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健的头像

高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01
分享

厘江人家话社由

厘江人家话社由

高 健

浩浩荡荡的绥江水,流至坳仔镇境内,变得尤为“温柔”,像羞于出阁的闺秀,遮遮掩掩,欲去还留。在那一流域,编织了一段别致的山水锦绣,曰“厘江”。

初秋的一个上午,与展阳、阿政等友人一道走进坐落在厘江南岸的坳仔镇盆布村社由自然村,在村前这段“S”状的厘江感悟“诗意厘江”,品鉴“画韵厘竹”,品味“美味河鲜”,品读人文历史。

上午10时许,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向距坳仔圩镇10公里的社由村口进发,车子穿行在两旁高大的厘竹林荫下,“秋老虎”射下的光芒很是猛烈,但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阳光的炽烈,仿佛是在隧道里走过,甚是凉爽惬意。走到莫湖电站水坝下不远处的小渡头,我们乘坐上阿政提前预约好的小渡艇游赏厘江。

小渡艇搭载着我们喜出望外的心情,在厘江的“航道”上缓缓前进,顺流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厘竹群山佑护着江水向东流逝,120米左右水面的厘江水很静,也很绿。或许是“两岸竹山相对出”的缘故,把满山竹子的“绿”全部“倒进”了厘江。厘江两岸面包状的山峰,神韵各异,千姿百态,群峰沉碧,犹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难道那就是著名画家在这里擘画的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卷?

心情异常兴奋的我,站上船头,四处张望。仰望云天,天蓝云碧,那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那云朵如棉花糖,轻盈缥缈;瞄瞄两岸的青山,山上翠竹扶风,我不禁感叹:“山岩难挡竹坚忍,且拔青节向云天。”瞧瞧眼底下的绿水,水中鱼翔浅底,我的思绪飘飞到了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初秋厘江这道清清爽爽、纯纯洁洁又寂静的风景,简直美不胜收。

小渡艇缓缓地驶进了那段厘江的第一道湾,新式楼房林立的村庄映入眼帘,那些楼房因山就势倚居山腰之间,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四周苍翠的厘竹环抱。村前江水蜿蜒流淌,鸟鸣山静,世外之地。那是居住着彭、黎、蔡三氏族人家的社由村,他们逐水而迁,依山而居,世代和睦相处,守信营生。坚韧的厘竹是他们发家致富的资源,厘竹加工是社由村民的副业,当地村民开办的厘竹加工厂收购山上的厘竹,同时可容纳百数村民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产品出口至台湾地区或欧美国家。世代社由人“绿水相伴,靠山吃山”的生活,荡漾出了一片如水般清澈甘甜的日子。

“厘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清幽的厘江在社由村前静静流淌,默默地孕育着两岸的根根翠竹,缔造了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社由人。长流不息的厘江水,光阴摇曳;郁郁葱葱的厘竹林,竹影婆娑。被誉为“生番薯”的白鳝,鲜美脆嫩;被誉为“酸菜”的河虾,清甜爽口;被誉为“人参”的番薯藤蕊,嫩绿鲜爽;被誉为“蔬中极品”的文笋竹,鲜爽香甜;被誉为“蛋白薯条”的竹虫,酥脆芳香。这些味道,都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乡愁。

现居住着430余人的社由村,他们的诗意生活似乎在我思绪飘飞的脑海中徐徐展开,山水相和,无论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发展,这汪江水从未染尘,它是社由人的根脉所在,也是三氏族人的心灵归处。山环水绕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求名山大川的激情澎湃,守着丝丝清爽的山风穿堂入院,就这样不急不躁平和安逸地生活着。多少光阴如水,隔着山河岁月,都寄托在一半山色一半江水的闲适和诗意当中,也寄托在那种善意温暖的守望和相助当中。柔顺的江水流淌进了每一个社由人的心田,厘竹的坚韧劲也似乎刻写在了他们的脸膀,一代代社由人都在耕耘着“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的幸福生活,抒写着“上善若水,润泽万物”暖心故事。

阿政是土生土长的社由村黎氏族人,他不但向我们介绍这里的一景一物,还娓娓道来儿时的见闻。20世纪90年代之前,厘江上货船穿流不息,怀集县的竹木等货物均通过水路运输销售到国内外。后来随着水泥公路的开通,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出外谋生,有务工的,有开家私厂的,有开饭店的......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竹山静穆,随日月而变幻;江水奔涌,却在历史中停驻。时下,社由村的老人们守护着一湾清澈的江水和青绿的竹山,年轻人践行着信守承诺的营商之道,努力创造幸福安康的日子。俨然,“商有厚德,民有佳风”成为了社由人的风骨,经年不息的厘江水,随物赋形且善利万物;坚韧挺拔的厘竹,向上生长亦落地生根,在四季轮回中抚慰着一代代社由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