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流就是道路的年代,人们敬畏河流,依赖河流,河流是连接远方与想象最有效的方式。结竹为箪的人,以河流的走向为迁徙的方向。增田埠的祖先,就是一条河流把他们从四面八方带到了陌生的良溪——白沙河畔。
增田埠位于广东省怀集县连麦镇增石村,为中洲河畔(连麦镇河段旧时当地人称白沙河)的千年古镇,旧名今用,曰“增田埠村”。古镇旧址在省道S263线西侧,石鼻渡东岸,昔日风貌依稀可辨。旧街东起清水塘,西接天后宫码头,是怀集县较早集客、货运码头和商贸于一体的集市。中洲河流至增石村西南角处,突然来了一个九十度大拐弯,向东流淌300米后,河面变得宽阔,河水变得柔情,天赐良域,形成了这个古码头,再加上增田埠西边300米开外的石鼻客运码头,成就了这处千年古埠。街道两旁为古式青砖木板樑方骑楼结构建筑,临街商铺整齐划一,铺门右侧均设有售货橱窗,俗称“铁窗踏”,屋檐下均挂一对用作张贴招聘的“铁葫芦”。大户人家门前和街道两旁,则以统一规格的花岗岩石条砌成,路面铺设大小均匀的鹅卵石。增田古埠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从斑驳的旧商铺、光滑的鹅卵石铺就的旧街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曾经拥有的繁华与盛景。走进这些古老的建筑,似乎就走进了古埠的历史深处,可以感知和聆听那些尘封已久的传说与故事。
增田埠人的先祖来自五湖四海,留住至今的主要有曾、叶、房、汤、黄、谭等十多个姓氏,全村人口逾700人。曾氏来自怀集岗坪,何氏来自广西藤县,叶氏来自东莞高步,谭氏怀集冷坑,孔氏来自梅州市......生命的来路在岁月中呈现出河流一样明晰的流向。历史并非只是虚幻,它在现实中留存了自己的体温。他们的先祖都是从水路而来,因经商而定居,也因世代后人都积极传承先人的风骨而延续发展,开创美好未来。
“一墙之隔,姓氏不同;一门相对,风俗各异。”这正是增田埠的真实写照。如端午节的具体时间就各有差异,有的人家以四月三十为节,也有的以五月初一为节,更有的以五月初五为龙舟竞渡佳期。虽然各族人至今仍沿袭着各自的节俗,但世代增田埠人十分注重左邻右里的和睦,人们依旧遵循着先人留下来的老理儿。《怀集县志》记载有增田埠学塾联:“增你识,启你蒙,初基立矣;田众耕,书众读,小子勉之。”增田埠先辈教育子孙后代注重耕读传家、和邻睦里的风气可窥一斑。
“言行一致,不诈不欺,人能守信,自立之基。”当增田埠人把写有“诚信”的牌匾,立于供奉先祖神灵的殿阁之上,古老的规矩也就化作了他们的人生信仰,根植血脉,世代传承。旧时,商人在这里交易粮油米面、丝绸锦缎、茶叶等商品。那时,生意大都是口头协定,以货易货。由于各族之间语言不通,文化各异,要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并不容易。据老人讲述,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也曾有一些商人动过坏心思。历史上,在这样鱼龙混杂的埠头做买卖,就如同在刀尖上讨生活,一旦起了坏心思,就很有可能自食其果,众人就会对他作出惩罚,比如说较严重的惩罚是让他离开,连他的后人都不许干这行了。有更甚者因此而丢掉性命,可见诚信比性命还重要。惨痛的教训,让古埠的商人们意识到,只有诚信经商,才能把生意做好,否则,就算拥有一座金山也睡不踏实。有道是,牙齿当金洗,说出去的话等于是泼出去的水,相当于一诺千金的意思,即言出必行。
石鼻码头有一处自然天成的景观——莲花石,《怀集县志》载:“莲花石,在白沙石鼻渡头。突起水中,状若莲花,茎叶兼有,傍岸一岩幽深叵测。”清朝诗人房长年赋云:“惟天地之神异,结精魄于土丘,英华每见乎山体,坚骨时形其不暇。碌碌难转,粼粼可嘉,抱正介以自守,含水月以咀华。肃肃化光,不事女娲之炼,亭亭净植,讵入德裕之家。问嘉美所肇锡,标厥名曰莲花。”也有增石村黄氏后人赋诗赞云:“石鼻莲花水中浮,涓涓清水身边流。风吹雨打泰然立,滾滾洪流不低头。”如今石鼻码头虽已苍驳,但古渡风情尤存,竹排木船为渡,“莲花”仍千古盛开。莲花的高洁品格也深深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增田埠人。
虽然历经岁月更迭,但重信守诺的传统在增田埠中世代传承,不仅成为了商人的行为准则,也成为了增田埠人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后人的心中。“笑迎天下客,礼待四海宾。”这也是增田埠世代商人广为传抄的对联,也是深植于他们心中的营商之道。在抛弃河流的时代,古埠的后人又以新的多种方式谋生,有远赴英国、澳大利亚或到省内外营商的,有学优而入士的科、处级领导干部,他们秉持先辈之遗训干事创业,成功后反哺家乡。
走进新时代,这座千年古埠也悄然发生着蜕变,昔日的商贸重地逐渐转化为靓丽的新农村,许多在外打拼的增田埠人也纷纷回乡兴建新居,他们秉承先祖遗风用双手把丰衣足食从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