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健的头像

高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9
分享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广东省怀集县西域平畴沃野间静卧着一座古朴的村庄——岗坪镇四隆村。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梁氏先祖从怀集西门外迁来此地定居,至今已繁衍至26代,分别居住在四隆村的莲塘、瓞地、格塘三个自然村,共有族人2500多人。480余秋,梁氏先祖肇造丕基,创业垂统,盛德厚功,遗风馀烈,嗣孙铭记于心,并发扬光大,世代后人延续书写着用奋斗换取幸福生活的家族史话。

走进四隆村,仿佛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村庄的一些角落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村庄内的古树、科举功名牌匾、围墙的残垣断壁、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建筑群,像是在对人们诉说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岁月浸染下的斑驳与沧桑,让来到这里的人们能够轻易地回到过去,管窥数百年间的往事,最为族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四隆村历代梁氏族人的奋斗故事。

“秉承祖德诗礼传家同心造福皆如意,应报宗恩信义继世合力图强永吉祥。”这是镌刻在莲塘寨梁氏宗堂廊柱上的楹联,不难看出,他们不仅是注重诗礼传家的家族,还是注重传承同心合力谋幸福之遗风的家族。

《岗坪梁氏族谱》有载,13世孙梁大木,曾两度夺“魁”,分别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考得“副魁”和雍正十三年(1735年)高中举人取得“文魁”。至今四隆村仍流传着梁大木奋发图强的故事:有一天,外家办喜酒,客人和大小婿已到齐,唯独梁大木未到,其岳父说:“大木不来,谁给客人斟酒?”其妻从中领悟到了言外之音,即自家清贫而被别人看不起,于是赶回家中劝丈夫不要去娘家喝喜酒,让其在家读书,考取功名以光耀门庭。第一次赴考只取得了壬子科王经加额(副魁),又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取了乙卯科举人,族人盛赞的顺口溜云:“东边十八仓,西边中两榜。”即梁氏四世孙梁东湖、梁西涧兄弟支系分居在村庄的东西两侧,东湖公支系后人注重勤耕传家,屡获丰收,谷物满仓;西涧公支系后人注重勤读传家。

族人还流传着一个“罉耳屋梁大木”专心学习的故事,“罉耳”为方言,是房屋的飞檐翘角,用以指梁大木家房屋的建构形制,他少时勤奋读书,父母、妻子为不误其前程,家务活全包揽了,并经常送饭给他吃。有一次,母亲送糯米糍和糖浆到书房,他边写文章边吃糯米糍,结果误将墨汁当作糖浆和着糯米糍咽下肚子,母亲见梁大木满嘴黑色,而糖浆并未动过,知道儿子专心于读书而误沾墨汁,于是笑问他:“糖浆味道如何?”梁大木竟然回答说:“好吃”。天道酬勤,梁大木于雍正十三年考取举人。此专心致志读书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族人为鞭策子孙后代,以梁大木为榜样,并赋了一首顺口溜云:“莲塘举人梁大木,努力刻苦把书读,拿着笔杆吃白糍,墨汁误当糖浆沾。”

有道是,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莲塘寨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村庄围墙残垣断壁和东、西寨门楼遗址仍有保留,墙体以黄泥、沙、石灰等混合物舂成,宽0.30米,高2米,坚固的墙体把整个村庄围成一个椭圆形的空间,每隔1.5米~2米留有碗口大小的炮眼,旧时用于防御匪患。据族老讲述,“同心合力,众志成城”,这是世代梁氏族人骨子里永续的精神,尽管是山贼匪寇猖獗的年代,四隆村也极少受到“光顾”。也正是这种信念,指引着过去和今天的四隆人不畏艰难险阻一路向前,开创美好的未来。

