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菜一定是豪放的,每每提及,总让人想起梁山好汉的最爱,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盘吃肉,完全不似江南的精致小巧。虽没有仔细考究过,兴许还真有渊源,北宋年间一百单八好汉叱咤于齐鲁大地,五百年后他们的子孙们闯了关东,扎根于那片肥沃的黑土地,这些豪放的饮食习惯便更加如鱼得水。光是看那些菜名,你就感觉一股豪横和霸气:杀猪菜、土豆炖大茄子、铁锅炖大鹅、东北乱炖、三烀一炸、大拉皮、大酱骨头、猪肉炖粉条……不知是否有人做过测量统计,东北菜中平均每一块菜或肉的体积一定是江南小炒的好几倍,如果人类的口腔再大一些、唇齿再锋利一些,这种趋势还会延伸。
第一次踏入东北大地,便是经历了一天一夜的绿皮卧铺,穿越了千里的冰天雪地后,在一个最寒冷的冬夜十点来到了冰城哈尔滨。大巴车在厚厚的冰路上平稳地走着,我们的心却在悬着,担心这样的路打滑可怎么办。住宿安排在了一所大学的招待所,办理好入住手续正准备上楼,当电梯门开启的刹那,一群穿着皮衣棉裤大头鞋准备进去的我们、和穿着T恤短裤拖鞋准备出来的俄罗斯女学生们面面相觑,相互掩口偷笑,原来我们对东北的寒冷过于多虑了,她们心想又来了一拨没见识的外地人。当饥肠辘辘的我们再次回到街上觅食,这才真实体验到屋内屋外巨大的温差。
哈尔滨偏东,天黑得很早,在冬季四五点就开始吃晚饭,所以十点钟对他们来说是深夜,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即将打烊的烧烤店。昏黄的灯光、暗绿的桌椅,沙发上有不少肉眼可见的油腻,玻璃上全是厚厚的冰,还被安排在了细长楼梯上二楼拐角的一个包间,老板和店员都是东北大汉,身宽体壮,粗声大气,若不是相跟了十几个人,还真以为进了孙二娘的黑店;我们小心翼翼地围坐了两大桌,男女搭配,以防不测。天太晚了,老板说店里剩的东西不多了,吃什么已经不能讲究,只能将就了,我们就让老板看着有啥做啥,吃饱就行。不大功夫,香喷喷的烤肉串、烤土豆片、烤豆角、烤面筋等就上了桌,都是实在货,老板又拍了两盘黄瓜、蒜泥茄子,好几盘烤大饼,一大蛊疙瘩汤,在一阵不闻交谈语只闻吞咽声的风卷残云之后,抬头一看,桌上的饭菜尚余许多,量给得太足了,看来老板高估了我们的食量。但一结账,价格却一点也不宰人,看来我们以貌取人了;再说,随着热乎乎的饭菜下肚,戒备心早就没了,何况桌上还摆放着两瓶山西老陈醋,那是家乡的“味道”。再后来去长春,在美丽的南湖公园旁,新民大街上的一家环境极佳的烧烤店,十几个人吃了一整晚,荤多素少,啤酒管饱喝,才花了两百元出头,终于确信东北菜是真的实惠。
徜徉在中央大街上,虽没有凛冽的寒风,但仍冷得刺骨,冻得深入人心,人们都在冒着热气左顾右盼,像一个个微型的蒸汽机头。这么冷的天气,竟然以“马迭尔”冰棍出名,太神奇了,是以毒攻毒吗?“马迭尔”品牌由俄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距今有一百多年了,当时堪称“新艺术”的代表作,故将英文“Modern”音译为“马迭尔”,意为摩登的、时髦的;冰棍则是该品牌的著名食品之一。品尝马迭尔冰棍的最佳地点是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冷饮厅,这座有百年历史的木制建筑非常精致、漂亮,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门口都排着长队,大家都想亲口品尝这百年建筑里的经典的味道。
汉族的传统小吃当然也不能错过,特别是那惹人口水的冰糖葫芦,在灰白色的建筑旁、在暗黑色的街道口、在朦胧又晶莹的冰雕边,那一片火红会显得格外喜庆格外温暖。除了传统的山楂冰糖葫芦外,还有草莓、香蕉、桔子、蜜枣、葡萄、猕猴桃等各种水果,外面所裹着的糖稀也各有不同,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冰糖葫芦嘎嘣脆,咬的时候会留下白色的冰印子。别看糖葫芦司空见惯,但颇有来历,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更早的传说源于南宋绍熙年间,光宗皇帝赵惇最宠爱的黄贵妃凤体有恙,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效,最后一位江湖郎中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但按此办法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售卖,就成了冰糖葫芦。故事虽为传说,但冰糖葫芦的药用价值却是真实存在的,山楂味道酸甜,可以消除食积,散淤血、驱涤虫、止痢疾;冰糖可健脾和胃、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二者搭配使用,十分有益健康。药用价值我不关心,最难舍的是那红山楂与糖稀杂糅而成的酸甜味。
东北毕竟属于北方,大部分菜都可以接受,也很羡慕那种大碴子味的豪爽,不过对于“铁锅炖大鹅”还是望而生畏,感于其典故而心大不忍。鹅在中国是被最早驯养的鸟类之一,比起鸡鸭略显愚笨而语言性情难以沟通,但眼露傲气、出落不凡,一身素净,颇有仙气。“鹅”的甲骨文是“我”象形和一只水鸭象形的拼合,我与鸟的组合,暗含了鹅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爱鹅、养鹅、惜鹅,从鹅的运动形态中悟出书法运笔的奥妙,不惜以书换白鹅,父子合璧写“鹅池”传为佳话。唐初骆宾王的《鹅》更是以通俗易通的语言把鹅的神韵写得出神入化,黄口小儿亦能背诵如流。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孔子训鹅”的典故。闵子骞是孔门高徒,辞官后日子十分清苦;一天,孔子和公冶长等人路过闵家,闵子骞就与妻子商量杀大、小二鹅来待客。鹅被捆后哀嚎不已,孔子就问公冶长二鹅何意?公冶长通鸟语,便道:大鹅叮嘱小鹅以后要善待东家,白天防黄狼鼠,夜里防花狐狸,还要学会照应自己;小鹅劝大鹅别为自己的死伤心伤身,没人侍候,要多保重身体给东家看门护院。孔子感念二鹅情深,便令闵子骞不许杀鹅,否则不在他家吃饭。大小二鹅来到孔子脚下施礼谢恩,孔子便告诫二鹅往后下河不准伤害鱼虾,要吃青草讲仁义;从此以后,鹅谨遵孔夫子之命,有仁义讲信用。我等读书之人,以孔夫子为师,能不效仿乎?岂能为口舌之欲而食用仁义之禽?