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健的头像

高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07
分享

多罗山问茶

有人说,百姓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在我看来,这说法有失偏颇。文人如果离开百姓七件事,何来七件宝?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文人的我却是认为,文人不但没有离开它们,而且还从中悟出若干文采与菁华。

单说茶。传说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喜欢上茶楼喝早茶,曾有在茶楼与樵夫巧对一副拆字联的故事。唐代诗人白居易还自称“别茶人”,可见他的爱茶之心。宋代诗人苏轼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咏茶诗词,“从来佳茗似佳人”便是其中最著名的诗句,更被无数后人所引用。宋代书法家蔡襄也是一位爱茶、懂茶的官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喜欢喝茶。独处时光,静品香铭,伴随着氤氲的茶香,梳理章乱的思绪。我尤爱喝原生态的茶叶。早就听说岳山茶、上磴茶、白崖茶、罗勒茶和多罗山的云雾茶是20世纪中后期怀集县出产的原生态茶叶,远近闻名,备受国内外茶客青睐。

“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时日,我向多罗山进发。进山的路途九曲十八弯,在凹凸不平的泥石山路上颠簸,载着我们的四驱越野车的功用得以充分施展,驰骋了5公里的盘山公路后终于到达了多罗山茶场。多罗山,位于怀集县城西部,坐落梁村镇西面,最高海拔1175米。这里,峰峦叠嶂,云缭雾绕,绿波叠翠。场部设在一座高峰与另两座峰顶接踵处较为平缓的地方,三排房子依山势而建,有办公用房、宿舍和茶叶加工场。

茶场场长介绍说,左边平坦的空地是20世纪70年代的员工宿舍,现在已清拆一空。起初是这里叫“知青场”,来自汕头市和县城的几十名知青在这里垦荒植树种茶。《怀集县志》有载,多罗山茶场创办于1970年,原为县国营茶场,由县林业局承办。茶场总面积140公顷,其中茶园面积11.6公顷,杉林90公顷,松林36公顷。该场以种茶为主,兼营山林,如今的山林已被列入生态林管护。出产的多罗山茶声名远播,年产茶叶约23吨,是那个年代怀集县外贸出口的主要茶叶品种之一。起初,这里出产的茶叶主要销往香港、日本等地。

茶场场长带领我们走到场部东侧的小茶园,只见一垄垄、一梯梯有着近40年树龄的茶树在山坡地上延展着,四周是高大且茂密的杉树林,阳光透过杉树枝叶缝隙洒落在入春后修剪过的茶树。这一片只有五六亩的小茶园里,还有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花岗岩石裸露着,散布在茶园中。气候、土壤、地形是决定茶树品质的三大要素,云雾缭绕和散射光是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的气象因素。这里山势高峻,土质为砂质中壤土,通气透水性好,这也是比较适合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茶场场长说,如今这里还管护有70多亩茶地,分别散布在杉树、松树、茶秆竹林间,每年出产的茶叶只有1000斤左右。他是自1985年进入茶场工作至今的,现在只有他是体制内的唯一员工,平日的茶场管护工、采茶工、制茶师傅都是临时外聘的。

我好奇地问,这里的茶叶有什么特点?茶场场长津津乐道,多罗山上气候潮湿,昼夜气温悬殊,常年云雾笼罩,这里出产的茶叶故称“多罗山云雾茶”,耐冲泡,茶色黄绿明澈,回甘力强,具有清热解暑、开胃消滞的功效。一直以来他们都坚持不施化肥农药,让其自然生长,不追求产量。

我又好奇地问,这里最老的茶树有多高?有多少年?还有几棵?

茶场场长惋惜地说,现存最老的茶树有3米多高,仅有几棵长在靠近山顶的地方,都是茶场创办之初种下的。这些年因为他腰椎不好,甚少爬上去打理。

春光明媚,雾气升腾。林木蓊郁,问茶探幽,我的心中涌现无限遐思。

苍然老树昔谁种?我站在茶园的高处扫视那些“苍老”的茶树,眼前似乎看到当年知青们在山地上植树种茶、采摘茶叶满载而归的热闹场景。五十多年来,这里发生了多少故事?沉淀了多少历史?这个蕴藉深厚之地,让人怎能不忆多罗山?如今的老茶树依然向人们诉说着无尽往事。此刻我不禁感叹:一叶高山茶,吸吮了天地精华,带着多罗山的灵气,品之,沁人心脾,心旷神怡;一叶云雾茶,回归纯净的自我;一叶天然茶,留下无限的回忆。多罗山茶场,是时代的印记,是知青上山下乡艰苦奋斗发展经济的见证!

茶场场长领着我们回到办公室泡上一壶热茶,我眼睁睁地看着透明的茶壶里的茶叶,那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那就是借水而发的精茗蕴香啊!有人说,茶是水最美的风景,水是茶久等的归人,茶为水释放生命中最美的馨香,水陪茶同甘共苦,冷暖不弃。喝了几杯用多罗山泉水冲泡的多罗山茶,那茶的馨香味不停地在口腔里回荡,顿觉精神爽朗。真可谓“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我喃喃自语道:“高山出好茶,好茶不怕细品。茶能涤性,一壶得真趣,借茶静心度春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