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剑维的头像

高剑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8
分享

老家的土井

我的老家——土井山,系辽宁省康平县郝官屯镇段家村的一个自然屯,我在这个美丽的村庄生活了18年,我参军离开这里整整32个年头,至今,我的母亲,哥哥等至亲大多还居住在这里。

这里的春天,野花清香,绚烂多彩;这里的夏天,鸟鸣啾啾,蛙声唱晚;这里的秋天,庄稼丰茂,果实累累;这里的冬天,白雪皑皑,炊烟袅袅......

土井山,由一口土井和一个山坡得名。

提起这口土井,和土井山历史一样悠久。她鉴证了土井山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井水清澈甘甜,远近闻名。这一土井之水哺育了“土井山”世代百姓。

在村东头,山坡的顶端,老家宅子对面的这口土井,没有人记得她是谁人在何时开挖而成,井深大约有3米左右,井口用石板开凿而成,井洞直径有一米左右,由于井浅,一支扁担就很轻松地将水桶打满,根本不用绳子等其他复杂的附属物品。夏天里,拿着水瓢,弯下腰,就能舀水喝,我小时也经常这样做。被人们俗称为“井拔凉”的井水,喝下去真的是沁人心脾,回味绵长,再好的冰镇矿泉水也比不上她的清纯,再好的冰镇饮品也比不上她的甘甜。

儿时的记忆中,尤其是冬春两季,土井是村子里最为热闹的地方,村子里的大人在此打水,孩子们在不远处的安全地带玩耍,溜冰、打冰猴、滑冰车......

排队等待打水的和打水的人“拉家常”,说笑和嘻戏声、铁桶与井口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一如淳朴的村民,自然和谐地相处着。记忆中,每天清早大家都会有序地排队打水,密切配合,互帮互助。偶遇春季干旱,也有挑水插队现象,也有因此争吵的,但绝大多数都墨守陈规,享有特权的人少之又少。

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看看这口老井,面对着老井,我不由地慨叹先祖们的聪慧,科学设计,巧夺天工,就这样一口并不深的土井,多年来解决了土井山几百户人家吃水的大问题。听家人讲,这口老井,修缮过几次,多数是土井山人自发的,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我家的男丁们都积极地参与了这口老井的修缮工作。

强烈追求幸福指数的土井山人,勤劳朴实,奋发图强,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着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经过长时间不懈地努力,纷纷告别土坯房屋,陆续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的平房和瓦房,而这口土井依然健在,还依然是土井山人待客之必须,喝茶、煮饭、烧菜等都不能少了她。多年来,这口井水,也成全了十里八村很多有名的豆腐匠。

随着社会的飞快进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多数人自家院子里都打了井,乡邻们不再为吃水犯愁,屯里的年轻人相继远离乡土,去做了都市外乡人。留下的人口少了,屯里快乐的笑声和协作的画面也不多见了。老井似乎早已被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年青一代知道老井的位置,但关注的人少了,原因是没有了情怀,也谈不上对老井的情结,更是无法想象当年生活的拮据和艰难,即便给这代人讲忆苦思甜的史实,也都不屑于听。他们不知道这个土井曾经是村庄的“乳房”,滋养了祖祖辈辈的土井山人,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父老乡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相信,我的老家会很快用上自来水,但,希望这口身世悠久,功勋卓著的土井,依然保留着历史的原貌,更愿这口土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