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川阿来的头像

秦川阿来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5/22
分享

厚夫重启路遥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的第一部我是1992年暑假读到的,此时小学刚毕业,虽然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其中的故事情节,但这部著作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说大一点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说小一点教会了我对农村贫穷生活的理解,激发了努力进取的动力。研究路遥的专家很多,曾经有无数文学评论家、作家和学者,写了关于回忆路遥或者评论路遥著作的文章,能够系统的了解路遥的,当属《路遥传》。陕西文坛就出了两部《路遥传》,一部是路遥的同事、《延河》编辑、社科院研究员张艳茜的著作,2017年出版的,另一部则是2015年由路遥忘年交、路遥文学馆馆长厚夫(本名梁向阳)耗费十年心血创作的。厚夫创作的《路遥传》,我是同《柳青传》《陈忠实传》一起收藏阅读的。迄今为止,已算是完整细致的读过两遍了。读第一遍时,不忍心圈画;读第二遍时,不得不进行标记。


我没有见过路遥本人,当我见到路遥的延川老乡高大英俊的厚夫老师,聆听了这位陕北汉子关于创作《路遥传》的点点滴滴,再细细研读这部传记,深深的感动了我,因此写下这篇读书笔记。


这部传记为何能够畅销十万余册,我想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一是《平凡的世界》曾经影响了千千万万读者,这些广泛的读者需要知道真实而完整的路遥;其二是,这部传记本身的史料价值,延安大学是路遥的母校,作者长期在延安大学任教,一手筹建了路遥文学馆,搜集了大量有关路遥的资料,每一篇章的书写尽可能做到求索和论证,每一篇章的后部,都有其参考资料的详实记录;其三是,传记本身的价值,这部传记是探索路遥人生与精神的窗口,从小故事到大背景,从对话到心理,从现实生活到精神世界的阐释,能做到客观切实,讲述了路遥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其四是,传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地域文化、时代背景和全景的文学世界。其五是,表达了作者丰富而饱满的情感和一个文学追随着的虔诚。那么这部传记,到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路遥世界。


路遥文学作品创作和问世的艰难历程。1978年陕西作家莫伸的《窗口》和贾平凹的《满月儿》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对路遥的刺激很大,他精心创作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主人公县委书记马延雄,为了避免文革“武斗”中两派大规模的斗争而勇敢献身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在非正常时期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人。这篇小说没有迎合当时“伤痕文学”发泄情绪的路子,他下定决心创作与当时文坛潮流不甚合拍的中篇,相当于是一篇讨伐“文化大革命”的檄文,这种具有前瞻性反思的文章,在《延河》副主编贺抒玉的帮助下,几乎投了当时所有的大型刊物,都被一一退回。1979年和1980年陈忠实的短篇《信任》和京夫的《手杖》分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路遥出师不捷。后来接通知到北京,在《当代》主编秦兆阳的指导下改稿后发表,随后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代》文学荣誉奖。路遥创作《人生》,从1979年动笔,到1981年才写成。准备了近两年时间,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在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近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他文思如泉涌,笔下生风,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和如痴如癫的创作状态,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维玲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出版前发表于《收获》,此时的他才三十出头,已经迈入全国知名作家序列。好的做品,不仅要经得起时代的眼光,还要经得起历史的眼光。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再读《人生》,仍然能够感受到他蕴藏了巨大力量,有着栩栩生辉的光芒。


