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国才的头像

高国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1
分享

爬瓜记

爬瓜,其实也叫偷瓜。只有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这两个字有深切的体会。为什么叫爬瓜而不叫偷瓜呢?这样还要归结于冀中平原当地风俗。爬瓜更多的来说是一种游戏,即使今天夜里去你们家的瓜园偷摘了你们家的西瓜。第二天再见面也不会引起彼此的尴尬,甚至还会彼此嘲笑。

你昨天看瓜睡得太沉了,我进去爬瓜都能把你背着走卖了。你都醒不了。

那个会嘲笑这个。这么大个子了,连爬瓜都不会。刚进瓜园就被别人撵兔子一样撵跑了。

老家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南岸,这也是滹沱河经年旧河道。据说滹沱河自藁城城东蜿蜒南下汇入宁晋泽。宁晋泊的形成又是黄河泛滥最北的一次,而后黄河河道几经辗转由河南、山东入海。经过多年治理黄河再没北泛入侵。原本比华北湿地一一白洋淀面积大偌干倍的宁晋泊在岁月中渐渐干涸了。但它留下了肥沃的半沙性土壤,特适宜种植瓜果。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好吃的果说起!

行有行规!爬瓜也不例外。这是祖祖辈辈几十代不成文的规矩。爬瓜的孩子不能超过十岁,否则算偷瓜,半大小子偷瓜被人揭穿走在街上会遭人不齿;超过十岁的孩子可以站在瓜园边上迷惑看瓜人,但不能入园。就算是有资格爬瓜的孩子也不能带着盛装工具入园,否则依然以偷瓜论处。

今天先讲一个民国时代的爬瓜趣事,这个故事还是我小时候父母领着我们在院子里乘凉讲起的。

据父亲讲他小时候长住赵县城东小寺庄姥姥家,那时还没有解放。他和小伴儿们沿着路边的柳树林子抓知了猴。盛夏的夜晚走了好远的路大家又饥又渴正好经过一片西瓜园,几个小伙伴儿一嘀咕下地爬瓜去。

他们先是看看瓜田中间瓜棚里有没有看瓜人,等了半天里面没有人,也没有灯光。为了不被当场抓到故意在瓜田不远处制造些动静,想引出看瓜人。谁知道周围依然安静!

大家约好一个人只准摘一个西瓜,够吃就得。胆小的在瓜田边上摘个抱上就跑,有胆大的居然爬到爬棚边上找主人预留的老瓜种。说到老瓜种现在的孩子没什么印象。过去不像现在可以去种子商店去买种子。过去种子的来源都是在上一年品种比较好的植株优选出来的。就西瓜而言,绝对是瓜园里最大最甜的。

谁知道就在大家进地爬瓜摸索的时候,瓜田的主人哼着小曲儿从远处回来了。看样子好像是喝了酒,走路踉踉跄跄。

他顺着瓜田小路向瓜棚走,走到瓜棚不远处站住了。他嘴巴里还不停唠叨:咦!什么时候这个地方结了这么大个瓜呀!留着明年做种子可不赖!

他可能喝酒多了,眼花了。他眼睛里的大瓜种其实是父亲的小伙伴儿穿的灰白布衫在夜色里的影子。他刚刚弯下腰想伸手敲敲这个大瓜种熟了吗!谁知道那"大瓜种"噌的一声站起来说了一句话:找您吃个瓜!

呃!一声。瓜田主人吓晕死过去了。

原来那个小伙伴儿以为自己被发现了,主动认输了。这到是其次,主要是他长的太出奇了。用父亲的原话描述:这孩子脖子上长了一张大嘴,两小眼儿就像用高粱篾划出来的。他要一张嘴别的五官都消失了!

瓜田主人那见过这么丑的人啊!还以为是遇见鬼了!最特别的是别人爬瓜看到看瓜人早像兔子一样吓跑了。谁料到八九岁的孩子心理如此强大,不慌不忙地告诉主人家想吃个瓜!这不是讨命小鬼是什么?!

更可乐的还有!另一个小伙伴儿摘了一个抱着就跑,大家跟着跑!这可是硕果仅存呀!这傢伙被土坷垃绊个跟头,大家一看坏菜了。这大西瓜砸到地上碎成一片,沾上土还怎么吃呀?!嚯!这瓜果真够结实的,居然蹦哒三下滚出两米远!大家围拢过去一看,哪里是什么大西瓜,敢情错摘了一个青花皮的大倭瓜呀!

