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健的头像

高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4
分享

我的家风故事

我的家风故事

高 健

我出生于一个纯朴的农村大家庭,从小就在优良家风的浸润下成长。

我的家族是个长寿家族。懂事以来,“孝长辈”的家训就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中。随着我的出生,“四世同堂”便成了整个家族的“荣耀”。有人说“无孝则无寿”,这种观点在我的家族里得以充分的诠释。

1980年前后,祖父是邻镇“合作商店”的一名负责人,他工作的地方离家足有16公里。那个年代,他都会隔三差五骑着自行车,沿着泥沙公路和弯曲的山路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亲。铃铃~,只要自行车的铃声响起,我便知道是爷爷回来了,每当爷爷在黄昏时刻骑着一辆28寸自行车回到村里时,他总是把车先停靠在曾祖父母的门口,然后从挂在车梁架下的白色布袋里,取出冰糖、香蕉等食物送到二老跟前。叔祖母是个镇办企业的一名职工,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是30多元,领到工资的那些天,她总会抽空回到家里,除了带一些适合老人的小吃类食物外,还会塞给曾祖父母一些零花钱。那些年,曾祖父母的老年生活过得挺“滋润”的。

1986年的那个秋天,90岁的曾祖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艺,叫太公太婆下来吃饭啦。”这是小时侯父母每顿饭前都催促我去做的一件事。但是,随着曾祖母的离去,不久后曾祖父瘫痪在床,我们不得不换了另一种方式照料生活无法自理的曾祖父。每当寒暑假、逢年过节,我都只好把饭菜端到曾祖父的床前,平日照料曾祖父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父母的身上。喂饭、倒水、洗漱、换衣服、翻身、倒屎、倒尿……照顾瘫痪在床的病人,真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呀!8年间,爸妈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动作。那时候,我家的经济非常拮据,农闲时,爸爸起早摸黑上山干副业,为膝下儿女读书的学杂费和家庭日常庞大的开销而奔波劳碌;农忙时,妈妈总要中途放下田间作业,定时赶回家中侍候曾祖父。多少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父母无怨无悔、悉心照料家中老人的身影总会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地浮现。

到了1990年,我祖父和叔祖母都退休回家了,大叔叔到祖父原来的单位“顶班”,小叔叔到珠三角打工,几个姑妈也相继出嫁了,爸爸依然坚守在家里务农,照料年迈的曾祖父、祖父、祖母和叔祖母。我的爸爸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婿,每当我外祖父和外祖母出现身体不舒服抑或需要代劳一些事时,爸爸总会第一时间赶去效劳。1992年的夏初,已经瘫痪在床8年之久,刚满100岁的曾祖父从此长眠了。20多年后,80岁的祖父也因中风,卧床不起,我的父母和两位婶婶轮流照顾祖父也长达5年之久。祖父去世后的第五年,87岁的祖母也离开了我们,80多岁的外祖父和90多外祖母也相继离去,去年,88岁的叔祖母也安然离去了。不惑之年的我,曾经感受到了两回“四世同堂”的温馨,也饱受了7位亲人相继离世的悲痛,但内心尚存欣慰,因为他们教会了我许多做人道理,也因为他们的长寿让我亲眼目睹了父母等长辈如何去践行“孝”这种优良家风。其实,我父母孝敬老人、教子有方的故事早已“享誉”整个山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祖父、叔祖母和爸妈等长辈们的践孝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和全体家族成员。我的脑海中时刻涌现着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不远行”。因此,我也选择了在家乡干事创业,只是不想在自己的身上出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伤。

周末,我领着“小家”,驱车30公里赶回家乡,与“大家”中的老人相聚,共享四世同堂的幸福,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动作”。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百善孝为先”这一中华美德成为优良家风代代传承下去罢了。如今,我的孩子已经远赴千里之外去求学,她总能把对家中老人的牵挂与思念,用一声声温暖的问候和祝福,通过无线电波传到父母和家中老人的耳际。

我的童年,乃至少年时期,都是在曾祖父母的传统思想教导下成长的。“要勤奋读书,好好做人啊!”是他们叮嘱得最多的话语。记忆中,教子课孙是曾祖父母老年时期的主要“活儿”。叔祖父是个抗美援朝时期的兵哥哥,在鸭绿江也曾留下了他时刻为保卫国家而候命的身影,退伍后当个村干部,也留下了不少带领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勤耕细作的印记;爸爸也是个退伍军人,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等军人的优秀品格在他的身上也展露无遗;叔叔和姑妈们都是读书的佼佼者,叔叔享受了当时的国家政策——顶了祖父的班,当上了企业的会计,而两个姑妈也赶上了时代的需要,都当上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古人云“国有三宝,将帅良臣;天有三宝,日月星辰;家有三宝,夫子内人”。可以说我家族的“夫子内人”们都能做到以身作则,共同把整个家族的风气营造成了“孝父母,睦兄弟,和夫妇;勤诵读,存忠厚,尚勤俭。”的优良传统。

“勤诵读”这样的良好家风确是影响着我及其他家庭成员。让时间回到1982年9月1日,爸爸在天亮之前就为我煮好了香喷喷的“聪明饭”(米饭煮熟后放上葱花),吃过早饭后,我就踏上了求学之路,在家乡小学读了三年,这三年中,我每天都能第一个回到学校,等待着老师打开校门。当时校长在校会上公开表扬道:“振艺同学每天都是把月亮的光当作天亮的光,是全校最早回到学校的同学。”三年如一日,我视读书为自己最大的乐事,每次考试都能取得班中的第一名,家里的墙壁都贴满了“学习标兵”“三好学生”等荣誉奖状。1985年7月,我以全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镇中心小学四年级重点班。“千万不能骄傲,要不断地努力。”祖父的叮嘱总在我耳边回荡。工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努力让我再次踏上了新的起跑线,县城中学的重点班给我留了一个座位,又一个三年的读书时光射进了我的求学历程。“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爸爸的嘱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似乎是我在初中三年学习生活中的真实写照。1991年的夏天,我收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洗脚上田”了,吃上了“国家粮”,进而,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

“哥哥当老师,我要当校长。”比我小18岁而且刚上小学的弟弟幼稚地回应道。记得那时全家人正在吃着晚饭,妈妈对弟弟说:“哥哥现在当老师了,你也要象哥哥这样勤奋读书呀。”是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良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也是对后代的策鞭。弟弟不负众望,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取得全国重点大学学士学位后,在中国某百强企业当上了 “工程师”。我的女儿更是深得“诗书传家久”的家风熏陶,步其小叔的后尘,也考上了重点大学,正开启着她走向美好人生的大门。如今,我这个大家族中还有两位堂弟妹正准备迎接高考,相信本来就成绩优秀的他们,一定能延续“书香门第”的优良传统,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的大家庭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名门望族”,但至少也算是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族,崇孝道尚读书的优良家风已经在我的家族延绵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不刻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地成长,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风中成长过来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