路遥再次给自己树立更大的文学理想,他和兄弟王天乐在酒店用十五天,绘就了创作总名为《走向大世界》的《黄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的核心框架。他选择在铜川矿务局创作《走向大世界》的第一部,高强度的写作和手抄工作持续了两三个月才结束,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当代》编辑周昌义读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作品,还没有来的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了三分之一直接就退给了路遥,说这本书不行,不适应时代潮流,属于老一套“恋土派”。后来诗人子页和旅京的陕籍评论家李炳银向《花城》推荐了此稿,终于在1986年11月由《花城》刊发,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但是在整个评论界和读者的反响都不高。路遥到北京在电车上短暂邂逅了曾经到陕北插队的知青叶咏梅,竟促成了《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功播出。1987年年初,他开启了第二部的创作。在1987年春夏之交,路遥几乎是每天都在黑暗的房间里奋斗,待第二部完全结束,他也完全倒了,这种高强度的创作,无节制的拼命工作导致身体开始“掉链子”生病。第二部由于种种原因,在公开出版前一直没有在包括《花城》在内的任何文学刊物上发表,主要原因是第一部发表后评价不高。曾经为王震将军看过病的塞北名医张鹏举治疗缓解了他的病,1991年10月下旬,路遥再次选择在榆林宾馆开始第三部的创作,他要一鼓作气,在情绪上不能有任何割裂的来完成创作,他不想重蹈曹雪芹、柳青等人的覆辙,给世人留下一部残留的长篇小说,在身体极度透支的情况下创作,注定要进行这次“生命冒险”。在第三部创作中,他完全陷入得太深,把虚幻的世界当做真实世界的存在,因为“田晓霞死了”他错把弟弟从洛川召唤到酒店。第三部写到最后,路遥的体力和精力明显一天不如一天,长篇小说的艺术打击力都在最后,越到最后越激烈,需要更旺盛的精力,更加充沛的体力,需要作者精神状态更加沸腾,到后边几乎是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最初的征订数均不好,勉强达到起印的三千册,第三部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李金玉的坚持和斡旋下,才得以公开出版。《平凡的世界》在中央广播电台连播中,责任编辑叶咏梅对小说进行了精练的处理与适当的删节,演播者李野墨二度创作,演播,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绪,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像沙漠中的甘霖,给无数普通人带来了精神食粮,带来了温暖、奋斗和前行的希望。后来出版社一印再印,直到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已经印刷了几十万册。进入1992年的路遥身体更坏,情绪变得越来越犹豫,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结束了六万字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写作,紧接着又开始一个新的任务,选编《路遥文集》,他还要为出版这套文集,协调他的母校征订,直到他病逝后,责任编辑陈泽顺才把《路遥文集》放到路遥的遗像前。


路遥的成功,在于人生关键时刻所遇到的“贵人”助力。

养父(大伯)王德玉在路遥(原名王卫国)小学毕业后不同意他再上中学,他哭着求“干大”刘俊宽想办法,干大跑了很多地方总算借到两斗黑豆,让王卫国换成钱去交报名费。因为报到时间超过一个星期了,学校不收了。刘俊宽再次出面赶到延川中学,找到校长恳求,破例将他收进学校。从此他小小的心里就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命运自己安排”的道理。1968年,命运再次与王卫国开了一个玩笑,他满腔热情参加的这场政治运动,突然间变了脸。“老三届”要全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心要跳出“农门”的他,又一次灰溜溜地背着铺盖卷回到郭家沟村,他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刘家疙瘩大队领导,先想到一个让王卫国到县城拉大粪记全勤的办法。没多久村里小学需要民办教师,大队领导又合计让他任教于马家店小学,并在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冬天,他被选到城关公社进驻县百货公司开展线路教育。此后,他和北京知青林虹恋爱、失恋。王卫国一身素衣,他说:“我在为自己戴孝”告别过去。后来王卫国迷恋上文学这位缪斯女神。曾任延川“红四野”的“王军长”王卫国主动和“红总司”诗人曹谷溪化干戈为玉帛,在曹谷溪的鼓励和帮助下,路遥豁然开朗,并成为“文学青年”在县通讯组当“学员”,收获了与北京知青林达的爱情。曹谷溪成为路遥在紧要时刻最信赖与最愿意依托的人。林达成为路遥的未婚妻后,给路遥付出了很多,每月三十八元的工资,除了自己零花,其余都给了路遥,林达为了支持路遥,放弃了上大学的选择。

1973年夏天,全国高校普遍恢复招生。路遥的数理化成绩不好,只有文学创作一个特长,只能往文科专业送。虽然路遥那时属于初中毕业生文革影响“既往不咎”之列,但北师大、陕师大因为路遥的政审而公开拒绝录取,后来延川县委书记申昜(yang)亲自出马向延安大学做路遥上大学的工作,才圆了路遥的大学梦。前提是1969年底申昜参加过“关于白振基同志参加武斗致死,涉嫌王卫国案”的处理,调查组深入专访、复查细节,最终结案,免了王卫国的一场牢狱之灾。1976年,是中国令人难忘的一年,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路遥毕业面临职业的选择,他有鸿鹄之志,希望分配到省上的文学单位,《陕西文艺》求贤若渴,在主编王丕祥和副主编贺抒玉的协调下,延安方面做了让步,同意路遥分配到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工作。在陕西已经有四位作者在全国获奖的情况下,路遥创作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屡次被退稿。在《当代》主编秦兆阳的指导下完成改稿,实现了发表且连获两份大奖。路遥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坦率地说,在中国当代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们是我的文学的“教父”……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人生》是路遥折腾三年才完成的优秀中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王维玲直接促进了《人生》的创作,还鼓励他写《人生》的“下部”,才促成了《平凡的世界》的降生。王维玲可是路遥创作与出版的大贵人。王天乐是路遥的弟弟,没有路遥的帮助就没有工人、记着、编辑这个职业身份,同样没有王天乐的帮助,也许可能没有《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完美刻画,王天乐在路遥的创作和生活中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撑。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叶咏梅和李野墨,是他们让《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在中国的天空飞翔了起来。否则,《平凡的世界》也许没有那么快产生良好的反响,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关于路遥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这其中也有文学评论家白烨、《文学评论》副主编蔡葵等的高度认可。表面上看来,路遥的每一步成功,但都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的支持和帮助。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俗话说“烂泥扶不上墙”,你无追求,你不努力,别人又怎么会向你伸出橄榄枝,你也不可能成功。路遥的成功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得到了“贵人”的顺水逐舟。