“励奋发,勇创新”,这是梁氏的一条家训。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建筑群,如今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四隆村内,成为梁氏族人励志勤业的历史见证。那些始建于1973年至1976年间由门楼、围墙、天井、厅、廊房构成的建筑群,中间厅屋为三开间三进制,两边有三至六排古骑楼式厢房朝厅依次平行而建,硬山顶。门楼为砖瓦结构,青砖墙,门槛由花岗岩石条铺设。那个年代,四隆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福受经常光着脚板、卷起裤腿与社员们忙碌在田野上,甚至大年初五起就开始带领社员们到池塘担塘泥作肥料,担砖瓦泥印制砖瓦、开窑烧制,生产出来的砖瓦除了自家建房以外,还销售到邻近村、镇;种植的稻谷年年丰收,超额完成公余粮任务。各个生产队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当时四隆大队的绝大多数生产队社员可获分红每天1.2元左右,成为县内先进标杆。此前,坊间曾有顺口溜讽刺四隆人曰:“有女不嫁四隆仔。好天去砍柴,落雨担瓦泥。”意指如果嫁到四隆的媳妇就要受苦受累。当四隆人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青砖黛瓦房之后,又被四邻八乡人的艳羡,争相将女儿嫁到四隆,从此就传扬起“四隆有仔不愁媳”的说法。

四隆村地势平坦,离村庄最近的山头就在五六公里之外,木柴之类的燃料是短缺之物。1974年,勇于开拓创新的四隆人在梁福受的带领下,各生产队就开始筑建沼气池,单是莲塘寨就建了30个,就地取材,用稻秆、猪牛粪作为发酵原料,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当时,梁福受成为了“农业学大寨”期间的标兵,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老支书的精神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四隆村干部带领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

如果说生活体现的是一个村庄的气韵和风度,那么文化则是这个村庄的灵魂和底气。四隆村文风高涨,历代先辈乃至当代后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勤奋好学,亦农、亦工、亦商、亦政,各尽其才,各取所需。古有考取功名加官晋爵之贤才,今有专家学者、国家干部之志士,他们成为了族中的英才,振家声,壮威望,让族人感到自豪,并不断激发着子孙后代践行“精技艺,广学文”家训的热情。科举年代涌现了13位监生、贡生和庠生,近代有35人考上大中专院校,进入21世纪以来,考上大学的后人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出生于1967年的梁光鑫,夫妻同心,勤俭持家,一女三子均考上本科院校,可谓“一门四杰”;梁国智家族出现了“一门三代”考上大学取得经济师资质,均在金融机构领导岗位任职;出生于1974年的梁光铿考取了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梁国授、梁国享兄弟俩出门学艺,艺精财实之时,齐心合力开办酒楼农庄等多所餐饮业......

值得一提的是,四隆村梁氏还是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家族。1972年至1985年间,汇集了族内吹拉弹唱的能手,组建了一支20多人组成的粤剧团队,经常受邀到永固、诗洞等邻镇和广宁、封开等邻县演出,备受广大观众欢迎。现在尚保存有6箱古装戏服,族人不但还有能拉二胡、吹唢呐等的能手,还有扬琴等古乐器演奏的20多岁的新一代传承人。如今,村内有2支醒狮队。每逢节庆,文体爱好者们吹拉弹唱、醒狮起舞,热闹非凡。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不再在新村上空飘荡,小鸟在美丽的花园游唱……”一曲改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由该村业务歌手高声歌唱,唱得清脆悠扬,吸引着过数百观众为之欢呼、为之喝彩,这是四隆村2019年春节文艺晚会的一幕。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一排排路灯似火树银花璀璨着四隆村的田野村庄,村民随着动感的节拍在文体广场载歌载舞,其乐无穷,好一幕繁华、幸福、祥和的景象!

今天的四隆村,宽阔的水泥村道、宽敞的文体广场、装饰新颖别致的楼房、恢宏的新建宗堂和旧式民居建筑群,掩映在翠竹、古树之间,相得益彰,构建起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画卷。

四隆,一座历经了近500年时光的村庄,在岁月的变迁中,从来没有失去它古色古香的韵味,斑斑驳驳的历史包浆,是梁氏家族厚重久远的积淀,汇聚起这个家族的血脉与风骨,它承载着世代绵延的文化与荣耀,随着村东流淌的蓝钟河水滚滚向前,以大丈夫般的博大与伟岸融入进新的时代,造就了富庶之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