盛的吃食了。多年以前,在我的故乡,春节前蒸馒头是一件大事,并且需要几家乡邻相帮着共同完成,因而是一件规模特别大、特别热闹的一件年事。而乡邻之间相互帮衬共同完成这样一件大事,也明显带着农业社会、农耕时代的印迹。那浓浓的人情味,成为游子们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故乡人以前的过年习惯,通常是年前蒸上好几笼馒头,然后一直能吃到过完元宵节。因此,对蒸馒头的人家来说,蒸馒头是一件大事,一项重大工程,一个重要的过年仪式。蒸馒头前,需要准备充足的木柴,跟乡邻们商量好次序,还要借齐蒸笼等用具。等轮到自家蒸馒头时,主家会早早地和上几盆面,然后放到炕上捂上被子发面。除了蒸馒头,通常还要蒸大包子、花糕等,必备的食材也要提前备好。备好了食材,主家就把长条凳、面板、压面杠、擀面杖、升、菜刀等用具支开架子、摆开场子,等着乡邻们来上门帮忙了。

等乡邻们陆续赶来,热闹的蒸馒头便开始了。大家有的压面,有的拽面团,有的揉馒头,有的烧火,有的跑腿,说说笑笑,一派繁忙、热闹的场景。压面是个力气活,通常由男人来干,揉馒头是个技巧活,通常由女人来干,跑腿是个撒欢的活,通常由小孩子来干,分工各有侧重。压面时,需将压面杠的一头固定在长条凳上,可一人压面一人翻面,也可一个人一手压面一手翻面。在木器发出的“吱吱”声中,能听出和谐的节奏和内在的力道。揉馒头、包包子时,是力量与技艺的完美融合,在两只手的舞动下,一个光滑圆润的馒头、或圆或尖的大包子便诞生了。更能体现出精湛技艺的,是制作花糕和刺猬、蛇、鱼、燕子,这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作了。花糕是面皮与红枣组成的多层建筑,一层面皮一层红枣,花样形式不拘一格,有着极大的发挥余地。制作刺猬、蛇、鱼、燕子时,不仅需要更持久的耐心,还需要借助剪刀、梳子等工具。制作过程中,需要用手捏,用剪子剪,用梳子摁,最后按上黑豆或高粱籽作为它们的眼睛。白面制作的小动物们蹲在面板上,个个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在乡间,花糕是供品,用来祈求众神的护佑;刺猬是财神,背上还驮着金银财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平时放在财神神位前;蛇是专门驱除老鼠、看护粮食的,平时置于米缸之中;鱼是“余”的谐音,象征着余粮多多,专由女孩子食用;燕子平时放在灶王爷神位前,据说可让女孩子长得俊俏如燕。这些有着各自说法的面点,都寄托着故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跑腿是孩子们的长处和专利,拿个工具、保障食材,穿梭于屋子、庭院和街巷之间,忙并快乐着。

馒头等面点揉好、制作好后,要在炕上盖上被子再醒一会面,然后上笼蒸。通常灶火是由男人来烧的。蒸笼圆气后,需连续蒸上半柱香的工夫才能出锅。一般一锅蒸不完,要连续蒸上两三锅。馒头出锅时,随着笼盖的掀开和蒸笼的抬下,被烟火熏得发黑的厨房此时云蒸霞蔚,蒸气翻滚着涌出房门,场面十分壮观。刚出锅的馒头,雪白,暄腾,冒着热气,散发着麦香味,让人忍不住要尝上一口。此时往往就到了吃饭的时候,主人家必会炒上一锅可口的菜,让大家就着刚出锅的大包子痛快地吃上一顿。那鲜香美味的饭菜,那热闹非凡的说笑,会给这场蒸馒头的年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好几笼的馒头、大包子,加上炖好的猪肉海带、炸好的丸子和备好的蔬菜,就能让一家子过上一个丰盛的春节了。

无声的岁月,不知不觉就悄然逝去了许多年。如今,生活渐渐好起来,过年时,故乡人不用再蒸那么多馒头存放起来吃了,而是随时能买到新鲜的馒头和蔬菜了,乡邻们相帮着蒸馒头的场景自然也是难得一见了。远离故乡几近不惑之年的我,时常会想起冀南平原上的故乡,想起在小小村庄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想起儿时的热闹的年,想起乡邻间浓浓的人情味。这些难忘的记忆,连同这温暖人心的人情味,使我深信,人心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这些记忆和人情味,会深深地珍藏在我的心底,永远伴随着我在风雨人生路上,坚强地走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