路遥的不幸,在于路遥一生所遭遇的四大硬伤。

其一,贫穷。小的时候,与苦难为伍。卫儿九岁随父亲步行出清涧去延川,路上父亲用一毛钱给他买了一碗油茶,他问父亲咋不喝,父亲说不想喝,他知道父亲的口袋再连一分钱也掏不出来。在延川中学上学,他时常感到自己饿的发晕,饿的发疯,饿的绝望,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这种饥饿感就像尾随路遥一生的老狼,又成为他超越自我的强大动力。1979年他写信给好友海波说:“我们这里鸡蛋已经到了一元钱五个的光景,想延川总会便宜一些,这是我孩子的每天必需品,如你能设法再买一点捎来(当然越快越好)”。《平凡的世界》获奖了,路遥在电话中告诉王天乐,领奖去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了北京还得请客,还要买一百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要天乐想办法。王天乐借来五千元并央求哥哥: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后来全国和陕西省的颁奖会,路遥把两笔奖金以孩子路远的名义存进银行,正好壹万元整,这成了他身后留下的唯一的一张存单。路遥的工资不高,稿酬少得可怜。《惊心动魄的一幕》五百元,《人生》一千三百元,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也不过三万元,《平凡的世界》电视剧著作权报酬只有区区六百八十元。他抽烟量大,还喜欢喝咖啡,基本上每个月都是囊中羞涩。忘年交厚夫最后去医院探望路遥,路遥突然说:“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你解下不?……”住院期间,他领了一生中最后一笔稿费壹仟元,还向省作协下的“创作之家”打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借条借下壹仟元,就是为了给妻子回北京工作、安排女儿上学等急用。路遥曾经谋划让好友海波出面开服装店,也曾经尝试写“有偿报告文学”赚钱,但是又出现过想写“有偿文章”挣钱但又后悔的事情。作家晓雷说:“生活是在怎样描画着一位蜚声遐迩的作家的命运轨迹呀!”

其二,疾病。1987年医院检查出他吐血的原因,路遥让王天乐“永远不能给任何人说他病的原因”。在1988年他再次北上榆林,名医张鹏举已经逝世,他没有找到好中医。在《平凡的世界》杀青后,他已经体力不支,又经过漫长的修改,更加摧残了他。他笃信中医,把肝病当肝火治疗,对自身的病过于轻慢,也许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有人提醒他说手掌有朱砂痣,是肝上有毛病的表现,他却刻意隐瞒自己的肝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要刻意隐瞒自己病情。作家京夫生前撰文写到:“就是他在事业上有更大的设想,更高的最求,而且已成雏形,跃跃欲试,需要身体和精神全方位地调动起来,合力支撑,并其功于一役。身体不达,精力不济,更需要顽强的精神支撑,他要给自己造成一种身体健康的假象,建立一种巨大的不可动摇的自信……”因此,本来有机会认真治病、调理身体的路遥,却采取了一种对自己和社会极不负责任的“鸵鸟态度”。而贾平凹得了肝病却采取完全相反的做法。后来小编辑宇航帮路遥收拾房间时偶然发现路遥患肝硬化的秘密,路遥有些慌乱地藏起药品,再三叮咛宇航:“千万不要向任何人讲,我这病几年了。”还强调,“再说,我哪有时间去医院,有很多事情都得我去干。” 路遥在延安病倒的时候,他一再叮咛延安宣传部长白崇贵和朋友们对他住院要保密,原因是中共省委在7月份决定正式拟任路遥为作协陕西分会主席,并制《干部任免呈报表》。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路遥怎能让组织知道他身体掉链子呢,这是绝对不行的。白描是路遥的好友,他都不知道路遥的病因。正如白描所说的那样:“要强的心性成全了你,也毁了你”。

