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演变
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优先条件。书法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促使着中国书法历朝历代都在沿路发展。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书法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即:运笔、结字、章法。从此后,因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候国在不同艺术的追求下,朝着各此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书法的改革
通常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四)、书法艺术的个性
宋代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息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终不免走下坡路。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书初学欧,染馆阁习气,后仿黄山谷,又受石涛隶书影响,揉入画兰、竹之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
但是,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书法新时代
中国的书法积累了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书法的练习和运用过程中,人们的鉴赏、意识、品评等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要求标准也更高。书法人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传统文化的中国书法变得更有完美性,庄正化、大众化、新知感、新风格,需要在学术方面苦深研究与探索,在文字于笔画型上去劣引优。我们不否认传统书法的经典佳作,但传统的作品不一定全是好的,也有它不完美的存在,这就需要新一代书法人循循善诱,使中国的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完美。
(五)、书法艺术的规则
研习中国传统书法,需要在各型体的基础上尊重规律,道法自燃,做到:有型有度、放而不傲、洒而有拒,通常人们说的“见字如见人”的感觉,书法无论沿路哪种型体,它都代表着书家的性情、品格与风貌,同时,也代表着书家的艺德与为人。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有名望的书法家,在展览、交流、笔会的活动中,曾以不雅之语,道破了一些书法作品的丑相,如:张三、李四的作品笔功深厚、型体还不错,但有一点傲气凌云霸气十足,无边无界无法度,至高无上不饶人的感觉,坐车旁粗野放荡、撇捺弯勾超越境界,如野马奔驰无拘无束等,这是书法上的弊病,需要克制和改进。
(六)、书法艺术快捷经
学书法如何走向快通道快捷经?中国书法的学习教材新华书店、读书馆等也很多,除了书本上的研习外,最好能请书法专业机构里的老师临帖指导,效果快而底功实(例如:书法协会的培训机构、书法名家亲临指导),除此之外,还要靠自身的修养、天赋、苦练才能成功。“天赋”是造就一个人的聪明、灵感和悟性,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比较快。艺术行业的琴、棋、书、画、戏,它们的脉络都是相通的,正如一句谚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学书法不但要掌握好“三要素”(即:运笔、字结、章法),还要运用好“三技法”(即:型体、属性、线条),而且还要掌控好它的气势与笔性,加之内在情感的投入与专注,运笔的轻重与快慢,笔墨的浓淡与湿干等,都是取决于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精心地钻研和体验。
总之,在继承传统书法经典的基础上,也要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汲取经典融入创新,才能够焕发出新时代中国书法的新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