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健的头像

高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6
分享

金双村的今朝往昔

金双村的今朝往昔

高 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海拔300米的金双村,唤醒了这座三面山体围拢下的革命老区村,留守在村庄的人们安然自得享受着新时代农村的祥和生活与邻里亲情的温度。

金双村是怀集县甘洒镇钱村村辖下的自然村,世居村民为高氏,距甘洒圩镇7公里,东邻邵屋村,南壤广宁县坑口镇,北接甘洒镇峡坑村,整座村庄呈坐南向北。东西南三面的山体将村庄围拢成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小盆地,南北直径不足800米,东西直径约200米,海拔500米的寨顶山为整座村庄的靠山,一半村居一半农田。

从钱村村委会出发沿着蜿蜒曲伸的山路,一路爬坡而上,3公里后即可到达金双村,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金双村口处大理石瓷砖铺设的基座上方矗立着一尊刻写着“金双村”字样的大石头,基座的正面也刻写着“金双人民欢迎您”金漆大字。村口处是一个景观景致别样的小公园,其中有两排十数棵有着百数年树龄的参天大树。那些高大苍劲的老树像卫士般忠诚地驻守在村口,它们也算是留守的一员,不需要别人牵挂,只是默默地守卫家园,让出门在外的人们无后顾之忧,或许世代金双人与这些老树的感情无需言说,却与日俱增。苍翠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老树们,似乎也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段金双村今朝往昔的峥嵘岁月:游击战争年代的烽火、建设冲击式水电站的奔头、筑建山塘小水库的谋略、开山造田的蛮劲、修建村道的众志成城、省级卫生村建设的热火朝天、新农村建设的无私奉献......

据传,金双村因辖区内山脉蕴藏黄金矿而得名,曾用名沉霜村,别名金双顶、金双塘。清朝康熙年间,高柱汉从甘洒镇小布村迁居至此成家立业后,堂弟高柱林和堂侄孙高登贵也相继迁居到此地,至今已繁衍了14代嗣孙。现有村民780人,其中有380多人已到县城等地定居创业。“一水护天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游走在金双村,映入眼帘的是那苍翠的群山重峦叠障,朦胧的远山影影绰绰,好一幅壮美的青山画卷。此刻我不禁感悟到: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同时也会顿觉:山豪迈,山也俊秀。这里的大山孕育了一代代高氏子孙的优秀品格。1966年至1972年,金双人通过建水电站实现了通电照明、粮食、木材加工、筑建水库解决旱田灌溉、开山造田等开拓举措,生产队每年分配工分日值1元至1.2元,成为甘洒公社162个生产队年终分配工分值的第一名。金双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众邻的赞赏。前辈们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不懈奋斗的优良家风也深深地熏陶着后人,志存高远的贤才志士在金双村高氏子孙中代有人出,其中今有科处级干部8人,企事业单位人员不胜枚举,研究生学历3人,也有精忠报国的现役军人23名。

金双村山多田少,水田只有120亩,山地面积多达6000亩。曾几何时,金双人过着“靠山吃山”的富足生活。1980年至1990年间,村民在农闲时光到村庄附近的大崀顶挖掘金矿,还聘请100多名外村人前来打工,矿山里捷报频传,热闹非凡。大山敞开了胸怀,把宝藏倾情奉献,改变了不少村民的生活乃至命运。当时有农户每年挖掘金矿盈利高达10万元,赚到“第一桶金”的金双人纷纷到圩镇或县城购买地产置业,也有村民在村内建钢筋水泥楼房。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金矿早已停止开采,金双村的山场已有2000亩被划为省级生态林保护区,让其演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如今的金双村,晴时色彩艳丽如水彩,雨时云雾缭绕如水墨;秋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夏夜,路灯萤光互为映衬,蛙鼓虫歌此起彼伏。生态之美,美不胜收。

世代金双村高氏子孙,始终传承“持家俭,在于勤。饱诗书,明理亲。经商道,有德心。”的祖训,如今有极少部分人选择留在家乡勤耕细作,绝大多数的有志之士选择了走出这座山旮沓外出干事创业。“农有余粟,商有余富”的高氏子孙,秉持桑梓情怀,让这座古老的村庄焕发勃勃生机。无论是外出务工的还是移居外地的金双人,近些年都纷纷返乡建房和宗堂以寄居乡愁与寄惦中国人的“根文化”。新式楼房民居像星罗棋布,因山就势倚建在三面山腰与山脚之间,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四座形制大同小异、雕梁画栋、装饰华丽的新建宗堂分别矗立在民居群之中,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一直徜徉在青山怀抱的金双村,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散发着温情,它让村庄有了温度,让生活多了一份温馨。2011年,金双村获得了“广东省卫生村”的称号,2019年也实现了硬底化村道通达各家各户,2021年又建成了楼高2层、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的文化楼,同时也在村口建了小公园和荷塘及休闲廊道。或许这一切都承载着金双人最温情的家乡记忆,也为他们提供了最丰富的精神滋养,品味在四方立志立业的苦辣酸甜。今天的金双,不仅仅氤氲着浓浓的人文历史底蕴,更多了一派蒸蒸日上的山村新气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