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肥乡文化》的头像

《肥乡文化》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01/24
分享

年味的记忆

“年味”的记忆

王路梅

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软糯甜润的八宝粥,开启了农历新年这传统岁节的味道。随着春节的临近,过年喜庆的气氛一天浓过一天,街上渐渐热闹起来了。行走在大街小巷,似乎陷进红色的海洋。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笑脸、红红的祝愿……爱到心坎的中国红,加上融合的“虎”元素,红红火火中烘托出虎年虎虎生威的风骨。满满的春节氛围,时刻撩拨着我蠕动的心,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以前的年年。

儿童时的年是欢天喜地的开心。“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歌谣就那么唱着唱着盼到了新年。有了新衣服、压岁钱。新衣服可以安心穿在身上,不必担心再被哄骗着脱下;可以拥有崭新的三角五毛,暴富一回。尽管,有母亲“可别乱花”的叮嘱,我连声回应“知道,知道”。但是,心里早已有了第二天的恢弘计划——买摔炮,买琉璃球……

少年时的年是无法忘怀的美味。“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特别是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便开始陆续为过年忙前忙后了。不约而同豪气无比地蒸、煮、烹、炸,袅袅炊烟,弥漫着菜香、肉香、饭香,把年渲染得香香甜甜。包子、花糕、丸子、炸鱼、腊肉、水饺……天天换着花样。妈妈的厨艺是儿女永恒的记忆。那种从小到大习惯的味道,无论世事怎样变换,光阴如何流逝,倔强固执的味蕾都记忆犹新。

青年时的年是刻骨铭心的乡愁。求学在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似一根光阴抛出的射线,以故乡为端点,一次次拉长游子的思念。为了理想而去,为了念想而归。无论春运怎么拥挤、艰难,相聚多么匆匆、短暂,也要在那一天赶回去。一纸薄薄的车票,承载了太多无以言说的乡愁。那浓的化不开的乡愁,注定了故乡只能是生命里的唯一,记忆里的永恒。

中年时的年是活色生香的日子。父母都是尊崇传统,又对生活充满仪式感的人,日子过得循规蹈矩,对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丝不苟。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会把很多节日过得非同寻常。普天同庆的年节,更会给家人奉上自己费尽心思做好的美食和千挑万选看上的礼物,让他们感到满满的幸福感,让日子浓墨重彩、锦上添花!不单单是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对美好生活的享受,更是对岁月的一种回望,对生活的一种感恩,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一年又一年,过往的年在我的记忆里渐行渐远,来得风火火,走得急匆匆。时代更迭,新旧交替,年的习俗也在渐渐变化。尤其是搬到县城的新家后,过年有了它的独特味道。不必再大张旗鼓进行大扫除,因为平时家里一贯保持整洁;也不必再大量囤积年货,因为有的超市过年也照常营业;更不必把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积攒到过年,因为平时也可随意拥有……也常常听人感叹“年味变淡了。”可我反而觉得这要从那个方面看,现在“天天像过年!”的生活,又有谁不喜欢呢!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留给人们多少温馨的回忆、多少美妙的憧憬!时间从来不语,只悄然改变一切。“年味”浓也罢,淡也罢,但“年味”的记忆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