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言晨的头像

方言晨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1/28
分享

年味

四周鞭炮声响起来了,那是祭祖的人家在坟前放的鞭炮声。我们在乡下每年这个时候都能听到。刚和父亲贴完对联,父亲让洗洗手,一起去给爷爷上坟。

我和父亲每年只有到年底才能见上一次,大约也就十来天,平时很少联系。如今通讯已经十分方便,但我们也并不怎么说话,就连文字和声音也很少能看到和听到,更难看到父亲的样子了。一起贴对联的时候,我才发现和父亲相处极少,并无太多默契。这本是很简单很喜庆的一件事情,我们却做的手忙脚乱。

乡下的房子盖了两层,需要贴对联的有四个门,四个门里面挂灯笼的只有一个大正门。需要贴门神的有两个门,一个正门,和一个后门。还有另外两个门,一个是过道门,还有一间是厨房门,都需要贴上一副对联还有四个字的横幅。

大正门的对联要大一些,宽一些,字体也显得气派些,大都是迎新春,富贵平安和江河湖海之类的内容。父亲站在梯子上,我在下面扶住。我想上去贴,父亲想自己亲自贴,放心。他平时就闲不住,有点空闲时间就会摸索着找些事情来做。他两只手牵起一长溜红色联子的上端,慢慢爬到人字梯上,再把对联比划到左侧墙壁上,问我高度怎么样,正不正。我往后退了几步,看了看,就说可以。他就用胶带把上面贴好固定住。贴了横幅,就挂上了两个红红的灯笼。

母亲已经在厨房里准备饭菜了。说厨房有些现代化了,从小到大对能端出香喷喷饭菜的地方称呼为灶屋。这间屋子里靠墙有一个土灶,灶上镶嵌了两口大黑锅,通常一个大锅用来煮饭,另外一个用来炒菜。土灶配上两口大黑锅做饭炒菜可是很好吃的,煮出来的米饭香软可口,很解饿。稍微的多蒸上一下,锅底会生出一层焦黄的锅巴,香香脆脆的。炒出来的菜更是火候十足了,通常菜还没熟的时候菜香已经扑鼻了。但也有火势过猛菜烧糊的时候。说到烧火,就想起了读小学的时候。一天下午下学回家,母亲正在炒菜。灶台里的火势不够,还差一把火,我就往里面添了柴火,结果原本还算的上有火苗的火势,被我添了柴火之后,就慢慢变黑熄灭了。母亲只得放下手上的锅铲,自己来添上柴火,我蹲在一旁看着。母亲用火钳夹起木柴,放到灶口的柴火里,然后连续放了几根柴火进去,调整木柴的位置,将木柴架空,这样火苗蹭的一下就燃的很旺了。母亲随口说了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我不知道母亲从哪里听来的话说给我听,我也就记下了。

这会儿母亲正在灶屋的油烟里面移动着,两口大黑锅里面冒出团团热气。母亲早已经将准备做的菜洗好,切好。还有配料和调料都已经准备妥当了,这些菜品就等着迎接滚烫的油锅了。但也并非这么简单,一碗菜端上桌中间是要花费一些功夫的。比如香葱炒猪大肠,喜欢吃的人自然非常喜欢吃,不爱吃的人是连看也不能看闻也不能闻的,更别提放进嘴里嚼碎咽下去了。这道菜做起来也是要花费功夫的,首先这猪大肠从菜市场买回来,就得里里外外翻洗干净,洗完之后,要把猪大肠冷水下锅煮开,然后再翻洗一遍。这还不算完事,煮好之后还得放些葱姜之类的调料去除异味,再切成一小卷一小卷的和其它配料放在一起大火爆炒,不停地翻炒,然后香喷喷的出锅。

奶奶四几年生人,年岁大了,已有八十出头了。身体算得上健康,衣食起居还能自己料理,有些方面还得家人去操心,多去准备。在乡下到了年尾的时候,奶奶会套上厚厚的棉袄,蜷缩着坐在椅子上。奶奶并没有多少衣服,只有到了冬天,才能看出来奶奶穿的厚厚的,似乎看起来很笨重。走路时,前倾着身子慢慢向前移动,两只手放到肚前手指交叉着并拢,像是抱住了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头上的白发自然是越来越多的,以前是从黑发里能看出些白发,如今已经是要从白发里找黑发了。奶奶面前放了一笼火,是一个圆圆的瓷盆,用铁丝网罩住了,上面穿了铁丝做了一个把手,可以提走移动着,走到哪移到哪,随时可以取暖。

母亲正在灶屋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但也算得上井然有序了。一个人忙起来自然是要急一些,做饭这一些琐碎的小事凑起来,也得花不少心思。性子急一点的,手脚也要快些。性子慢一点的,稍微也要细心一点。这并非说性子急的就不细心了,都各有各的节奏和料理的心思。母亲就是性子稍微急一些的,更愿意自己一个人操持着这些事情。我和父亲去帮忙了反而会添了乱,打乱了母亲自己准备的一些东西。我知道,有些家务活我和父亲应该更加的主动去做,多问多看,或许不用多问,看到这些家务活到了这一步了,下面就可以接下去做了。这样自然会减轻一些琐碎的负担。但家里的沟通向来是不和谐的,通常也会因为一些小事絮叨上几句,有时候急了,就会牵扯到其它的事情上去,这就有些麻烦了。

我和父亲已经把对联贴好了,在大正门上两侧挂上了红彤彤的灯笼。母亲做好了饭菜,我们一起把饭菜端上了大圆桌。奶奶穿上了新棉袄,搀扶着奶奶入了座。一家人就坐在饭桌前吃起了团年饭。外面的鞭炮声又再次响了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