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拾尘子的头像

拾尘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1/15
分享

“杯具”乎?悲剧乎?

“杯具”乎?悲剧乎?

——从谐声说开去

 

属马的,混过光阴68春,为了打发所剩不多的时间,除了读读书,吟吟诗外,有时还在网上下下象棋。对一些棋友雅名的用字,实在有点莫名。例如:“我爱你”。我爱二字皆加金字旁,你字呢,去掉立人旁,换成金字旁。我想,此君的意思,爱一定是靠金钱才能做到的。又如“忘掉过去”。忘字上边加草头,掉字去掉提手改换金字旁,过字改成繁体再加三点水,去,左旁加了一个繁体麦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觉的,比看差等生的语文作业还头疼。

见贤思齐是作人的美德,但是要用对地方。据说,汉字是仓颉造的,仓颉是圣贤,后来诸君见贤思齐,也想当圣贤,就开始造字了。殊不知,仓颉造字是为了方便群众,而你造的字,反其道而行之,是故意麻烦群众了。那么,如果说仓颉是圣贤,而你,反其道而称之,就成了“剩嫌”了!

无独有偶,改字者有之,改词者亦有之。近观网上文章,有句曰“朱镕基总理是我国最具‘杯具’的总理”。“彭德怀元帅的‘杯具’”。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初读凤头,不知所以。那五彩缤纷的真假羽毛,令人稀里糊涂。及阅猪肚,始才恍然,原来是悲剧!谐声呀。

说起谐声,是“古已有之”,实在不能说是当代人的“创新”了。

就拿“杯具”之一的樽来说吧。樽者谐声尊,樽者尊也,是有特殊地位的人使用的东西,一般人是没资格用的。后来改称爵,更说明了是有爵位的贵族用的。无奈,这些尊贵们,饮酒无度,荒废国事。想当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灾治好。为了庆贺他的成功,一个叫仪狄的人造了美酒献上。禹尝了一口,说:

“后世当有君主因酒误国者!”下令把仪狄杀了,并且,禁止造酒。算仪狄倒霉,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但是,造酒的技术还是流传下来了。就像现代的禁毒,毒品还是流传下来了。又像禁贪,贪官还是流传下来了。因此,历史上很出了几位因贪杯误国的君主,很出了几位因贪杯误政的官僚,也很出了几个因贪杯败家亡身的平常人!

连杀头都不怕,看来动硬的不管用,就改成警戒,最直接的警戒莫过于杯具了。因为樽、爵只表示等级地位,不起警戒作用。而使用樽、爵的酒徒们又不拿国计民生当回事,他们有句名言:江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何憾焉!播下龙种,却生出跳蚤!圣贤们没法,就在杯具上做文章,取个带有警戒意思的名字,你如不忌,因贪杯误了事,勿谓言之不预!到了周朝,就把酒杯的名字改成“觚”了。谐声,觚者孤也,孤者寡少也。告诉你不要贪杯,少喝一点。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改了杯名,我就改改杯样,到了东周末年,“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谁也管不了谁,喝酒找大家伙!就把觚改大了。因此,孔老夫子就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哀叹。用谐声解释就是“孤不孤,孤哉孤哉”——少喝,少喝,少喝了吗,少喝了吗!因为这件事,“文革”中他老人家还被冠以保守派的帽子,批他就连改一改酒杯的样子他都反对,事实是这样吗!

觚的警戒效果失败了,到了汉朝,就又更名叫做“卮”。卮者止也,告诫你适可而止,不要醉得一塌糊涂。止住了吗,没有。三国时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战争,军粮奇缺,刘备就下令禁酒。不但饮酒犯法,造酒犯法,甚至,就连家里放有造酒的家当也犯法。他的臣僚张裕,对这项规定很不满意。一天,他陪刘备在成都大街上散步,看到成群的男男女女,他就对刘备说:‘杀掉他们吧,他们要乱搞男女关系。’刘备问他:‘你怎么知道他们要乱搞男女关系?’张裕回答说:‘因为他们随身带着那乱搞的家当!’刘备听了大笑,就解除了家里有造酒的家当也犯法的禁令。止不了乍办,还在名字上做文章,又改名叫“盅”。盅者中也,告诫你喝酒喝个中用,礼到了,事办了,以酒成事,不要因酒坏事。到了近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世界的自由,盅也不中用了,就又更名叫“杯”。谐声,杯者悲也,用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告诫你,“乐极生悲”的道理。不要因乐贪杯,造成不应有的过失,悔之晚矣!但是,又一个但是。人在梦中犹不觉,况在醉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富了,手里有了钱,可以不买书,不能不沽酒,就喝开了。好像关云长进曹营,三天一小筵,五天一大筵。杯子太小,不解气。用流行的话说,叫“不过瘾”,又换成碗了。碗者谐声晚也,告诫你因酒误事,后悔就晚了。无奈国人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习惯,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谁管明日刀割头”的豪言壮语,能不喝嘛!下一回该换什么名称来告诫呢?也许,那个东西还没发明呢。唉,这事就靠给未来人去费未来心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