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坑于氏史话
高健
于屋寨,静卧在广东省怀集县冷坑镇东北隅,距圩镇3公里。这座经历了450年风雨洗礼的村庄,在岁月的变迁中,从来没有失去它的韵味,斑斑驳驳的历史包浆是于屋寨厚重久远的积淀。连接溪河田园的灌溉渠水,表面波澜不惊,却在实际上构成了家国的血脉,它承载着世纪绵延的文化与荣耀,滚滚向前,以大丈夫般的博大与伟岸融入了新的时代。
据《于胜世系族谱》记载,明朝穆宗隆庆年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的第六世孙于文刚,传习先贤遗风,从戎期间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升任将军,授予“军功”名衔,后因军事失利,落荒逃难更名于胜后到怀集冷坑安居落籍。解甲归田的于胜居住在今成贤村于屋寨,隐姓埋名,垦荒务农,繁衍生息。在他的艰苦创业下,开垦出了一块块肥沃的良田,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族人赋联颂先祖于胜云:“英勇善战,宗支注军功,万载殊勋垂青史;艰苦创业,族民沐祖德,千秋伟绩传后人。”
于屋寨人杰地灵,于氏枝盛叶茂,瓜瓞绵绵。正如矗立在村中的于氏祠堂“元龙居”首进门额楹联书云:“于门千载元龙盛,氏苑万年后裔昌。”于氏家族至今已繁衍至第十八代,共有族人700余。450多年间,曾涌现出不少庠生、监生、武生等贤才志士,与世代族人共同书写了“躬耕勤读,文化立家,疏财重义,移孝于忠”的家风史话。
四世孙于凌云、于凌汉两位同胞兄弟,分别考取庠生和监生,他俩经常为族人排忧解难,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得族人敬颂。后来,族人为了铭记他俩的厚德恩义,每逢祭奠先祖的节诞,均举行隆重的“请圣”仪式,旨在让后人不断传习他们的优秀品德。
七世孙于怀仁,出生后不久便成了孤儿,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祖父于衍文将其抚养成人,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勤奋好学,考上了南宁学校,学成归来在怀集县衙任要职,勤政为民,深得知县盛赞及百姓颂扬。于怀仁生有四子,名为恭周、宽周、信周、敏周,长大成才后同样进入县衙为官,因忠于职守,备受县令褒奖,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建祖堂太祖升座时,时任县衙官员后任怀集县教谕的兰弟唐奠洋受知县余清标委托,送来书着“高蹑阿钟”“诚实可嘉”“和乐贻谋”字样的三块牌匾,以褒扬于怀仁及其四子的高尚情操。其中“高蹑阿钟”是唐奠洋对金兰结义的四胞兄弟家族的褒扬,“诚实可嘉”是对四兄弟为人处世高贵品质的肯定,“和乐贻谋”是用来对四兄弟要和睦相处、听从先辈教诲的勉励。正如古人诗云:“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如今,族人仍将三块牌匾的复制版分别悬挂在新建祖堂的头进、二进门额和厅堂之上,以勉励子孙后代传承祖辈遗风。族人也赋诗《菩萨蛮·祖堂牌匾》记载在族谱上,云:“祖厅门上古牌匾,变迁历代经风雨。红板塑黑字,丕振于家山。先祖堪为艰,全凭勤为径。翰墨攀高峰,和乐亦贻谋。”
十世孙监生于体立、武生于遗立,他们均是智勇双全、刚直不阿之人,每当有人进村寨侵扰,他们总是为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组织村民勇往直前,抵抗匪寇。又如,十一世孙于宗芳和于宗芬兄弟,有一年,兄弟俩赴京考试,于宗芳答题独到,有创见,阅卷老师特地拿卷回寝室研究,阅完放在了蚊帐顶上。次日,阅卷老师忘了把试卷带回,虽然他的答卷取得了好成绩,但公榜时他的名字并没有在列。后来他回乡教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而弟弟于宗芬考上了广西南宁高级武术学校,成了一名武生,为人仗义耿直,能文能武。毕业后在广西工作,后来衣锦还乡为地方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走近新时代,这座古老的村庄悄然发生着蜕变。许多在外打拼的于氏后人纷纷回到家乡,建新居筑洋楼,一座座钢筋楼房拔地而起。寨前冷坑河、西渠水,流水潺潺,田野、菜畦常年一派生机盎然。村道笔直宽坦,寨边池塘,夏日荷花,迎阳盛开,摇曳生姿。气派十足的民居楼阁与大自然风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于屋人品味着富足安逸的生活,他们用双手把风雨中从美好的愿景变成了现实。于屋古村承载着于氏族人最温情的家乡记忆,也为他们提供了最丰富的精神滋养。于氏的游子,无论去到哪里,故乡赋予他们的精神风骨始终不曾忘却。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进了于屋寨,在众乡贤的牵头带领下,于氏族人一呼百应把破败的旧瓦房夷为平地,复垦复耕,建设新农村。
于屋寨前方,由北往南流淌的滔滔不绝的冷坑河与三坑水库西灌溉渠,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历史的波澜,也见证了一个英雄豪杰家族的史话。在岁月更迭中,这座数百年的古老村庄早已荣辱不惊,但坚韧不屈、胸怀大志的人文精神却始终扎根在这片土壤之中,薪火相传。
一代代生活在成贤村的于氏族人,带着先祖的荣耀,背负着人生使命和家国情怀,在这方水土上开创出了一派繁荣景象。世代于氏后人始终遵循“一要顺亲敬祖宗,二要读书振家风......”之“人生十要”祖训,或勤耕或苦读,或精业或廉政。近年来,于氏子孙不乏考上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等名牌大学的莘莘学子,也有不少教育、医疗行业的精英和科级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