父亲讲的远比我写得生动多了!他们那个年代儿童游戏更是少之又少,玩具更是无从谈起!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俺的"辉煌"历史,不喜欢别喷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生产队和个人承包责任田交接时期的两件事。

本村共有十来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又有十几二十户。农村人嘛!一个村里没什么外人,迎面遇到一个人不是你的长辈,就是他称呼你长辈。不是姻亲就是血缘亲。说这个是为了讲后面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散。看瓜的老人是我们一个小伙伴儿爷爷;他爷岁数不小,辈分却不高。我这个七八岁的孩子只是叫他大哥而已。这个小伙伴儿的父亲也是我们生产队的队长,他为了照顾自己父亲才让他去看守瓜园。我们那个小伙伴告诉我们:他的爷爷年岁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我们大家都不相信,因为每次爬瓜的时候,我们刚爬上瓜园的墙头就被这个老者给吆喝跑了。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这是真的,是他妈妈亲口告诉他的。他妈妈说他爷爷是个老瞎眼的。

那时候都是七八岁的孩子,也听不出好赖话。既然他说自己的爷爷眼睛不好使。那我们就跟着他一起进瓜园吧。更主要的是他是我们这群孩子里的小头领。并不是他个子大拳头硬才当了我们的头领。只是大人警告过我们说。不要和他去打架,如果打赢了,他的父亲会扣我们父母的工分。如果打输了,那自己只能白白的挨揍,也没有人给你讨回公道。

我们跟着他刚刚爬上菜园的墙头,伸出一个个小脑袋儿向若大的菜园里窥视。只见我那60多岁的本家大哥,也就是我们小头领的爷爷正在西红柿地里除草。一下一下的有条不紊地挥动锄头,不时还停下来擦一把汗。我们感觉时机成熟了,顺着墙头的角落一个个像猴子一样溜进瓜田。

我记得那次爬的瓜地是间种在棉花地里的甜瓜。生产队里会在棉花地套种各种各样的甜瓜。有什么红子落花甜,有什么蛤蟆酥。总而言之,只要能摘到就有意想不到的美味等你品尝。我们这几个孩子顺着棉花垄一边向前爬一边寻找最大那个甜瓜。我和他挨着不远,我们俩一边向前爬,一边商量着要多摘几个。等第二天上学可以放在书包里解渴吃。

两个人爬的正欢,突然感觉脖领子一紧一一小伙伴儿的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我们俩的身后。

一手一个抓住我们俩的脖领子嘴里还不停的笑骂:小兔崽子们!这瓜还不熟呢,你们就来地里爬瓜。看我不告诉生产队长扣你们家的工分才怪。

吓得我赶紧套近乎,嘴里不停叫着三哥。他在他们家大排行是老三,只是他在家族的辈分里没有我们家高而已。他依然揪着我们俩的脖领不撒手,让我们俩交代谁先提的这馊主意。谁知道他孙子这时候问了他一句话流传在村子里成了笑话。

爷爷,爷爷。我妈说你老瞎眼了。我们趴到地面隐在棉花棵,你怎么还能发现我们?!

气得他爷爷照着我们两个人屁股上一人踢了一脚。什么也没说,气哼哼的走远了,也不理我们偷瓜的事情了。

据说他回家之后挨了一顿饱揍。老瞎眼这个词儿便成为村儿里的一个不言自明的典故。

还有一次爬瓜事件发生在承包责任制之后。我没有参与,而是听说的。那是他们去地里爬邻村的西瓜地,被邻村儿的看瓜人一个人打了几巴掌。这在生产队的时候是决不允许的。孩子年轻淘气在农村爬个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你逮到了又不能进法院判刑,只不过是找到父母去告一状而已。那时候人们对别人的财产没有一种尊重意识,更没有什么界限。

几个年幼的孩子爬到地里摘了几个瓜。瓜还没有熟,瓜瓤只是粉红色的。瓜子儿也是白色的。咬一口依然有生瓜蛋子的味道。他们便连吃带扔,挥霍的哪里都是。这对刚刚承包责任制的人来说,种完西瓜眼瞅着就可以换钱了,却让这几个猴崽子全给䠀了瓜地。谁不心疼啊?

其实看瓜人如果找回村儿里,告诉家长肯定就不会有以后的事情了。谁知道看瓜人也是心里着急上火。抬手打了这几个爬瓜孩子几巴掌。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几个小东西约了村儿里的几个大几岁的孩子。提前勘察地形,排兵布阵计划发动总攻击。

他们学着旧社会土匪的样子爬到瓜园附近最高的树上随时观察看瓜人的动态,并不时发出暗号。

他们看到看瓜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在树梢上大声喊起。蒺藜蔓,向里串!这是招呼小伙伴可以进地爬瓜了。马蜂窝,用泥堵!这是告诉小伙伴主人已经发现了!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大家已经不在乎江湖规矩了。为了报复看瓜人他们每个人爬了好多瓜。一个个还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自鸣得意,谁知道第二天村里就炸了锅。

人家直接报了案,让村委会在大喇叭上广播:谁的孩子参与偷瓜了,赶紧道个歉,认个错儿。如果让抓到那只能法办了。谁会想到能惹这么大的动静啊?有胆小的赶紧告诉了父母,有胆儿大的还一直藏着掖着。大家都是四里八乡的,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就不了了之了。结局最惨的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是这一帮孩子里面岁数最大的那个。并不是因为他大了应该懂事儿了还犯这种错,家长才揍他。而是因为他偷的瓜园是他亲娘舅家辛辛苦苦耕种的!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次爬瓜事件是闹得动静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因为人们渐渐有了物权的意识,也有了别人的财产安全不容侵犯的认知!

当年的年少无知,却让我们变成家乡那个小村庄的谈资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