其三,政治背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年的不堪回首,影响了路遥的上学,也一直纠缠到他的工作和生活,他成名之后,因“树大招风”惹起当年政敌的攻击。当年延川“武斗”时的对立派见查“三种人”没有扳倒路遥,通过写匿名性和公开告状信的方式告发路遥。罪名主要是在武斗期间打过人,路遥在武斗期间有“人命案”等等。每次告发后,省作协就派调查组调查问题,这无疑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直到1984年冬,由谷溪领着路遥亲自给某人道歉,方才罢休。病危中,路遥还要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他是一位具有深刻政治情绪的著名作家,尽管病成这样,他仍想了解中国的政治走向。

其四,婚姻。路遥与林达的婚姻,注定就是一场悲剧。他和林虹恋爱,搞得鸡飞蛋打。他仍选择功利性的与北京知青林达恋爱。他的恋爱一开始就是征服与被征服,驾驭与被驾驭之间的“搏斗”。有人反复提醒路遥找一个本地人比较稳妥,知根知底,有挑有拣。路遥反问:“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路遥的生活与正常家庭的生活格格不入,为了写作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做着甩手掌柜,造成一些列吃饭问题、穿衣问题、送孩子上学问题,夫妻生活问题。就饮食生活习惯两人也有较大差异。路遥来自农村,兄弟姊妹又多,拖累又大。然而路遥又是大男子主义者,具有陕北男人的许多优点和缺点,不像南方人的体贴和细腻,很难在家庭出现矛盾和裂痕的时候去化解。朋友孔保尔出面协调弄得左右不是,他感到:路遥和林达作为文化人,都太有性格了,这也成为路遥沉重心情和生活的一部分。他与林达商量好准备回延安休息十来天,回来再办离婚手续。他对小学美术老师白军民说:“唉,林达闹着要跟我离婚,这个家保不住了,我来躲几天……”可见路遥非常要强要面子,他根本无法承受婚姻失败的打击,这是他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和不幸的婚姻,也许是他短暂人生最大的殇。同样,贾平凹在婚姻方面采取了和路遥完全不同的方式。


传记中还有两个重要的细节在传记中有所描述。路遥病逝前,路遥和林达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走到了尽头。疾病中的离婚协议只能推后签订。朋友们对林达的意见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路遥从病重到病危,她竟没有伺候一天,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再说路遥,延川的兄弟四锤打来电话,说大伯病故,大伯就是路遥的养父,是他供养了路遥上小学、上初中。按理说,路遥无论如何应该回去行孝。正处于创作高峰的路遥,冷静地给弟弟王天乐打电话,委托王天乐代表他全权办理丧事。养父病危时,他也没有端一碗开水给老人,养父病故,他也没有到老人的坟头去烧一张纸。从这些细节来看,我们很难理解路遥和林达他们在这些大是大非生活道理上的不足。由此也能看到,书写这部传记的作家厚夫,他和我们一样,对路遥和林达的这种做法难以理解。传记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不避重就轻,不避讳重要情节的交代,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路遥人生,真实的路遥世界,非常可贵。

路遥生前,和著名的已逝作家丁玲、杜鹏程、贺抒玉、陈忠实、京夫等,和著名作家李星、晓雷、肖云儒、白描、贾平凹、冷梦、莫伸、莫言、王安忆、张艳茜等都有较深的交集。有有关路遥的系列著作陆续出版,如《路遥研究资料》《守望路遥》《平凡世界里的路遥》《重读路遥》《路遥纪事》等。

路遥的好友海波说:路遥是一个和平时代的传奇英雄,一个值得男人学习、女人爱的英雄。和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创造能力相比,他的缺点是那样的次要和微不足道;像一座雄伟的大山一样,在阳光下他雄伟壮丽,高大巍峨,但也难免有阴影。令人叹息的是,他把最好、最大、最本质的一面献给了社会、献给了读者,而把阴影留给了他的亲人,特别是他的爱人林达。路遥病逝后,林达和女儿在挽带上写出:“路遥:你若灵魂有知,请听一听我们的哀诉……”我完全赞同,路遥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今年,是路遥逝世三十周年,今天恰是五四青年节,分享《平凡的世界》中一段话:“这就是人生的辛酸。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微懂得生活实际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够从路遥的世界看到了什么?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企业家郭广昌的文章《走到最后的,都是皮厚的人》,一句重要的话:“有的时候不要只想跑得更快,而要想着走的更好,活得更长。”人生就是一趟旅行,身边总有太多的诱惑,让我们变得贪婪,也有太多负面的事,让我们变得过分恐惧,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而我们要学会和这些弱点做斗争,翻越人生的一道又一道横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